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官窯”代表作“7501”梅竹系列瓷器的主創人員、2016年杭州G20峰會各國元首用國宴瓷畫面總設計師、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在中國陶瓷界,毋庸置疑,嵇錫貴是泰斗級的人物。

7月20日上午,“秘瓷翠色·國家級非遺越窯青瓷傳承展”在西子湖畔的浙江博物館拉開了大幕,超60件青瓷作品在此展出。

青瓷以瓷質細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而斑斕著稱于世。浙江的越窯更是最早燒造出成熟青瓷的窯口,其制瓷歷史綿延達千年之久。
越窯青瓷以適用性和美觀性,成為日常生活中最引人矚目的產品,浙江先民以智慧和技藝,在中國陶瓷史上譜寫了輝煌的一筆。“中國陶瓷研究之父”陳萬里曾說:“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嵇錫貴在長期的研究工作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功力深厚,所作瓷器的裝飾風格多變,精致瑰麗。在制作工藝上,從劃花、雕刻、彩繪、上釉都有其自己的獨到之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作品多次作為國禮贈送外國元首及來華嘉賓,經典之作曾被中國工藝美術珍寶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等收藏。其成果頗豐,曾主持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明代青花的研究”科研項目,參與輕工業部“陶瓷稀土工藝燈具、加飯酒陶罐試驗窯的擴建和試驗”等項目。

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嵇錫貴和丈夫郭琳山,在中國美術學院鄧白教授的指導下,對越窯青瓷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工作,足跡涉及上虞、慈溪、紹興、余姚等地,考察越窯青瓷古窯址,分析研究古窯址堆積層中的瓷片和窯具,將古窯址周邊的泥料進行淘洗,開展燒制試驗,記錄燒成溫度的變化,盡量做到工藝技術同傳統越窯青瓷相近。除了研究泥料和釉料外,他們還對傳統越窯的裝飾紋樣、技法進行分析,經過多年的傳承實踐終有成果。

2011年越窯青瓷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2年嵇錫貴大師被評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越窯青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13年她被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授予“中國陶瓷藝術、設計、教育終身成就獎”。
近年來,嵇錫貴大師為了做好越窯青瓷的傳承和發展工作,2000年與丈夫郭琳山大師共同創立杭州貴山窯陶瓷藝術研究室,旨在傳承與發展中國的青瓷文化,將傳統的越窯青瓷藝術發揚光大,創作出具有時代特征的作品。

2012年開始,嵇錫貴大師先后在杭州、上虞、紹興、寧波、慈溪、余姚、湖州等地收徒三十余名,其中有博士、碩士以及省市級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等。在師徒們的不斷探索和共同努力下,創作了一批有文化內涵和主旋律的現代越窯青瓷作品。

“陶瓷藝術是我一生鐘愛的事業,我在之中找到了個人的定位與價值,同時也尋到了我的人生伴侶。工藝家的責任是繼承傳統,也要為當代服務。對于傳統的繼承,我們要敢于突破成法,形成時代的特征,這才是繼承的價值與意義。”嵇錫貴大師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