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斗是木匠的必備之具,也是中國傳統木工常用工具,其歷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時期,距今已有二千四五百年之久。據有關資料表明,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墨斗是中國民俗墨斗藝術館所藏的兩件漢代墨斗,一件為青銅(圖1),一件為石質(圖2)。鶴壁收藏家收藏的元代鐵質墨斗(圖3) 與漢代墨斗形制一致。墨斗傳說為魯班發明,千百年來,其基本形制與結構原理未曾有大的改觀,并沿用至今。從材質上分,主要有青銅、石、鐵、瓷、木等材料制作而成。隨著時代的變遷,從制作和實用來講,還是以木質居多,瓷質的有白瓷,青瓷、黑瓷等,但鈞釉瓷更為罕見。鶴壁窯月白釉鈞瓷墨斗的發現,填補了墨斗家族的空白,現撰文以請教方家。
(圖1,現為中國民俗墨斗藝術館所藏)

(圖2,現為中國民俗墨斗藝術館所藏)
(圖3,現為鶴壁私人收藏)
一、元代鶴壁窯月白釉鈞瓷墨斗的形制
金元時期鶴壁窯燒造的鈞瓷品種類型可分為:飲食器、陳設器、供器、枕臥器、玩具類、閨閣用品、文房用具、實用器、工具等九大類。從目前發現的鈞釉瓷實用工具有:油漏子、蒜錘子、捻墜、墨斗等器物。元代鶴壁窯月白釉鈞瓷墨斗(圖4-1,4-2,4-3),其形狀為前圓后方,如寶葫蘆形。整體釉質瑩潤,施半釉,胎土灰白。高5厘米,寬7厘米,殘長11厘米,整個墨斗大約長12左右。墨斗,古稱:繩墨,又稱赭繩、涵繩、線墨、班母、班靴、魯班斗等等,是從事建筑營造以及木工行業,工匠用于校正定位劃線和分割取直所用的輔助工具。該墨斗大體結構為:線輪槽大約長6.3厘米左右,寬為7厘米,內深3.5厘米,基本應為方形,兩個側立壁都留有圓孔洞,應為穿插搖把之用;墨倉為花口形(圖4-4),內呈腹鼓深3.2厘米,墨倉前后部各留有一個圓孔洞,后孔洞與線輪槽相連接;墨倉前孔洞是墨線的出口,呈把狀,向上微微翹起,酷似小豬的拱嘴(圖4-5),上施護胎醬釉。從殘存的墨斗整體觀察,沒有墨跡侵染的痕跡,此件并非實用器,應為窯上丟棄的殘次品。墨斗在使用過程中,應在線輪槽中配有墨線輪,輪上纏繞墨線,外壁有搖柄,搖柄的功能是用于放收墨線。墨倉是盛裝墨汁的容器,古人使用蠶絲和棉花做為濡染墨線的填充物,使得墨線往來穿入吸附墨汁,這才是名副其實的近墨者黑。墨線前端有一個線錐(或者線鉤),用于固定墨線前端,木工師傅后拉放線,而后彈繃劃線,以便取截材料。此件元代鶴壁窯月白釉墨斗制作的大體形狀,呈現前圓后方為葫蘆型制式,可以看出元代鶴壁窯墨斗存有漢代墨斗遺風,是鶴壁窯鈞瓷工具類代表性瓷器。

(圖4-1,殘器圖,現為鶴壁私人收藏)

(圖4-2,修復后效果圖,現為鶴壁私人收藏)
(圖4-3,繪圖效果,(1)搖把洞,(2)線輪槽,(3)墨倉,(4)墨線繩,(5)定鉤,現為鶴壁私人收藏)

(圖4-4,立面效果圖,現為鶴壁私人收藏)

(圖4-5,拱嘴處,現為鶴壁私人收藏)
(圖4-6,現為鶴壁私人收藏)
二、元代鶴壁窯月白釉鈞瓷墨斗與其宋代青瓷墨斗的異同
查閱有關資料發現,2009 年 11 月 23 日出版的《西安晚報•收藏天下》版塊中,有《西安出土宋代耀州窯青瓷墨斗清賞》一文。描述了宋代青瓷墨斗的結構形制及尺寸,此件殘長 10 厘米左右(圖5),保存了安置繞線木輪的長方形線輪槽,墨倉為圓形,兩槽間有出線孔連通,線輪槽兩壁開有軸孔,軸孔處帶有磨損痕跡,但墨槽的牽出孔部分已經殘損。 另外鄭州發現了河南汝州大峪谷東溝窯出土的一件青瓷墨斗殘件(圖6),墨倉為四出花瓣形,墨線的出口處保留了一部分,其件雖殘,但墨斗的制式還能夠修復出來。元代鶴壁窯月白釉鈞瓷墨斗其形制上與宋代墨斗比較,其大體形制上基本略同,但在前端墨倉上有所改進。宋代墨斗的墨倉與線輪槽相連呈長方形,墨倉的邊棱上斜切了一刀(圖7,圖8),這個斜切刀就展現出古人在實踐中總結的經驗和智慧,斜棱邊是便于在實際操作中左手把握之用,以便控制墨線的收放。而元代墨斗的墨倉與線輪槽壁不成一線,線輪槽成方形,其壁垂直與墨倉相連處,墨倉為花瓣形,呈現出前小后大之狀,使得左手掌便于把握墨斗。宋代墨斗形制長方正,在斜切邊棱上做文章,而元代墨斗樣式方圓組合,簡潔、大方、美觀。審視兩件時代不同的墨斗器物,雖大致相同,但細細地品讀,就能體悟出各個時代不同的形制變化與審美情趣,觀器鑒古,其樂趣所在矣。

(圖5,西安出土的宋代耀州窯青瓷墨斗殘件)

(圖6,河南汝州大峪谷東溝窯出土的青瓷墨斗殘件)


(圖8,宋代墨斗繪圖效果)
三、從墨斗小器中感悟“器”與“道”的辯證思維
在中國傳統木作活中,墨斗最早稱之謂“繩墨”,主要用于彈線定位開板,除實用功能外,已被引申為準繩、準則、規矩、法度等等概念。古人云:“設規矩,陳繩墨”是也。古代工匠在從事日常營造活動之中,能使用墨斗者被視為 “匠”師級人物,以繩濡墨,彈繩打線,其稱呼有“施繩墨者”、“審曲面勢者”、“都料匠”等,承擔著為眾“工”徒制定標準。在長期劃線立規的過程中,人們對其尺度、準繩的規范現象,進行了歸納與提升,上升為約束人們行為規范的文化概念。正如《莊子•天下篇》中云:“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再如《管子•七法》中曰:“尺寸也、繩墨也、規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謂之法。”王安石在《命解》文中有:“修身絜行,言必由繩墨。”之言,還有墨斗的傳說、趣談、典故等等都是演繹成口頭文學,如“引繩切墨”、“繩墨之言”、“不拘繩墨”、“規繩矩墨”、“墨守成規”、“木匠兩只手,做事照墨走”、“講直不過墨斗線,講利不過刨咀尖”、“木匠耍墨斗———扯彈”等等,這些充滿內涵與智慧的語言,是從墨斗小“器”,而上升到“道”的層面,是古代先賢智慧的結晶,更是中國古代哲學辯證思維在實踐中的有機轉換。在人們的交往語匯之中,約定俗成,形成了成語、謎語、諺語、歇后語等等,極大豐富了中華民族的語庫。古代先賢在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沉思;在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中靜觀。把物化的原理上升到人文的理念,來治理國家,規范人們的社會道德行為。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773-819)的作品《梓人傳》值得大家品讀,講述一個能工巧匠梓人(即木工、建筑工匠)楊潛“善度材”,“善用眾工”的故事,生動地闡述了梓人與當宰相治理國家,有異曲同工之理,文章最后子厚感慨道:“余謂梓人之道類于相,故書而藏之。” 千百年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滋潤著人們的心田,一代代人堅守著信念和道德,守天道,遵四時,知規矩,懂方圓,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不斷推動著文明之火燎原蠻荒。
品讀元代鶴壁窯月白釉墨斗,不僅僅是遺存后世的一件實用工具,而其真正的意義是透過墨斗之器,讓人們了解器物背后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感悟先賢在日常生活中,靈光一現,創制出無數個勞動工具,既創造了文化,又創造了歷史。這些手工工具的功能和裝飾紋樣,都彰顯著古代物質文化的發展與社會文明的進步,人類造物的審美意識,又把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裝點的五彩繽紛。先賢圣人又把“器”升華為“道”的層面上,豐富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孕育著華夏燦爛的文明,而墨斗文化隨之絲綢之路傳至世界各地。通過這件墨斗古器,讓吾儕油然而生敬畏之心,敬畏先賢,敬畏文化,更敬畏這片養育炎黃子孫的皇天后土。
主要參考文獻:
1、杜文《西安出土宋代耀州窯青瓷墨斗清賞》,《西安晚報•收藏天下》,2009.11.23
2、王拓《墨斗的傳統造物藝術研究》,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1.05.20
3、柳宗元 《柳河東集•梓人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01
(此文發表于《理財收藏》雜志2020年第06期,總第350期,第12-17頁刊發)
作者:李建東
單位: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所重點實驗室特聘研究員
地址: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大道213號,市政府第三辦公樓二樓西,鶴壁市文聯
手機:130338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