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作品影青刻花盤《雙鳳戲牡》
陶瓷刻花工藝是中國陶瓷裝飾中較早使用的一種手法,尤其在唐宋時期的青瓷裝飾中,運用最為廣泛。從唐人刻花紋樣的豐滿到宋人折枝花的飄逸,都呈現了中國人特有的裝飾趣味。在單一釉色的瑩潤中存有豐富多樣的刻花形式,釉色因刻花而靈動,刻花使釉色更美妙,這種獨特的裝飾代代相承。嵇錫貴的刻花作品是從影青入手,影青釉色的恬靜適合刻花裝飾。影青釉盛行于北宋景德鎮,其釉質具有玉感的透潤,常常表現折枝花鳥,清麗雅致是宋影青的藝術特色。20世紀80年代左右,嵇錫貴創作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影青刻花陶瓷作品,一方面吸收宋代影青刻花工藝,另一方面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探索新的藝術風格,創作了極為典雅的影青刻花瓷。影青刻花盤《雙鳳戲牡》是其中代表性的作品,紋飾采用中國傳統的民間元素,圖案結構精細優雅,飽滿而具有韻律,富有濃郁的民間特色。工藝采用刻花與挖地皮相結合的形式,吸收了北宋定窯印花紋樣元素,體現裝飾構造的主次。細部運用了半刀泥的刻法,塊面與線條的組合使畫面層次豐富,以優美的曲線表現適合圖案的動感,讓作品具有節奏的韻律。嵇錫貴擅長運用刀法,其嫻熟的刀韻在影青釉中得到充分體現。該件作品刻花圖案與影青釉色融合于一體,不僅體現了紋樣的層次,而且顯現出含蓄的美感,因此,影青刻花的典雅因紋樣的設計與工藝的精湛而彰顯出來。

1986年作品青花斗彩瓶《國色天香》
青花斗彩瓶《國色天香》是嵇錫貴于1986年創作的作品,這個時期她的青花彩繪技藝已經極為嫻熟。該件青花斗彩作品運用傳統青花彩繪技藝,在青花繪制上采用工筆勾繪,用傳統分水技藝表現大面積的青花色彩,工藝難度極高。作品因傳統分水技藝的運用,充分體現了青花色彩的層次,料色青翠透亮。畫面以牡丹為題材,吸收中國傳統寫實的表現手法,刻畫植物鮮活的姿態。青花斗彩需要二次燒造,釉下彩是運用青花的繪制方式表現植物的葉脈根莖,繪制完成后上釉,經過1300℃左右高溫燒造;成瓷后采用釉上彩繪描繪絢爛的花卉,再經800℃的低溫燒成。傳統陶瓷彩繪中所謂的“斗”,即是把兩種彩繪結合在一起。嵇錫貴的這件作品,沒有運用過多的色彩,以青花的藍色和古彩中的礬紅為主基調,低調的藍與火熱的紅,在視覺上產生強烈的沖擊。這種大塊的色彩對比,屬于中國傳統繪畫色彩的表現形式,符合中國民族的審美意趣。此件作品布局精心,通體采用圖案裝飾,尤其在瓶頸部位,做了強化,在細密的圖案中采用開光的手法,呈現中國傳統畫中疏密布局的關系。作品的圖案描繪細膩規整,足見深厚的彩繪功力。圖案的細密與主體畫面的空靈,表現出她對于作品的整體把握,使作品精致而靈動。釉上彩牡丹花的姿態生動優雅,礬紅洗染細膩,層次豐富,作品雍容華貴、精美瑰麗。整件作品在畫面繪制與燒造工藝上幾乎完美無瑕,是一件具有傳統工藝特色的精美作品。

1985年作品釉下彩盤《鴛鴦戲蓮》
釉下彩繪為嵇錫貴擅長的彩繪技藝。她喜愛泥坯的質感,素雅無瑕的坯體如同一張白紙,激發她創作的欲望。嵇錫貴在先后參加“7501”主席用瓷以及上海錦江飯店“麥浪滾滾”外國元首用瓷的設計制作之后,積累了豐富的釉下彩繪經驗。另外,當時研究所因這些重大瓷器的燒制,技術人員對釉下坯體、釉下彩顏料等工藝進行了改進,為釉下彩的燒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嵇錫貴便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了一段時期的釉下彩創作。1985年的釉下彩盤《鴛鴦戲蓮》是這個時期的代表性作品。整件作品均采用油墨勾線,通過傳統分水的技藝進行釉下彩繪的填色,油性線條排斥水性顏料,因此燒制后勾勒的線條呈現一條白色的細線。作品具有典型傳統釉下彩繪的特征,其技藝手法傳統細膩,色彩均勻,色澤古雅,底色深沉,更突顯了線形的流暢與優美。線與面相互融合,互為襯托,充分體現了嵇錫貴裝飾創作和彩繪技藝的精湛功力。

1988年作品鐵骨泥刻花瓶《山果》
鐵骨泥在傳統的陶瓷裝飾中一直作為點綴或是陪襯的材質顏料,其色澤深厚古樸,頗有金屬般冷峻的質感。嵇錫貴認為該材質非常有特點,于是她把鐵骨泥作為主要裝飾顏料來運用。鐵骨泥的料色比較粗糙,因此需要一層層不斷堆疊,在這個過程中既不能損傷坯體,又要保證上色的均勻。由于鐵骨泥裝飾不施釉色,成瓷后為厚重的亞光黑褐色,與露出瓷胎的白色紋樣形成黑白對比的視覺效果。嵇錫貴從泥坯和鐵骨泥的色彩對比中得到啟發,采用類似版畫的表現手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她在鐵骨泥裝飾創作中,刻畫紋樣一氣呵成,線條流暢,手法大氣。在傳統裝飾中從未出現鐵骨泥刻花的形式,這是嵇錫貴在實踐創作中探索出的一種新的創作手法,因此,鐵骨泥刻花被同行認為是陶瓷裝飾技藝中的又一創新。她1988年創作的鐵骨泥刻花瓶《山果》運用了刻花的刀法,畫面以點、線、面的結構組成,具有強烈的裝飾性。葉片的裝飾線條各不相同,植物的葉片與果實構成具有節奏感的畫面,飛動的小鳥融入植物紋樣的空間里又頗具動感。這是一件以黑白視覺對比進行藝術創作的作品,具有很強的現代設計感。

1992年青花瓶《民間青花》
嵇錫貴熱愛民間藝術鮮活質樸的風格,這激發了她創作的激情。她1992年創作的青花瓶《民間青花》引起人們的關注,作品有悖于官窯青花拘謹平板的風格,具有極強的藝術張力。那寥寥數筆的意趣,那寫意凝練的筆韻,那洋洋灑灑的畫面,似乎都在盡情地抒發嵇錫貴的心緒,而這份情趣就存在于生活之中,于是,它讓現代人感動。20世紀80年代,民間青花形式被陶瓷藝術創作者們推崇,出現大批帶有民間風格的青花瓷作品,或許,這不能說青花瓷在新時期形成了另類的風格,但是說明了現代的藝術創作空間是自由、寬舒、清新的,在毫不吝嗇地抒發個性的同時,傳統賦予陶瓷藝術新的生命力。

1993年作品粉彩薄胎碗《秋菊》
1993年粉彩薄胎碗《秋菊》是嵇錫貴到浙江不久后創作的一件作品。這段時期嵇錫貴潛心創作頗見功力的釉上彩作品,精工細作,瑰麗華美。所有的彩繪細節都由她獨自完成,包括器皿邊角的圖案裝飾,這是極具功力的手藝活。盡管她采用了傳統的繪制技法,但還是希望有所突破,在傳統的手法中呈現出現代感。《秋菊》作品為薄胎海棠碗傳統器型,嵇錫貴卻在這個器型空間里裝點出新意。她摒棄在器皿口沿部繪制邊角圖案的裝飾傳統,而是在整件器皿上裝飾細密的圖案紋飾,在沒有底稿的狀態下繪制她最擅長的纏枝形態紋樣,隨手拈來,沒有約束。因此仔細觀察該作品的圖案,其紋飾表現出的是從容、自如與灑脫,與呆板的圖案裝飾不同,所展現的是圖案賦予的張力,由此也彰顯了嵇錫貴對于圖案把握的嫻熟。她把圖案與器型,圖案與主題,圖案與形式之間的關系處理得非常和諧。海棠碗造型有六個凸出的形態,嵇錫貴把六處凸出的面設計為開光,每處開光的空間里均采用粉彩的工藝,描繪六幅形態各異的菊花圖,渲染細致,與外圍的圖案裝飾渾然一體,同時別致雅趣。碗足一處的狹小空間采用邊角圖案裝飾,來約束通體游動的圖案,使作品圖案裝飾收放有序,從而讓作品更為精致完整。該件作品以精湛的工藝形式、靈動的圖案裝飾為特點,是一件精美雅致的佳作。

1995年作品粉彩薄胎瓶《寒山泉韻》
嵇錫貴1995年創作的粉彩薄胎瓶《寒山泉韻》是一件繪畫性比較強的作品。在傳統陶瓷彩繪中,雪景屬于專門的一種彩繪形式,這與清代末年專業畫家進入陶瓷彩繪行業有關。如清末安徽畫家程門創作瓷畫時,采用了繪畫中淺絳山水的技法,創立了陶瓷彩繪“淺絳粉彩”的畫法。嵇錫貴在創作雪景時,同樣吸收了中國繪畫的技法,在注重陶瓷工藝表現的同時,更關注繪畫之中的人文色彩。她在雪景的繪制中,大多不會運用邊角圖案來進行裝飾,而是采用自然色彩肌理來烘托主題繪畫的境界與品位。同時,付諸細膩的繪畫功夫,采用諸如皴、染、描等手法,依靠色彩的明暗以及景致遠近的對比關系,完善處理畫面的結構。一件作品的繪制往往要耗費極大的工時,然而完成后的作品,并沒有顯露出精工的匠氣,而是充滿淡淡的情懷,讓人忽略了繪制的技藝,反而被作品中泛出的意境和趣味所震撼。嵇錫貴的雪景不同于傳統的粉彩雪景,在她的雪景作品中,可以體會到的是從藝術角度解讀出的畫意和充滿個性化的表現。
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嵇錫貴的釉上彩繪風格出現了另一種特質,精細的繪畫籠罩在淡泊而靜謐的調子中,滲出點點禪意。也許是年齡漸長的緣故,個人的感悟逐漸在作品中呈現出來。當她一旦沉浸在陶瓷彩繪中,這個世界便是她的,心緒與感懷宣泄在筆下的作品中,為此,她花費了自己全部的心力與情感。所有的付出已不是用來體現物的精美,而是表達她人生經驗的體悟,似乎與宋人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有著某種契合。宋人借景抒情,抒發一種悠遠的悵然,而在嵇錫貴的作品中,也能感受到這樣的情懷。“梨花小鳥”“水仙花”便是這個時期代表性的題材。1999年繪制的釉上粉彩瓶《梨花小鳥溶溶月》,其畫面主題是梨花、小鳥。梨花的繁茂與小鳥的靈動,在畫面里交相輝映,意趣盎然。小鳥與梨花均采用線描表現,然而線條的繪制卻各有講究,表現手法各不相同。小鳥的線條硬朗濃重,梨花的線條則柔美清淡。用料筆繪制小鳥毛絨絨的細毛,根根細線體現立體而蓬松的感覺。繪制鳥的層層細毛時,每根線條都要描繪有序,疊加的細毛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與時間。而花卉的表現同樣要求細致,先用玻璃白打底,然后再渲染一片一片的花瓣,體現花卉的體量感,每朵花的姿態與色彩均有不同的變化。嵇錫貴創作是慢工出細活,她嫻熟的技藝通過寫實的手法表現出來,不在意細密的畫工,而是在此中體現作品的意境。

2002年作品粉彩扁瓶《凌波仙影》
她2002年繪制的粉彩扁瓶《凌波仙影》仿若籠罩在春天的氣息中,不時泛出清麗的氣質。對于水仙花的繪制緣于嵇錫貴的個人喜好,每年她都要培育幾盆姿態優雅的水仙花,而這些美麗的植物,成為嵇錫貴用心寫生的對象。在她的畫本里,有各種姿態的花朵,形態豐富的葉脈、寫實的花株在她的意象表現里更為完美。陶瓷彩繪中她把中國工筆畫的手法運用進來,采用水性艷黑顏料繪制水仙莖葉的底色,體現各種姿態的前后疏密關系,從而使畫面豐富生動;花朵表現的手法更為細膩,輕薄的粉彩呈現花瓣透明的質感,蔥綠的枝葉簇擁著花團,花枝搖曳,如清風拂過,留下一縷幽香。美妙之境只有在想象的空間里才會恒久,現實與虛無之間的隔閡,讓人更為渴望期待中的景與物,嵇錫貴繪制的作品便是她心中的景物,她把人世的感受通過精湛的技藝逐一呈現。

2002年作品釉上彩扁瓶《鳥歸林》
釉上彩的特點是色彩絢麗,由于不受燒造工藝的限制,表現更為自由。民國以后,西方的陶瓷顏料與工藝技術傳入中國,從而使彩繪工藝更為豐富。釉上彩扁瓶《鳥歸林》是嵇錫貴于2002年創作的一件作品。該作品風格清新、色彩明快,與傳統陶瓷彩繪不同,賦予了現代的動感與活力。這是嵇錫貴較為率性的一件作品,由于她對于釉色、顏料以及工藝的熟悉,在諸多技藝條件都已成熟的狀態下,自如與灑脫的畫風自然而然地呈現在她的作品中,不用刻意表現,而是作者本身所具備的氣質,在激情所引導的狀態中噴薄而出。作品表現的是寫意的畫面、心中的美景,因此,不同的心境有著不一樣的解讀。看似隨意的畫面,滿是嵇錫貴用意極深的匠心,樹枝的形態與隨意流淌的肌理結合在一起,若隱若現的樹林隱匿在濃烈的色彩之中,儼然是一幅夕陽下的黃昏美景,一群白鴿打破了這種靜謐,呈現了無法停滯的動態,這是怎樣的畫面,當人們面對這件作品時,每個人都會產生不一樣的感悟與理解。

2008年作品越窯青瓷刻花盤《花開富貴》
越窯青瓷是浙江著名的陶瓷品種,嵇錫貴到浙江后,主要的工作任務是研究恢復越窯青瓷的裝飾,經過多年的研發,越窯胎質與釉色基本穩定。嵇錫貴創作的越窯青瓷刻花盤《花開富貴》就是在研究傳統越窯青瓷刻花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刻花裝飾創作。該作品采用傳統“半刀泥”刻法,即用平刀在泥坯上斜刻,一邊刀角著力,另一邊刀角稍提起,刻出具有斜面刀韻的線條,這種技法在傳統越窯青瓷中運用比較多,適合越窯釉色清透的特點。作品以飽滿的牡丹紋樣作為主體紋飾,其刀法嫻熟,線條流暢。嵇錫貴按照個人的習慣,創作該作品時不做底稿,一氣呵成,因此整件作品因刀法的流動而具動感。作品釉色瑩潤,色澤厚重,刻花紋樣與釉色之間相互融合,具有傳統越窯青瓷古樸典雅的氣韻。

2012年作品越窯青瓷刻花瓶《荷塘月色》
越窯青瓷刻花瓶《荷塘月色》是嵇錫貴2012年在越窯青瓷裝飾上的新創作,她結合刻、劃、畫等多種手法,表現越窯青瓷的質感。《荷塘月色》瓶以器皿為荷塘空間,在荷塘之中有著盛開的荷花和繁茂的荷葉,紋飾均采用刻花的手法,突出植物的姿態與結構,從而體現夜色之中荷塘靜謐、淡泊的意境。為了豐富青瓷刻花的工藝手法,她不僅在表現技法上加以改進,而且對于工具也進行了加工。《荷塘月色》瓶采用了自制工具——刻畫荷葉的工具是細鋼條圈成半圓形的刮泥刀。該作品的荷葉不刻出葉脈,只需用刮泥刀刮出凹面,凹面與凹面之間形成自然的肌理紋脈。紋樣細部則采用尖細的工具在泥坯上劃出細線條,塊面與線條的組合,豐富了畫面的裝飾性,形成了具有設計感的肌理,在燒造的過程中由于釉色流動,使畫面中的高低凹凸形成色彩豐富的層次。圖案之外的空間則采用褐彩,無數的褐點形成一個褐色的底子,成瓷后主題紋樣突出,刻花紋樣肌理自然,在褐彩的襯托下,青釉更為古樸雅致,有著神秘的色彩效果。嵇錫貴對于越窯青瓷的理解,使她能夠把握材質的特性,更好地挖掘裝飾的技法。《荷塘月色》瓶就采用了越窯青瓷的新裝飾,無疑是越窯青瓷藝術上的創新,在繼承傳統中拓展了創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