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金黃釉劃花折沿大盆,是鶴壁窯燒造的生活用瓷。鶴壁窯工匠們以其靈巧的雙手,把這一普通的器皿,創燒出了一個簡約、鮮明、大氣、華貴而獨具特殊風格的鶴壁窯產品,此盆尚未在其他窯口發現。其釉色金黃在當地民間俗稱謂:黃金大盆。其金黃色被視為上品。該盆分大中兩個型號,大盆口徑一般在40至50厘米之間,中盆口徑一般也在30至25厘米之間,口沿分寬窄兩種類型。 腹內繪有蓮花、荷葉、牡丹、卷草、魚藻 、鵝、鴨、兔、文字等紋飾,富有濃郁的中原民俗文化特征,也是最具鶴壁窯代表性的瓷器品種。
一、鶴壁窯金黃釉大盆的燒造特色
鶴壁窯是以鶴壁集窯為中心,輻射周邊的山區村域, 素有“四十五里燒造坡”之稱。 從現有的高家窯、 王家窯、 砂鍋窯、 西窯頭等等村莊,就能看出因燒窯而遺存至今的村名。鶴壁集窯址主要分布在羑河兩岸,南至陳家、曹家,西至龍家、李家,北至鄧家,東至 一礦、 四礦工人村等一帶的村莊,現探明遺址面積達84萬平方米,創燒于唐而終于元,燒造歷史達五百年之久。金代傳承宋代的燒造技藝,并加以改進和提升,在對瓷土的淘洗與陳腐上,在釉料裝飾實用上,還在彩和胎的裝飾手法上,在裝燒和窯爐的結構上,都比前代有所改善和發展。特別是在唐代黃釉瓷和同時期白地黑花大盆燒制的基礎上,提煉并大膽創新燒造出了鶴壁窯獨樹一幟的新款:金黃釉大盆。其盆內施黃釉,外施黑釉,兩種色彩對比反差強烈明快,內飾紋樣喜慶,寓意內涵深刻,頗具匠心獨運,其典型器物如下:

圖2
1、黃釉蓮花紋大盆(圖1),折弧沿,寬囗沿,施澀白釉,沿寬4厘米。 弧腹壁,平腹底。外壁施醬黑釉(圖2), 棕色砂胎,盆底部無釉淡棕色,留有白化妝土施的圈痕。盆腹內壁上端劃兩道環線紋圈,下刻劃有三組卷草紋,盆內底部劃兩道環線紋,內圏刻劃一朵盛開的蓮花。盆高12厘米,口徑45.6厘米,底徑31厘米(鶴壁市私人收藏)。
金黃釉出水蓮花紋大盆
2、金黃釉出水蓮花紋大盆(圖3),折沿敞口,窄口沿,弧腹圓折,內壁施滿釉,平腹底。外壁施赤褐色釉,盆底無釉,褐紫色砂胎 。口沿折壁處劃兩道環狀紋圈,下刻劃有三組藻荇紋(或為卷草紋、忍冬紋、如意連云紋), 內底刻劃一環線紋,圈內刻劃出水蓮花紋,以篦劃紋表現水波紋。其盆高10厘米,口徑43.5厘米,底徑28.5厘米(鶴壁市博物館所藏并提供圖片)。
黃褐釉鴨戲蓮紋大盆(圖4)
3、 黃褐釉鴨戲蓮紋大盆(圖4),窄唇板沿,沿上劃卷草紋一周,弧腹下束,平腹底內略凹。外壁施醬黑釉中部折收, 盆底部無施釉,褐棕色砂胎。沿面和腹中壁劃兩道環線紋圈, 腹下壁劃一道環線紋與底部環圈之間刻劃有連環狀水波紋,腹底部刻游鴨戲蓮紋。盆高10. 7厘米,口徑44.4厘米,底徑30.5厘米(鶴壁市博物館所藏并提供圖片)。
黃褐兔紋大盆(圖5)
4、黃褐兔紋大盆(圖5),折沿微弧 ,寬口沿,沿處施澀白釉, 腹微弧下收,平腹底。外壁施醬褐色釉, 盆底無釉,褐棕色砂胎。盆腹上端壁劃兩道環線紋圈,下刻劃有三組如意連云紋, 盆底部劃兩道環線紋,圈之間再刻劃三組如意連云紋,圈內劃兔食草紋,兔子的周圍刻劃三組葉草紋。其盆高10. 5厘米,口徑48.5厘米,底徑31.5厘米(鶴壁市博物館所藏并提供圖片)。
黃褐釉魚藻紋大盆(圖6)
5、黃褐釉魚藻紋大盆(圖6),折弧沿,寬口沿,其沿處施澀白釉,沿寬3.3厘米。弧腹下束,平腹底。外壁施黑褐色釉, 棕紫色砂胎,盆底部無施釉 。盆內壁刻劃有三組藻荇紋(或為云朵紋、卷草紋、忍冬紋),盆底面劃花大鱖魚一條,長24厘米,其魚采用半刀泥技藝刻劃魚的整體形象及二棵魚藻紋草,以篦劃花繪魚鰭紋和魚尾紋。 盆高13厘米,口徑44厘米, 底徑32厘米(原鶴壁私人收藏)。
醬黃釉牡丹紋大盆(圖7)
6、醬黃釉牡丹紋大盆(圖7), 折沿,寬囗唇,施澀白釉,口沿上留有覆燒垂釉痕,沿寬3.5厘米。 斜壁弧腹,上端劃兩道環線紋圈,下刻劃有三組卷草紋,凸腹心底。外壁施褐黑釉,盆底部無釉為棕色砂胎。盆腹底劃花口連線紋開光,以篦劃紋鋪底,刻劃一束枝繁茂葉、繁花似錦的牡丹。盆高11.4厘米,口徑47厘米,底徑31.8厘米(鶴壁市博物館所藏并提供圖片)。
醬黃卷草紋大盆(圖8)
7、醬黃卷草紋大盆(圖8),窄唇圓弧邊 ,施澀白釉, 板沿弧腹,腹底微凸,積釉成一圓心點,并出現花釉現象。外壁中部折收,施半醬褐色釉, 盆底無釉,棕色砂胎。板沿上壁劃一周卷草紋,下刻劃有三組卷草紋, 盆腹底劃花口波紋開光,內劃折枝連曲的卷草紋。其盆高9·8厘米,口徑43厘米,底徑27.7厘米(鶴壁市博物館所藏并提供圖片)。
黃釉荷葉紋大盆(圖9)
8、黃釉荷葉紋大盆(圖9), 折弧沿,寬囗沿,施澀白釉,上有垂釉痕斑塊,沿寬4.7厘米。 弧腹壁,平腹底。外壁施赤褐釉,盆底部無釉為棕紅色砂胎。盆腹內壁上端劃兩道環線紋圈,下刻劃有三組卷草紋,盆內底部劃兩道環線紋,環圈之間劃波浪紋一周,內圏劃仰式荷葉紋。盆高7厘米,口徑28厘米,底徑17厘米(原鶴壁私人收藏)。
黃釉鵝紋大盆(圖10)
9、黃釉鵝紋大盆(圖10),殘留腹底片,底部劃兩道雙環線紋,圈內劃花口波紋一周,環內劃開光紋,開光內殘留鵝紋。采用劃花與剔刻的技法,剔底呈褐黃色,突顯出鵝的形象來。細紫砂胎,從殘留的橫截面,能看出施白色化妝土的痕跡,這說明此盆是先施白化妝土再施加黃釉。外壁施褐黑釉,片底部厚度在0.8至1厘米之間(鶴壁市私人藏)。
金黃釉詩詞紋大盆(圖11)
10、金黃釉詩詞紋大盆(圖11),殘留腹底片。上存留辨識的字有“士、依、饒、人、弟、臺”,底部紫胎留有砣旋紋,橫截面胎與釉之間施有白化妝土,片底厚度在0.6至0.8厘米之間(鶴壁市私人收藏)。

黃釉詩句紋大盆(圖12)
11、黃釉詩句紋大盆(圖12),殘留部分腹壁與腹底,腹部有積釉現象,釉開片非常自然如網絡紋。存辨識的字“倊”(音zong)和半個“月”字(從上留筆順和下存一勾點,此字大概是一個‘靜’字),腹部劃有篦劃紋裝飾框欄,腹壁殘留卷草紋,底部微凸。外壁施暗褐釉,底部露胎呈灰棕色,片底厚度在0.5至0.8厘米之間。(鶴壁市私人收藏)。
黃釉大盆的創燒是通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在還原與氧化焰綜合運用上,燒造出來了金黃色釉。但因在溫度的把控上和鐵著色劑量的使用上,呈現出了金黃色、黃色、黃褐色、醬黃色等色澤差異。盆外黑釉,也出現了黑褐、赤褐、暗褐、醬黑等釉色不穩定的現象。這說明鶴壁窯先賢們在黃釉的燒造過程中,不斷地吸收、融合、改進,所走過的創新之路,金黃釉大盆的成功創燒,為我國黃釉瓷器增添了一抹清新亮麗的色彩。
二、鶴壁窯金黃釉大盆的工藝特點與民俗文化現象
金代鶴壁窯金黃釉大盆是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有機融合的產物,其裝飾工藝特點:
1、釆用劃花、剔花、半刀泥和篦劃相結合的裝飾手法。
劃花是以線條刻劃為主要表現形式,其線條猶如鐵線游絲,主題紋飾對花卉、魚、禽形象刻畫的十分生動傳神,其刀法嫻熟,線條流暢,并輔助于篦劃紋來表現,使其水顯得流動,使其魚的形象更加完美生動。對葉草、蓮花、荷葉、牡丹、鴨、兔、鵝、魚藻、魚鱗、魚的勾勒,采用單線勾、半刀泥的技法相融合運用,所呈現出淡雅、潔凈而獨特的審美個性,具有高超的藝術水平和審美價值。盆壁上的三組夸張變形的卷草紋(或為忍冬紋、如意連云紋、藻荇紋),采用半刀泥勾劃,如行云流水一般,可見鶴壁窯匠手腕上之功力,達到了駕輕就熟、出神入化的程度,凸顯出鶴壁窯匠觀天地萬物于胸,在瓷盆上書寫著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自我人生價值的體現,這些吉祥圖案傳遞出那個時代人們樸素的價值觀念,也為鶴壁瓷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
2、以中國畫洗煉的白描手法。
白描是中國畫中用線條來表現物象的畫法 。金代鶴壁窯金黃釉大盆,承傳北宋白描技藝,雖然出自民間匠人之手,但盆內所畫能準確地運用刀觸,簡煉的線條,寥寥數筆刻劃出非常生動的花卉、禽、魚等形象來, 突出刻劃出對象的特征和形態 ,達到了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 效果。觀其花能聞其香,望其兔子能看其食草之態,仔細端詳魚藻紋,雖無勾畫出水波之紋,亦觀如魚兒在水中游動,表現出“魚在在藻,有頒其首。”,“魚在在藻,有莘其尾。”,“魚在在藻,依于其蒲。”(先秦·佚名《魚藻》)活靈活現的自在之態,表達的可謂臻于完美,故觀目營心匠。
3、盆飾中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
金人逐鹿中原,由于與南宋連年的拉鋸戰爭,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使得社會危機重重,民不聊生。人們期盼和平穩定的社會生活,成為當時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金大定年間南北雙方達成“隆興和議”,與民休息,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和平的時期,也為民窯提供了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大大激發了民間燒造業旺盛的活力。這一時期燒造出的產品,其裝飾紋樣都顯現出期盼“家國永安"、“福徳”、“福祿”、“齊壽”、“福德長壽”、“長命富貴”等祈求祥瑞、驅邪避惡、向往美好愿望的吉祥圖案,出現了“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民俗審美文化現象。
在民間有賞蓮、釆蓮的傳統習俗,人們喜歡表現蓮花題材,其花有“本固枝榮”之貌,有祈福世代綿延、家道昌盛的美好祝愿。 除去宗教信仰之外, 在人們的心目中蓮花被寓意清廉之花,民間俚語有“蓮花蓮臺水鴨子,金雞兒落架活八十”之說,水鴨子寓意寶鴨戲蓮,這是對新婚夫婦生活美滿,白頭攜老的祝福。以蓮葉托花,蓮花孕子,有祈求連生貴子、多子多孫多福之意,寓意家門人丁興旺。 人們多是因蓮花多子的自然特性,而演化為蓮花紋飾作為女性的化身,更是生殖繁盛的象征 。 鱖魚是歷代文人墨客最喜愛表現的魚類,在民俗審美文化中,有寓意吉祥的內蘊。以“鱖”與“貴”字諧音,而“魚”與“余”字諧音,故取“富貴有余”之意,所以這種題材就深受百姓的喜歡。兔子也有比較多的文化蘊含,有“兔壽千歲”之說,古人稱兔為“卯兔”,在十二生肖排名中處于第四之位,“卯”時代表黎明,有春意盎然、生機勃勃之意。兔子在民俗文化之中是家庭和睦、夫妻團聚、多子多福的象征,也有保平安、禳災禍,祈福護身的美好寓意。牡丹花紋被人們視為吉祥富貴的象征,以篦劃紋鋪地有花團錦繡之意。其詩詞文字紋,從內容上分析都是勸人珍惜光陰,以告誡人們歲月弦吐箭,“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應早早努力,奮發有為。
這些表現在大盆中的裝飾紋圖,既展示出鶴壁窯匠們的高超技藝,也顯現出中原民俗審美文化的歷史積淀,所蘊含著吉樣寓意和教化作用,以及中原民俗審美情趣,值得深入探究。
主要參考文獻:
1、 馮先銘主編《中國古陶瓷圖典》,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
2、 鶴壁市文物工作隊編《鶴壁窯》,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3、 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4、 蔡子諤主編 《磁州窯造型藝術與民俗文化》,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10
作者:李建東 鶴壁市文聯
潘海波 鶴壁市博物館
(此文發表于《理財·收藏》雜志2017年第10期,總第2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