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琳山、嵇錫貴夫婦在研究瓷器。
在杭州市工藝美術博物館的展覽現場,看著一件件精美的陶瓷器皿,嵇錫貴和郭藝母女難掩內心的激動,很多關于郭琳山的回憶就清晰得如昨日才發生。
送給外孫的《嬰戲》
1994年,郭琳山、嵇錫貴夫婦迎來了他們可愛的小外孫。
當這個可愛的大胖小子碰到郭琳山、嵇錫貴這兩個老頑童時,生長出的便是童趣、喜悅、生動,又不失含蓄與秩序。
于是就有了一組瓷雕《嬰戲》,共十件。
郭琳山負責制作,孩子的眼睛、鼻子甚至衣服的樣式等彩繪由嵇錫貴搞定。
10個孩子,有半蹲張望的、起舞弄袖的、盤坐捧鳥嬉戲的、有倒立練絕活的、有捂耳點鞭炮的,還有趴著晃腦袋的。既有男娃兒,也有女娃兒。略有相似的是瓷孩子的面容,掛著兩片紅暈的他,身著靛朱鑲嵌“斗彩”服。
說起《嬰戲》的制作,那是嵇錫貴最幸福的一段日子。“有一組小孩子捉迷藏的作品,有一個孩子的腳沒有露出來,褲子把鞋子遮住了,我跟他說,別的孩子都把腳露出來,這個也要一樣;還有一個小孩光屁股躺著的作品,他也采納了我的建議,讓孩子翹起二郎腿,這樣更加憨態可掬。” 郭琳山一般都會聽嵇錫貴的,因為對于孩子,還是老伴更有感覺。
《嬰戲》在各種展會上,一直備受追捧,曾有個客戶出價300萬買這套作品,但郭琳山舍不得。
絕版的“7501”瓷
搞陶瓷收藏的人都聽過“7501” 瓷,它是劃時代之作,全手工制作的高白釉薄胎瓷器,其胎質堪稱“白勝霜雪,薄如蛋殼,輕若鴻毛”。
“7501”其實是一個代號。1975年初,景德鎮要為毛主席專門制作一批生活用瓷器,代號“7501”。
嵇錫貴當時擔任組長,因為毛主席喜歡梅和竹,她就為“7501”設計了梅與竹的圖案,花了10個月才完成了任務。
釉上花面采用了“水點桃花”裝飾,色彩清麗秀雅,釉下彩則用梅花圖案,折枝梅加幾片翠綠竹葉,顯得高雅清逸。
當年共投入燒制的有1.4萬件,真正的成品只有4000件,部分瓷品后來作為“職工用瓷”發放下去,當年用四五元就可買到一件,而現在,“7501”的價格已經超過10萬元了。
“剛開始就過年過節的時候,拿出來給我們用一下,后來連過年都不舍得拿出來了。”郭藝說,媽媽也分到了兩套“7501”,當寶一樣藏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