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山出生于知識分子家庭。1920年其父郭頌銘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走出浙江臺州臨海的小鄉村,遠渡重洋赴法國勤工儉學,入法國蒙波利埃農業專科學校學習蠶桑專業。1925年回國后參與籌建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勞農學院(1928年改為國立浙江大學農學院)。1934年在南京創建東流農場,從事農桑的研究和生產。新中國成立后,先后擔任浙江省農業廳蠶業改進所副所長、浙江省蠶種公司經理,是我國蠶桑生產和研究的先驅者。母親也曾學習蠶桑專業,他們非常重視孩子們的教育,不僅要求自己的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且幫助家鄉辦學堂,辦農業學校。在他們那一輩知識分子心中秉承一個強國的理想,認為教育和科技可以讓國家得以繁盛。
講述者:郭行平(郭琳山大姐)
琳山生于1939年2月,正值抗日戰爭風火年代我們全家從南京逃難到湖南。因父親的桐鄉及留法好友朱洗伯伯,在浙江臨海西鄉創辦琳山學校,該校設有小學、中學及農校,于足他邀請我父親去任教。我們就住在學校里,在那里母親生下琳山。當時沒有正規的醫院和婦產科醫生,是朱伯伯親自接生的,為了紀念他故取名郭琳山。母親生他后身體不好,常為躲避日本飛機轟炸,四處遷移,生衍不安定而奶水缺乏,只好由奶媽喂養。奶媽帶了兩三年,十分寵愛他,總是挑最好的東西給他吃穿。琳山幼時眉清目秀,十分乖巧,很討人喜愛,是兄弟姐妹中的佼佼者。
他的膽子比較小,特別害怕廟宇中的四大金剛。我老家浙江臨海康谷村里有一所小學,是設在廟宇中,進入學校必須經過四大金剛的大殿,為此,5歲的琳山已到快上學的年齡,他還不敢靠近學校。
琳山自幼顯示出美術的天賦,開始是用石筆在石板上畫人、動物、房子,以后在紙上用彩色蠟筆畫,常會通過自己的想象來畫圖。有一次他看見工人在電線桿頂端工作十分危險,又擔心他下不來,就畫了一張工人在上而干活,電線桿自下而上有一個個木塊作臺階,地上有個小孩張開雙臂仰視桿頂。他在想象中保護這個人,恐怕他掉下來。琳山對任何事物的觀察都很仔細,從他各個時期的作品中都可以反映出來,作品中還有他年幼時鄉村的印象,如早期坐在水牛背上戴著銀項圈的牧童,以及后來的一系列得種姿態的小頑童,這些作品將我們帶回童年時代的記憶。

郭琳山5歲時與兄弟姐妹合影(左二為郭琳山)
少年時期的琳山也愛好釣魚。那時我們家住在杭州湖濱路,后門弄堂直通西湖,并有一個木頭做的小碼頭,那是他經常去的地方。每次他都可以釣到魚,讓我們羨慕不已。記得剛開始的州候,網漁具是他自己做的,只能釣上一些小魚,后來也可以釣到大魚作為餐中佳肴了。
琳山十分孝順父母親,他在小學、中學的成績都很好,但因種種原因,沒有被理想的大學錄取。他擔心父母難受,因此樂觀地面對下鄉、進廠當工人,同時他也未放棄繪畫,總是與朋友一起到處寫生畫畫,學習提高美術的理論和實踐。1959年父親去世后,他更是發奮學習,考上了上海同濟大學來報答父親的期望。
講述者:郭英英(郭琳山二姐)
琳山小時候長得嫩白細長,文靜而聽活,從不和其他孩子吵鬧、打架,所以很受大人們的喜歡,甚至寵愛,大約在五歲,有人還愿意認他做干兒子。
他八歲左右,從浙江臨海鄉下由父親帶到杭州讀書,仍然文靜聽話。他自小就酷愛繪畫,經常跪在凳子上畫上半天,一動也不動地畫了一張又一張,而且幾乎每天都要畫,畫的內容基本上是人和佛,還有些連環畫。自己對自己說話。那時的畫也只有他自己懂,有時我問他畫什么,他就會將那一幅幅的故事講給我聽。這些繪畫的內容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因為這些都是他精心編撰出來的,沒有什么地方可以參照,那時他還沒有一本圖畫書。童年的琳山就有了別人沒有的持久性和韌性,想象力和創造力。
他性格憨厚、誠實,也不會說謊,所以就受不了半點委屈。如果他沒有做過的事,要是冤枉了他,他非得說個明白不可。有時候母親不了解情況罵他、打他,他不服,只會哭,知道有人幫他說話,他才肯停下來不哭,他就是這種韌性。

少年郭琳山
他從小就愛學習,除自己喜愛的繪畫外,學習成績也相當不錯初中和高中都是在杭州較有名的學校就讀,尤其初中更是優秀,考上了杭一中。但因為當時的政策,高中畢業下了鄉,后又進了工廠,所以他又是學過農、學過工的知識分子。在這期間他沒有間斷過繪畫,他的作品曾在《浙江工人日報》和《杭州日報》刊登,投一次稿就登一次,所以廠里的職工都用羨慕和敬重的眼光看待他。他對繪畫越來越有感情,因此試圖報考當時的浙江美院,并且考上,但因家庭成分問題,最終沒有被錄取。那是對他的打擊很大,可是他依然沒有放棄繪畫這門藝術。
高中畢業后的三年,他雖然沒有進入夢寐以求的藝術之門,但他對進入高等院校再次深造的理想,一直沒有變。爾后他改變專業,報考上海同濟大學,這是一所對工科要求比較高的院校,沒有功底是進不了的,但他努力竟考進了這所大學。在校期間他還是念念不忘他喜愛的藝術,在專業之余仍然不斷地繪畫創作,可以說他的藝術之路是漫長而坎坷的,他的藝術成就也是自己通過努力自學、奮斗而得到的。
講述著:郭行和(郭琳山小妹)
1954年我們全家搬到了杭州橫飲馬井巷37號,這兒原來是一個私人醫院的大院子。大門進入是一處前院,院中種了兩棵山茶樹,每年初春開花時兩棵山茶樹輪流開滿茶花。今年這棵花多則那棵花少,而第二年卻是那棵花多而這棵花少。對著前院的是客廳,客廳后面是餐廳,然后是后院。客廳左右兩側分別是前廂房和后廂房。我們家住一個東前廂房,有二十七八平方米,及前院東側一個小間,以前是掛號間,大約十平方米,我們兄弟姐妹和父母就住在這一大一小兩間房內。另一家是杭州稍有名氣的方家兩姐妹醫生及老母,她們住在西廂房。其余房子及整個二樓都空著,堆滿了以前醫院用的病床、桌椅等。平時我們都不上樓,只有我母親到二樓晾衣服時才上樓,我和山哥在樓下玩耍。山哥從小喜歡畫畫,聰穎過人。在初中時就顯示出了雕塑的天賦,他用粘土捏成各種各樣的動物。記得在高中時他用粘土捏成了高爾基塑像,栩栩如生。后來做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塑像,記得這些二十厘米高的塑像是那么的逼真,輪廓、線條那么細膩流暢。他還用石膏沖成模子,做成了石膏像。這時,大哥、大姐、二姐都去上海讀大學,家里那十平米的小間成了他的小天地,寫字臺上放著他做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和高爾基的石膏像。平時他經常出去寫生,想到什么就畫什么。有時他也很頑皮,想個法子嚇唬我。在這空蕩蕩的房子,傍晚我走來走去已有些害怕。有一次他把我叫到客廳和餐廳之間,那兒很暗,他拿出一張畫著青臉獠牙、披頭散發的鬼像,頓時嚇得我渾身起雞皮疙瘩,拔腿就跑,他還追我,還讓我看鬼像。看我嚇成這樣,他非常得意并笑瞇瞇地走開了,這一神態至今還不時在我腦際閃現。在他的臥室里,都是他畫的西湖風景的寫生,還有石膏像的寫生、人物寫生,人物寫生中有工人、農民、解放軍的形象。

郭琳山高中畢業照(第四排左二為郭琳山)
初中畢業后,他因成績優秀考入當時杭州最好的中學——浙江省杭州第一中學。高中三年,畫畫興趣不減,文化課成績亦門門優秀,但由于當時的政治氣候卻使他未能如愿進入大學深造。政府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我母親當時是居民區干部,帶頭響應政府號召,就這樣山哥下鄉當了農民。在農村,下水田插秧,被螞蟥叮咬;在旱田里挖地瓜,沒有糧食吃就拿地瓜充饑,生活艱難程度可想而知。但他卻仍鐘情于他的理想,稍有空閑即拿筆畫畫。一年后,l958年大躍進,下鄉知識青年上調去工廠鍛煉。山哥被調到絲綢廠當一名紡織工人,在農村被曬得黝黑的臉叉逐漸返白了,然而,要一個從小沒做過細活的小伙子像紡織女工一樣在機器旁接線頭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他用拙笨的動作,用心操作。后來廠領導發現他有繪畫的天賦,就調他到廠宣傳部,之后又調到工人俱樂部宣傳科,用他的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使他的藝術天賦得以充分的展現。那時基本上每天可在《杭州日報》《浙江工人日報》等報刊上看到他的作品。
1957年他結實了美術愛好者的朋友王云林,王云林專攻油畫。由于山哥的聰穎以及藝術天分,所以在與王云林的交往中,他們不僅加深了友誼,而且山哥的油畫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記得他們倆經常為劇團畫演出布景,而且收入也不錯。他們將畫畫獲得的報酬買顏料、紙、筆,從而減輕家庭負擔。但有時劇團也會因票房不好而無力支付畫布景的報酬,他們就把這當作做善事。
山哥在我的眼里是一位聰明、思路敏捷、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是善良、風趣、幽默、待人真誠無私的好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