陶瓷裝飾形式豐富多樣,為陶瓷藝術的創作提供廣闊的空間,歷代陶瓷藝術裝飾手法成為后人學習研究的模式。在陶瓷裝飾手法中,刻、劃、印花是重要的形式,尤其在唐宋時期,講究器形與釉色的單純美感,使刻、劃、印花裝飾工藝大行其道。從唐代華麗金屬紋樣圖案,到宋代飄逸空靈的線條,展現了中國各時期的審美取向,豐富了陶瓷藝術的形式。唐至五代時期,飲具上出現了大量刻、劃、鏤、印的裝飾手法,出現較多的有龍鳳云紋、花卉卷草紋、水波魚紋等裝飾性圖案紋樣,而這些紋樣與金銀器皿、織錦上的圖案極為相似,這說明各手工業門類的藝術風格相互影響,尤在青瓷中更顯另一番風韻。宋代極為流行的折枝花紋樣是刻花裝飾的主流,在超脫現實之外尋求田園般的詩情,這種情緒代表著那個時代的美學特征。北宋時期,青瓷刻花以陜西銅川的耀州窯為盛,器皿都以刻花為裝飾,卷草纏枝花的組合美妙有序,代表著宋人的審美趣味。耀州窯青瓷刻花的裝飾手法大大地影響了南方各窯,尤其影響到當時即將興起的龍泉窯與景德鎮窯,因此龍泉窯青瓷刻花及景德鎮窯青白瓷刻花的裝飾與刀法都帶有耀州窯的風格。由于南方的坯體沒有耀州窯那般厚實,故用那斜斜的刀鋒,即一邊深一邊淺的“半刀泥”手法,來表現圖案紋飾的層次變化,犀利之中顯現飄逸的美感。其流動的線條隱匿在清透的釉色里,刀法的深淺制造了青釉中凹凸圖案的色彩變化,清透分明,極為雅致。

2004年作品越窯青瓷刻花盤《禪意連蓮》
刻花在泥坯上一次完成,從某種程度上說,更為接近陶瓷質感的本體。傳統陶瓷中的刻、劃、印花等裝飾手法也適應批量的陶瓷生產,因此在民窯的產品中更為多見。宋代北方耀州窯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民間窯口,刻花的紋樣彰顯著自由輕松的特征,洋洋灑灑的粗獷線形表露了來自民間的率性。這種自然而不張狂的藝術手法吸引著熱愛陶瓷的人們。

嵇錫貴早在大學時期,就被陶瓷刻花的裝飾手法吸引,那種灑脫線條的組合讓她癡迷。在景德鎮讀書期間,學院附近的湖田窯即是宋代生產影青刻花的窯址,她常常去古窯址撿瓷片,并把瓷片上的紋樣臨摹下來,集成資料冊。她曾經說:“在北京實習的近二十天,我最感興趣的是進故宮博物院,我主要在陶瓷館參觀、臨摹。陶瓷館內我最感興趣的是宋代陶瓷刻、劃花紋樣,青花、古彩紋樣,還有各個時代的陶瓷器型,對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我非常崇拜,如饑似渴地臨摹,回到駐地又不停地整理。宋代刻、劃花收集了一本,陶瓷造型收集了一本,并用黑蠟光紙剪出器型裝貼了一本。故宮建筑上的琉璃窗花,通風口上的紋樣也臨摹匯集了一本。這批資料我現在還用得上,尤其是刻花紋樣中的牡丹、蓮花等紋樣在越窯青瓷中我也運用,這批資料我至今仍珍藏得很好,雖然跟我轉遷多處,我仍把它們視作珍寶。它們對我當前的陶瓷作品有參考價值,讓我受益匪淺。”她對陶瓷刻花的熱愛促使她創作出一批優秀的刻花作品。其中以早期作品影青刻花盤《雙鳳戲牡》為代表。這件作品吸收了定窯印花的特點,卻采用手工刻花工藝,把圖案刻出凹凸的浮雕效果,既傳統又有新意。整件作品圖案飽滿流暢,風格清新雅致,釉色瑩潤清純,是—件難得的陶瓷藝術佳品。

2012年作品越窯青瓷刻花瓶《天竹》
陶瓷刻花技藝的掌握,大大豐富了嵇錫貴的創作手法。她在釉下彩的創作中,常常結合刻花的技藝,如在器皿的某一部分采用刻花,將彩繪與刻花結合,這種綜合裝飾成為嵇錫貴陶瓷風格的一個特色??袒妓嚱o予她更多的創作思路,在鐵骨泥刻花創作中,她汲取刻花技藝的手法,在黑白對比之間,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刻花成為嵇錫貴陶瓷藝術創作的代表性手法。
來到浙江之后,嵇錫貴的刻花技藝發揮了重要作用。浙江的陶瓷以青瓷為代表,其主要的裝飾手法是刻花,尤其是在越窯青瓷中,刻花是越窯青瓷裝飾的特色。她的刻花技藝從此有了用武之地。為了更好地繼承越窯青瓷的技藝,她花費了許多時間研究越窯青瓷的刻、劃、印花的特點,在梳理的過程中,總結規律,并在繼承傳統越窯刻花技法的基礎上,進行技藝的創新。在整理越窯青瓷刻花的過程中,她深深地被民間越窯青瓷的刻花紋樣感染,或是一小龜匍匐荷葉上,或是兩尾魚暢游青釉間,或是幾團花盛開在碗盤上……生活情趣盎然于器具中,在不經意間顯現出田園般的詩意。這些充滿人性化的現實主義風格,嵇錫貴認為,就是生活與藝術相結合的最佳境界。她著意經營紋飾與釉色的和諧,注重細節情趣的刻畫,在這些青瓷刻花中她體會到恬靜、怡情、詩意……然而,誰能不在這些瓷器前獲得各種優美愉快的感受呢?釉色因此有了靈性。她熱愛上這些美妙的表現形式,并投入極大的熱情進行越窯青瓷刻花的創作。

2013年作品越窯青瓷刻花瓶《楓葉》
嵇錫貴創作的越窯青瓷刻花,呈現出全新的感覺美感,在傳統的元素中彰顯出現代的氣息。她的現代越窯青瓷作品繼承了傳統越窯青瓷的工藝技法,把傳統的裝飾技藝充分運用在現代作品創作中。作為技藝嫻熟的工藝家,嵇錫貴巧妙地把這些技法根據創作的需要,有目的地組合運用,使作品具有更強的表現力。古代越窯刻花工藝手法與當今技法不同,當時的工具如今已無法考證,尤其那時多是采用有機的竹木作為工具,經過時光的消解,早已沒有遺存。當今只有在研究其紋樣中恢復類似的工具與工藝手法。嵇錫貴根據浙江瓷土的特性,對各種傳統手法都進行了嘗試,探索符合浙江越窯青瓷刻、印花的工藝技法。浙江瓷土密度高,比較緊實,因此在嘗試刻制“半刀泥”的技法時,很難體現刀法的自由飄逸。嵇錫貴起先在半干的坯體上嘗試,然而由于帶有濕度的泥胎會粘刀鋒,線條體現不出刀鋒的韻味,于是又在工具上進行改進.最終可以在干燥的泥坯上刻出刀韻,達到線條的俊朗。
工藝技法與工具關系密切,好的工藝家總是珍視自己的工具,嵇錫貴也有這樣的習慣。每件工具都有自己的位置,尤其是自己制作的特殊工具。工具如同她的手,好的工具為技藝的展現提供保證。嵇錫貴的鉆研是全面的,她會關注與技法相關的因素,泥料、釉料、工具,甚至燒造的工藝,這些都是陶瓷藝術創作中不可忽視的內容。所謂得心應手、天工之作等技藝,都依賴于她長期不懈的精益求精的實踐。她在要求作品水準的同時,也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一件近乎完美的作品背后,都是諸多的努力。不斷地探索與實踐,在創作中進行改進和總結,經過多年的越窯青瓷創作實踐,嵇錫貴歸納出刻、劃花,以及青瓷褐彩等技藝。

1.半刀泥刻法
顧名思義是用半邊刀刻制。用平刀在泥坯上斜刻,一邊刀角著力,另一邊刀角稍提起,刻出的線條是一邊深一邊淺,最寬處在0.6厘米左右。操作時起刀要輕,落刀要重,要準確、流暢,胸有成竹,要似中國畫中的釘頭鼠尾描。

2.劃花法
用尖細的工具在泥坯上劃出細線條,用線條組成裝飾紋樣,像中國畫中用毛筆中鋒勾出鐵線描似的,要粗細均勻,并根據紋樣要求有疏有密,要準確、流暢。

3.刮地皮法
在坯體上為了使紋樣突出,有立體效果,把主題紋樣先用刀刻出,再把沒有紋樣的地方刮去一層,使坯底子(俗稱地皮)和紋樣有點落差,再修好紋樣。要求地皮刮得平整、光滑,可用平刀刻制。

嵇錫貴越窯青瓷刻花作品,依然是在傳統的特質中滲入她個人的藝術品格,呈現出那種清新而優雅的氣質。《荷塘月色》瓶、《繡球花》盤、《花開富貴》盤等是在繼承傳統越窯青瓷刻花的基礎上,進行的越窯青瓷的創作。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再次體會到推陳出新的內涵。這種“新”建立在繼承傳統民族。藝術的基礎上,是發揮個人的技藝才能獲取的有價值的創造,因此這不是沒有根基的隨心所欲的表現,其意義在于民族傳統在繼承中又煥發生機。嵇錫貴的作品從未割裂與傳統的關系,傳統中有著民族文化的精華,這是她創作的重要源泉。她視傳統陶瓷技藝為創作必須汲取的養分,她的作品充分感悟傳統技藝的魅力,同時具有個人風格的藝術語言,讓當今人認同。她認為自己永遠在向傳統學習,這給予了她無限創造的動力,這種對于傳統藝術的崇敬之情也體現在她的作品之中。
在坯體上為了使紋樣突出,有立體效果,把主題紋樣先用刀刻出,再把沒有紋樣的地方刮去一層,使坯底子(俗稱地皮)和紋樣有點落差,再修好紋樣。要求地皮刮得平整、光滑,可用平刀刻制。

4.刻珍珠地法
在泥坯上先把主題紋樣刻出,把沒有紋樣的地方用扁尖刀啄成粗糙的質地,形成高低不平的肌理效果,使主題紋樣突出,有立體感。之后上釉、燒成瓷的藝術效果是主題紋樣細膩,和凹凸的地皮形成對比,點點凹凸的底在光線的折射下像灑落滿地的珍珠,有很好的藝術效果。
5.刻花褐彩法(褐彩描繪 褐彩點地)
用含鐵較高的著色劑,在坯體上彩繪,成瓷后有深褐色的效果。
(1)褐彩點地
在泥坯上把主題紋樣刻好,沒有紋樣的地方(俗稱地皮)用毛筆蘸上褐色顏料點出,由無數的褐點形成一個褐色的底子,成瓷后主題紋樣是青色的,紋樣清晰突出。點與點之間的空隙處又透出青釉,呈現出一種神秘的色彩效果。
(2)褐色描繪
用褐色顏料在泥坯上彩繪出各種紋樣,有圖案、山水、花鳥、人物等,最后上釉即可。
6.劃排線法
取薄鋼片一截自制刻花工具。用小銼刀銼一些等距齒形,有三至八齒即可,并裝上手柄。這種工具可在泥坯上劃出排線裝飾,這一手法可用在表現花瓣、葉子上,也可表現傳統的水波紋形。排刀劃線法要靈活運用,這樣才可產生具有美感的藝術效果。
7.挖泥線法
把細鋼條圈成半圓形自制工具,裝上手柄,在創作現代作品中經常用到。比如一片荷葉或樹葉,不要刻出葉脈,只需用刮泥刀刮出凹面,凹面與凹面之間形成很自然的肌理紋脈,上青釉燒成后,由于釉的流動,凹面積釉厚而產生很理想的效果。
8.刻出凸線法
在泥坯上要刻出又細又挺的凸起線條是很困難的,比如要表現樹葉突出的葉筋等。可用一截薄鋼片自制工具,寬1厘米左右,裝上手柄。在刻刀的一邊銼上一個小缺口,可根據需要凸起的線條的粗細、高低來決定缺口大小。坯子最好是半干濕,效果更佳。
9.刻花填釉法
青釉要有一定的厚度才能顯其美,但釉色厚又會使紋樣模糊,為解決這一矛盾,常采用填釉法,這種方法適合刮地皮的作品。把地皮凹的部位填厚,填釉時先填稀的釉漿,等前面一次釉干后再填上去,一直填到凹部同凸出的紋樣—樣平整,最后才一次性吹釉,覆蓋整個作品。它的藝術效果是凹部由于釉厚而顯深沉,凸出紋樣部分因釉稍薄而呈青淡色,從而使紋樣清晰有立體感。
在泥坯上先把主題紋樣刻出,把沒有紋樣的地方用扁尖刀啄成粗糙的質地,形成高低不平的肌理效果,使主題紋樣突出,有立體感。之后上釉、燒成瓷的藝術效果是主題紋樣細膩,和凹凸的地皮形成對比,點點凹凸的底在光線的折射下像灑落滿地的珍珠,有很好的藝術效果。

5.刻花褐彩法(褐彩描繪 褐彩點地)
用含鐵較高的著色劑,在坯體上彩繪,成瓷后有深褐色的效果。
(1)褐彩點地
在泥坯上把主題紋樣刻好,沒有紋樣的地方(俗稱地皮)用毛筆蘸上褐色顏料點出,由無數的褐點形成一個褐色的底子,成瓷后主題紋樣是青色的,紋樣清晰突出。點與點之間的空隙處又透出青釉,呈現出一種神秘的色彩效果。
(2)褐色描繪
用褐色顏料在泥坯上彩繪出各種紋樣,有圖案、山水、花鳥、人物等,最后上釉即可。

6.劃排線法
取薄鋼片一截自制刻花工具。用小銼刀銼一些等距齒形,有三至八齒即可,并裝上手柄。這種工具可在泥坯上劃出排線裝飾,這一手法可用在表現花瓣、葉子上,也可表現傳統的水波紋形。排刀劃線法要靈活運用,這樣才可產生具有美感的藝術效果。

7.挖泥線法
把細鋼條圈成半圓形自制工具,裝上手柄,在創作現代作品中經常用到。比如一片荷葉或樹葉,不要刻出葉脈,只需用刮泥刀刮出凹面,凹面與凹面之間形成很自然的肌理紋脈,上青釉燒成后,由于釉的流動,凹面積釉厚而產生很理想的效果。

8.刻出凸線法
在泥坯上要刻出又細又挺的凸起線條是很困難的,比如要表現樹葉突出的葉筋等。可用一截薄鋼片自制工具,寬1厘米左右,裝上手柄。在刻刀的一邊銼上一個小缺口,可根據需要凸起的線條的粗細、高低來決定缺口大小。坯子最好是半干濕,效果更佳。
9.刻花填釉法
青釉要有一定的厚度才能顯其美,但釉色厚又會使紋樣模糊,為解決這一矛盾,常采用填釉法,這種方法適合刮地皮的作品。把地皮凹的部位填厚,填釉時先填稀的釉漿,等前面一次釉干后再填上去,一直填到凹部同凸出的紋樣—樣平整,最后才一次性吹釉,覆蓋整個作品。它的藝術效果是凹部由于釉厚而顯深沉,凸出紋樣部分因釉稍薄而呈青淡色,從而使紋樣清晰有立體感。
越窯的青釉趨于透明且釉層偏薄,因此,適合青瓷刻花紋樣的裝飾,刀法飽滿流暢,瑩潤的釉色包容了紋飾,盡顯優雅的美感。紋飾融合在清澈的釉色中,似水瑩潤,美妙無比。美釉因圖案而生動,紋樣因釉色而豐盈,這種近似天成的美讓人感動。

2004年作品越窯青瓷刻花盤《繡球花》
嵇錫貴越窯青瓷刻花作品,依然是在傳統的特質中滲入她個人的藝術品格,呈現出那種清新而優雅的氣質。《荷塘月色》瓶、《繡球花》盤、《花開富貴》盤等是在繼承傳統越窯青瓷刻花的基礎上,進行的越窯青瓷的創作。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再次體會到推陳出新的內涵。這種“新”建立在繼承傳統民族。藝術的基礎上,是發揮個人的技藝才能獲取的有價值的創造,因此這不是沒有根基的隨心所欲的表現,其意義在于民族傳統在繼承中又煥發生機。嵇錫貴的作品從未割裂與傳統的關系,傳統中有著民族文化的精華,這是她創作的重要源泉。她視傳統陶瓷技藝為創作必須汲取的養分,她的作品充分感悟傳統技藝的魅力,同時具有個人風格的藝術語言,讓當今人認同。她認為自己永遠在向傳統學習,這給予了她無限創造的動力,這種對于傳統藝術的崇敬之情也體現在她的作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