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鶴壁集窯白釉黑彩嬰戲蓮八角形枕(圖9)(鶴壁市博物館所藏)
枕面稍微向前傾斜,黑彩繪寬窄雙線紋八角形框,框內繪荷塘之夏圖,蓮花盛開,蘆葉搖曳,蝴蝶雙雙,柳蔭之下,一對童子采蓮追逐嬉鬧 ,一派生機盎然之象。枕立面黑彩繪卷草紋一周,枕底面平而無釉。枕背面中央上部留有一個透氣孔。枕長27厘米,寬20.2厘米,前面高8.1,后面高10.8厘米。

元代鶴壁集窯白地黑花牡丹紋長方形枕(圖10)(鶴壁市博物館所藏)
枕面與四壁相接出檐,枕面稍微前傾斜。胎質灰白。此枕共六個面,五面裝飾有圖案。枕面繪長方形三條裝飾框線,框內繪菱花開光紋,開光內邊線旁各繪有一束麥草紋,中央繪一大盆,盆飾牡丹花,大盆中植兩束牡丹花,花朵盛開,枝繁葉茂,開光四角邊飾各繪團花一朵并填充錦地花卉云紋。枕前立面繪兩條裝飾線框,框內繪菱花開光紋,內繪折枝牡丹花,開光四角邊飾繪團花紋。枕后立面繪雙菱花形開光紋,內繪折枝牡丹花,開光邊角飾花瓣錦地紋填充, 中央上部留有一個透氣孔。枕左右側立面繪團花紋,枕左角有殘,其身有修補。枕面長31.3厘米,面寬13.5厘米,髙13.2厘米。
三、詩詞文字紋枕
在瓷枕之上書寫詩詞文句,非一般窯工所為,而是出自一定文化素養的落魄文人之手,他們因戰亂所迫參與至制瓷業之中,增添了方寸之枕上的文化氣息。展現出不僅僅是枕上的書法藝術,還給人們以詩文規勸與警示,讓人們在睡臥之時,熟讀詩文,在潛移默化中,起到從善如流的教化作用,也寄托了人們對“福德長壽”、“家國永安”美好生活的向往。

金代鶴壁集窯白地黑花中呂宮《點降唇》詞文八角形枕(圖11)(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所藏)
灰黃色釉面,枕面白地褐黑彩繪寬窄雙線八角形框,內書字詞四十七字(用繁體原文摘錄):“中呂宮。鶯踏花飜(飜:同“翻”字。此字在多部書中引錯為繁體“飛”字),亂紅鋪地無人掃。杜鵑來了,葉底青梅小。倦撥琵琶,揔是相思調。憑誰表,暗傷懐抱,門掩青春老。?絳唇。”枕立面繪葉草紋一周。枕平底,殘留白化妝土痕,枕背面中央上部留有一個透氣孔。其枕長26.9厘米,寬20.8厘米, 高10.1厘米 。
金代白地黑花八角形詩文枕(圖12)(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所藏)
面施黑彩繪雙框線,框之間留白勾勒単線,用十二個篦劃紋點飾,枕面中央開光用白地黑彩書寫詩文句,其文曰:“蝦?(蟆)水上真書出,蛐蟮尼(泥)中草寫之”。枕立面繪卷草紋一周,前正沿呈半弧面。枕底部平坦,一個透氣孔留在枕背面中央上部。枕長、寬、高不祥 。
四、獸形、人形枕
古代先賢們以對自然界之中的動物和人類本身,進行抽象的概括提煉,通過模具制作出人們喜聞樂見的臥具,既可裝點生活,增加怡情悅性之趣,又能起到辟邪祛穢的心理功效。
北宋鶴壁集窯白地褐黃彩鹡鸰圖臥虎形枕(圖13)(鶴壁市私人收藏)
枕面和虎眉、耳施乳白釉,枕面上黑彩繪腰圓形線,內繪四朵折枝牡丹花,中間繪一鹡鸰鳥,鳥站立于丘草之上。鹡鸰古人認為此鳥“飛則鳴,行則搖,有急難之意”,來比喻兄弟友善之情,所以常常繪于虎枕之上,讓枕者觀其鳥,盡其義,解其難,行其道。枕體施褐黃釉,繪黑彩虎斑紋,虎頭前仰起,臥于前爪之上,黑彩繪斑尾,尾卷附于虎腹部。枕底平面而露胎,其胎為缸土質,一個透氣孔留于虎后尾之下。此枕虎頭、枕面、底部殘缺,枕長29.5厘米,寬13.6厘米,高10.5厘米。
金代鶴壁集窯褐地黑白彩臥虎形枕(圖14)(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所藏)
此枕全身施褐黃釉繪虎斑紋,虎背中間略凹,虎頭貼伏于前爪之上,黑彩繪尾貼于腹部。枕底部平坦,邊緣留有白化妝土痕,虎口處留有一個透氣孔。枕長10.3厘米,寬5.6厘米,高4.2厘米。
金代鶴壁集窯白地褐彩金線紋臥虎形枕(圖15)(鶴壁市博物館所藏)
枕背上橢圓面微微向前傾斜而呈凹形,以寬窄線繪金錢紋,其錢空洞中繪五朵花卉紋,錢紋四周花紋向前展開,有“花開富貴,福在眼前,前程似錦”的美好寓意。枕全身施褐黃釉繪黑彩虎斑紋,虎頭緊貼于前爪之上,尾卷附于腹部。枕底部平坦無釉,兩個透氣孔留在了虎腮兩邊。虎枕具有鎮宅辟邪、祛病消災之用,故受人們的喜愛。此枕有修補,長34.2厘米,寬18厘米,高10.5厘米。
金代鶴壁集窯白地黑褐彩詩文臥女形枕(圖16)(鶴壁市私人收藏)
枕面劃黑色長方形邊框,上題行草詩句:“葉落猿啼霜滿天,江邊漁父對愁眠”。臥女身穿褐彩衣,面部圓潤,清秀俏麗,柳眉杏眼,紅唇可人。頭飾梳雙丫髻,兩臂彎曲置于頭下,上衣穿褐黃袍衫,上繪葉草花卉紋。下著白色窄褲,兩腿卷曲,做側臥姿狀,在綣腿與鞋后跟之間留有一個透氣孔。其枕面、身有修補,長38厘米,寬16厘米, 高14厘米 。
綜上列舉,鶴壁窯頗具代表性的陶瓷枕,在宋金元時期民窯之中,可謂一朵奇葩,它博采眾家之長,融匯各種技藝和審美情趣,燒造出了具有磁州窯系、鈞窯系、定窯系風格及形制各異的瓷枕,其藝術成就顯而易見。瓷枕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宋金元時期所燒造的瓷枕,其釉色、裝飾紋樣、詩詞文句都折射出了一個時代的審美特征,其實用價值、審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為探究當時社會文化現象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佐證。
主要參考文獻:
1、《夢落華枕:金代瓷枕藝術》,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8;
2、《鶴壁窯》鶴壁市文物工作隊編,中州中籍出版社,2009.9;
3、《磁州窯詩詞》王興編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1
(此文發表于《大觀收藏》雜志2017年11月第6期,055頁至061頁)
作者:李建東(河南省鶴壁市文聯)
地址: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大道213號,市政府第三辦公樓二樓西,鶴壁市文聯
郵箱:hwssrs@126.com
手機:130338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