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枕作為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臥薦之具,始于隋,興于唐,盛于宋金元,有著一千多年的使用史。它是古人消夏的必備之物,有詩文為證:“鞏人作瓷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發冷泥丸驚。”( 宋代張耒《謝黃師是惠碧瓷枕》),元代長治窯“張孟陽”《磁枕詩》曰:“琢成溪石頭嫌硬,畫虎香囊眼未涼。山枕藥磁偏滑靜,黑甜春夢更悠揚。”可見瓷枕的功能和妙用。鶴壁窯陶瓷枕的燒造伊始于北宋、金代時期,至元代結束,大約有四百年之久。其品種有白釉、鈞釉、綠釉、三彩、褐彩等, 其裝飾紋樣非常豐富,可謂瓷器品種的一大系列。 歸納起來,鶴壁窯瓷枕可分為四大類:

北宋白釉劃花纏枝蓮紋枕(圖1)(鶴壁市私人收藏)
一、釉色素面枕
以純正的釉色裝飾整個枕面,看似素面,而其中裝飾的紋樣和稍加點綴的釉色,展現出瓷枕簡約自然淳樸之美,給人以佛家淡去浮華的禪意之味。
北宋白釉劃花纏枝蓮紋枕(圖1)。枕面呈長方形,中間稍凹,兩邊微翹,面上劃兩線框,框內劃一束纏枝蓮紋圖案。前后立面設海棠式開光窗,窗中模印雙雁蘆葉圖,邊角飾花葉紋。枕左右立面堆塑獅面紋,角飾祥云紋,兩個透氣孔在左右立面的獅耳邊 。枕坐落于長方形底平面上,枕底無釉,上留有布紋痕。枕邊角有殘,其枕長約20厘米,寬11.5厘米, 髙10.3厘米 。
金代盤石頭窯鈞窯窯變月白釉如意形枕(圖2)。(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所藏)
枕面上有紫色窯變斑并留有呈“兔”形的窯粘,枕立面也有多處紫斑塊,釉施不到底,平底面,露醬褐色胎體,枕前立面中部留有一個透氣孔。其枕立面有修補,枕長24.3厘米,寬17.1厘米,高11.7厘米。

枕面釉色純正,施釉不到底,枕后立面部有葫蘆形和四葉草鏤空紋。枕底部平坦而無釉,胎質呈醬紫色。其枕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它背部鏤空紋飾,即可作為裝飾紋樣,又成為了枕的透氣孔。枕面有修,枕右部分已殘缺。其枕長22厘米,寬15.8厘米,高11.3厘米。
二、花卉紋、金錢紋、嬰戲紋枕
以中國人傳統的審美圖樣,采用多種技法,或畫或刻或印,在方寸之枕上,揮灑自如,各種圖案展現出豐富的文化內涵,昭示出追求美好生活的意義和希望。

北宋白釉剔牡丹紋如意云形枕(圖4)(鶴壁市私人收藏)
其枕黃灰白胎,面上劃如意云形線框,框邊有殘缺,枕右邊與正面立邊有脫油現象。枕面上剔刻四朵纏枝牡丹花紋,枕立面幾乎全部脫釉,枕底部平坦,一個透氣孔留在了枕背面中央上部。枕長27.5厘米,寬21.8厘米,前高8.2厘米,后高10.8厘米。
北宋白釉篦劃牡丹紋葉形枕(圖5)(鶴壁市私人收藏)
其枕后部分殘缺,大約長26厘米,寬29.8厘米,前高7.4厘米,后高大約18厘米左右。枕面呈葉形,上部卷曲上翹,下邊有半圓形的小墩座。墩座前立面無釉,枕底部平坦中部留有一個透氣孔。枕葉形面上劃二道環形線,中部開光劃折枝牡丹一花三葉,以篦劃收鋪地。白釉光潤,黃灰胎。

北宋至金代鶴壁集窯白地劃花束腰枕(圖6)(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所藏)
灰白釉,枕正側面劃兩線框,呈對角開光內劃蔓草紋和草葉紋,以篦劃紋鋪地,左右立面劃云紋,枕右側面中留有一個透氣孔,還在枕左右立面四角留有八個支釘痕。其枕長25.7厘米,寬14.8厘米, 髙13.7厘米 。

金代白地黑花牡丹紋八角形枕(圖7)(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所藏)
灰黃色釉,枕面白地褐黑彩雙線勾八角形框邊,內繪有纏枝牡丹紋,篦劃紋勾花部和葉筋,枕立面繪纏枝花紋一周,底部略凸凹不平,留有化妝土和釉流痕跡,枕背面中央上部留有一個透氣孔。枕長24.3厘米,寬17.5厘米,高9.8厘米
金代三彩金錢錦地紋束腰枕(圖8)(鶴壁市私人收藏)
枕六面施黃釉加綠彩,枕面模印卷葉紋半規形瓦當四組,底面印連環金錢錦地紋。側立面方框線中套棱框金錢錦紋,中部留一個透氣孔。枕的六個面都有修補,枕長20厘米,腰寬8厘米,高1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