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李建東,字尚祚,號淇水索源、鶴翁,別署清和軒、七陋室。1962出生,祖籍河南安陽滑縣道口鎮。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文聯委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書法家協會行書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書畫院特聘書畫家,中華書畫名家研究院副院長 、鶴壁市文聯主席、鶴壁市書協主席,鶴壁市收藏家協會常務副會長,河南省收藏家協會常務理事。 |
驚世“張”字盤 顛覆鈞紅釉
——— 對元代鶴壁鈞窯天藍釉紅彩“張”字紋盤的考釋
元代鶴壁窯天藍釉紅彩“張”字紋盤(圖1)
鶴壁窯(又稱鶴壁集窯)在中國陶瓷史上獨占一席之地,其窯口是宋代北方地區重要瓷窯場之一。(1)近年來,鶴壁窯鈞瓷的考古發現與出土,展現出其釉色五彩紛呈,變幻莫測的獨特面目,讓專家學者難以置信,無不為之驚嘆和震撼,不能不讓人們重新審視、認知鶴壁古瓷窯的高超技藝和地位。筆者近來發現一件珍罕的元代鶴壁窯天藍釉紅彩“張”字紋盤(圖1),雖已殘缺,但彌足珍貴。該盤遺存著極其重要的信息,值得進一步研究和考證。筆者才疏學淺,根據多年來對鶴壁窯的關注,妄自揣測此盤是否顛覆了中國鈞紅釉神秘窯變的定律哪?是否改寫了中國鈞瓷的歷史呢?豈敢斗膽妄議,現試撰拙文,以示方家斧正。
圖2

圖4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


圖12
圖13
一、初探鶴壁窯鈞瓷的燒造史
鶴壁古瓷窯遺址中心窯場位于今河南省鶴壁市鶴山區鶴壁集鎮,據考古發掘證實,鶴壁窯初創于唐,興盛于宋金,衰落于元,燒造歷史長達五百年之久。 鶴壁窯(屬磁州窯系、定窯系)其燒造瓷器品種繁多,以白瓷為主,獨具特色的有:白地黑花、白釉劃花、白釉印花、里白外黑釉、紅綠彩,還兼燒有黑釉、青釉、綠釉、黃釉、醬釉、花釉等,創燒有黃釉折沿大盆,在其他窯口中尚未發現;其黑釉線紋罐(瓶),釉色漆黑瑩亮,凸線條紋精細,有的器皿上,凸線間有鐵銹花斑,更富有奇特的藝術效果;細白瓷和白釉印花瓷(碗、盤、盞、洗),胎壁極薄,猶如蛋殼,幾乎達到了脫胎的程度,其代表了鶴壁窯工高超的制瓷技藝。特別是燒造的鈞瓷更別具特色,其品種有碗、盤、碟、盞、杯、缽、壺、瓶、罐、盒、枕等等生活用品,還有文房用具和觀賞器,如水滴、雞心罐、筆洗及琴爐、香爐、薰爐、佛塔、連座瓶、燈籠尊等。其釉色極其豐富,有天藍釉、青藍釉、月白釉、青綠釉、黃綠釉、豆綠釉、豆青釉、褐青釉、蟹青釉、藍褐釉、乳黃釉、米黃釉、灰青釉、灰綠釉、灰藍釉等等。其窯變斑色有紫色斑、紫紅斑、紫綠斑、紫藍斑、紅色斑、粉紅斑、紅褐斑、淡綠斑、褐綠斑、藍綠斑、乳白斑等等。窯變出神奇的圖紋,有的宛如蚯蚓走泥(圖2) ;有的猶如煙火垂柳(圖3),畫眉鳴囀(圖4),冰雪山水(圖5);有的好似水月觀音(圖6),貴妃出浴(圖7);有的恰似宇宙黑洞(圖8),月夜星空(圖9);有的酷似寶石紅(圖10),寶石藍晶瑩剔透(圖11)等等,其窯變可謂美輪美奐,神秘莫測。還有一種先錐眼再連線的劃花鈞釉瓷器(圖12),也未曾在其他窯口發現。其胎質有灰白、淺灰、鐵灰、褐灰、褐紫色、褐黃、黃白、黃紅、粉紅、棕紅等,主要以深灰(俗稱香灰胎)胎居多。筆者還發現鶴壁窯工燒造鈞釉瓷器的各種火照(試釉器)標本(圖13,另見拙文《鶴壁窯鈞釉火照形制淺析 》,筆者歸納出八大類),可從中窺見鶴壁窯工不斷探尋創燒鈞釉瓷器的技藝之道。

圖14
圖15
圖16
圖17
圖18

圖19
圖20

圖21
圖22
鶴壁窯鈞瓷發展到元代時期,其燒造技藝達到高峰,在河南鈞窯系中(鶴壁、浚縣、淇縣、安陽、新安、臨汝、禹縣、郟縣、寶山、魯山、內鄉)屬重要窯口之一。(2)因今浚縣和淇縣現歸屬鶴壁市管轄,均劃屬于鶴壁窯,可見其在河南鈞窯系中的地位。日本學者出川哲朗先生在《關于官窯鈞瓷器的制作年代》一文中明確提出“鶴壁集窯是元代仿制鈞窯瓷器的中心地",“現在我們之所以說元代的鈞窯瓷器是仿鈞瓷器,是在以鈞窯為北宋之物這個結論為前提下的說法"。(3)筆者非常贊同出川先生的看法,這與作者是不謀而合的。鶴壁窯考古發現和民間收藏的金、元時期的鈞瓷與禹州鈞瓷可以比肩的,譬如:渣斗、單柄洗、八卦爐、 荷葉蓋罐 、葫蘆形執壺、如意枕、魚簍尊(圖14)、八方龍首杯(圖15)、雙桃連座洗(圖16)、 貼寶相花乳丁雙耳三足香爐(圖17,髙31厘米)、 花口雙耳鏤空卐字連座大瓶(圖18,高約40多厘米)等,就連墨斗、湯壺(圖19)、蒜臼子(圖20)、 油漏子(圖21)、 筷籠子(圖22)也燒造,從器皿到釉色甚至都超越了其諸多窯口, 這一時期鶴壁窯已成為了“中國(北方)民鈞的燒造中心和集散地”。
圖23
圖24
圖25
圖26
鶴壁窯燒造鈞瓷器考古文獻記載,最早見于1963年出版的《中國的瓷器》一書,書中載有“金代鶴壁就產鈞瓷”。(4)據鶴壁窯1963年11月的發掘報告《河南省鶴壁集瓷窯遺址發掘簡報》(執筆:趙青云、李德保),在第六段元代初期出土的瓷器中,記載“藍色釉Ⅰ·Ⅱ 式碗和Ⅲ式的盤均帶有仿鈞窯的特征”。(5)1982年8月河南省博物館和鶴壁市博物館先后在鶴壁集羑河岸,鶴壁礦務局一礦新建住宅樓工地發掘中,在元代文化堆積層下的二層中,發現有為數不多的金代鈞釉瓷殘片。(6)鶴壁窯鈞瓷讓世人眾所周知,是源于2000年4月開工建設的鶴壁市盤石頭水庫。盤石頭村附近的盤石頭瓷窯址的驚現,大量的土石方下鈞釉窯瓷片的問世,聞名全國考古界和收藏界,使得鶴壁窯元鈞瓷名噪一時。
筆者通過對多處鶴壁窯燒造鈞瓷遺址的考察,對大量鈞瓷標本的分析對比,歸納出金元時期鶴壁窯鈞瓷的主要時代風格和特點為: 金代燒造的主要特征,其釉色溫潤、 內斂, 以純正的天藍釉(圖23)、青藍釉(圖24)、月白釉為主。器形主要有碗、盤。外施釉至足根,足心施釉,圈足施護胎釉(圖25)。如平底碗,底部釆用五枚支釘和環狀墊圈,并在兩器間墊襯小塊粘土方支釘燒之(圖26)。
圖27

圖28
圖29
圖30
元代燒造的主要特征,其釉色五彩紛呈,窯變斑色極其豐富,如掛紅、紫、藍、綠等色斑。這一時期器形多種多樣,除了碗、盤,還增設了缽、爐、瓶、罐、枕、尊等器形。如印花菊瓣紋碗(圖27),釆用模具壓制(圖28),外施釉不到底,有垂釉現象。圈足外撇,圈足及足心無釉,足心有旋突(圖29)。燒造方法主要以覆燒及一匣一器,普遍采用墊餅或者使用石英砂堆釘支燒(圖30)。
通過考古發掘的資料和收集到的大量鈞瓷標本的分析,鶴壁窯燒造鈞瓷歷史應為金代。鶴壁窯工通過不斷地吸收、融合,重新改進、創新,到了元代鶴壁窯已成為了中國北方鈞瓷的燒造中心窯場,其燒造技藝達到了同時代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