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紅綠彩是鶴壁窯燒造白釉瓷器中一個獨特的品種,古代先民從白至黑,走過了慢長的路途。面對五彩繽紛的客觀世界與自然界五彩斑斕的色彩,窯匠們也在燒造過程中苦思冥想,能否將大自然中所見之色,轉置于瓷器之上呢?在無色的季節里也能看到春夏之色、秋之萬彩呢?在長期的實踐中,鶴壁窯工也在不斷地探索、學習借鑒兄弟窯場的經驗,尋找礦物顏料。白釉紅綠彩技藝的掌握,讓瓷器妝點了人們的生活,也增添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裝飾種類有花卉類 、 動物類、人物類、 文字類,其瓷器品種有碗、碟、盞等等器皿,尤其人物瓷塑,燒造技藝上,采用髙溫燒造和低溫釉上彩。制作技法上,采用模具塑造人物形象 。鶴壁窯人物俑從白釉瓷到白地黑花直至白釉紅綠彩,是一個漸進的不斷發展與完善的過程,可謂一朵奇葩。
一、鶴壁窯白釉紅綠彩始于宋金時期
從宋初的白釉人物俑到白地黑花及宋(中后期)金時期的紅綠彩,鶴壁窯一步步邁進了絢麗奪目的色彩世界。其類型有:
1、宋代鶴壁窯白釉瓷人物。
這一時期,為宋代初期,采用模具塑造人物形象 ,以白釉裝飾技藝 。其胎質有土黃色、褐色等,以灰白色居多,外施化妝土,再罩透明釉。
(圖1,現為鶴壁私人所藏)
白釉盤坐抱貓婦人俑(圖1)。釉色乳白,胎質堅硬。婦人盤坐,頭部前傾,顏面豐滿,身著開襟衣,腰間系寬帶,下著褶皺蓮瓣束裙,胸前依偎小貓一只,老媼眉目慈祥,神態自若 ,形象生動,惟妙惟肖。其高4.6厘米,底寬3.3厘米。
白釉縛捆嬰兒俑(圖2)。 嬰兒呈臥姿狀,在左掩襁褓中縛捆著,胸、腹、腿、腳脖部系四條蝴蝶結帶。其釉色灰白,背部無施釉,胎土淘洗不純,燒造出留有崩瓷現象。嬰兒眉清目秀,甜甜美美睡在襁褓之中,體長8.3厘米。

(圖2-1,現為鶴壁私人所藏)

白釉持瓶盤坐麻姑仙子俑(圖3)。其胎質灰白,釉色象牙白,其形象似仙子一般,盤腿而坐,上身袒胸露臍,右手持物,左手下垂,肩部披草制云肩,胸前打蝴蝶結,腰間系環形束腰帶,穿折葉草裙。其殘高5.4厘米

(圖3-1,現為鶴壁私人所藏)

2 、宋金時期鶴壁窯白地黑花人物塑像。
在白釉塑俑的基礎上,為強化俑像的視角效果,使用毛筆蘸黑褐色點畫,衣褶眉目,既克服了模板紋飾交代不清楚的弊端,又增添良好的藝術感染力。白地黑花裝飾藝術,在實踐的過程之中,應運而生。
白地黑花“春來秋去”讀書童子俑(圖4)。其造型為童子端坐捧書而讀,讀“春來秋去”之大書,雖塑像頭部殘缺,但能觀其之神態。童子端正的坐姿,身著左衽服飾,寥寥幾筆就連盤結紐扣小小的細節也點綴的十分到位,展現出濃郁的宋金時期民族融合的服飾文化和工匠的傳神之筆,此件殘高8.6厘米。

( 圖4,現為鶴壁私人所藏)
白地黑花抱犬童子俑(圖5)。童子其形象為盤腿而坐,胸前抱一小犬,十分可愛。僅用六筆把小犬點畫的惟妙惟肖,凸顯出窯匠嫻熟而精湛的技藝。其俑殘高7厘米。

(圖5,現為鶴壁私人所藏)
白地黑花持蓮童子俑(圖6),童子席地而坐,穿開襟衣,手持一束蓮花,其形象端莊、靜穆,殘件胎質灰白,釉面呈象牙白,該俑殘高7.7厘米。

(圖6,現為鶴壁私人所藏)
白地黑花持扇坐鼓婦人俑(圖7)。頭梳盤結,面目清秀,內穿左祍套衫,外著長衫,下露云頭鞋。手持團扇,坐于繡墩之上,有著富態安享之氣韻。其高16.8厘米。

圖7,現為鶴壁市博物館所藏)
白地黑花抱子坐鼓婦人俑(圖8)。其俑發結飾牡丹花,內著左祍衣,外穿寬邊長衫。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小口。胸前雙手懷抱嬰兒,坐落于鼓墩之上。其俑整體釉色潔白,但留有串煙之痕,俑高16厘米。

(圖8,現為鶴壁私人所藏)
白地黑花捧酒立女俑(圖9)。其女俑梳妝盤結發髻,衣著長衫,雙手捧酒,恭謹而立,視為丫鬟仆婦之人。俑胎質灰白,釉色乳白,高12.5厘米。

圖9,現為鶴壁私人所藏
3、宋金時期鶴壁窯白釉黑花紅綠彩人物塑像。
進入宋代中后期,人們在白釉黑花的基礎之上,逐步掌握了如何使用紅綠彩來裝飾瓷器的技法,以白釉黑花為素胎涂畫顏色,采用低溫釉上彩, 第一次在瓷器上出現了大紅大綠絢麗明快的色彩。到了宋金時期人們在實踐過程之中, 不斷完善制瓷工藝,基本掌控了紅綠彩全部的技藝方法,使得這一獨特的紅綠彩技藝走向成熟。
宋代白地黑花紅綠彩托寶漢坐俑(圖10),其身上紅綠彩基本脫落,隱隱還能看出紅綠彩的痕跡,坐俑高43厘米 。 漢人坐踏于一巖臺之上,頭戴蟬形冠,身著袍衣,胸前臂上飾如意連云紋,肩披四片如意云頭紋霞帔,蝴蝶結系于胸前。袍肚花卉紋,腰間束蹀帶 ,左手按于大腿之上,右手托寶物置于右腿上,下著白色褲,足蹬黑色靿靴。漢俑五官端正,高眉大眼,氣宇軒昂。底部露胎呈灰白色,中間留有一圓形出氣孔。

圖 10,原為鶴壁私人所藏
宋代白地黑花紅綠彩道士俑(圖11),其形象刻劃的神采奕奕,頭戴“山”字頭飾,身披紅衣長衫,內穿黃色雙左祍衣,腳腳蹬云頭鞋,腰系襟帶飄地,上繡錦地團花。紅衣道人,濃眉大眼,五官端正,三縷胡須,立于高臺之上,拱手施禮,具有仙風道骨之神韻。俑全身紅綠彩基本脫色,還能顯現出來底色的原貌。其俑立臺高2厘米,俑髙25.5,通高27.5厘米。

(圖11,現為鶴壁市博物館所藏)
金代白地黑花紅綠童子騎馬俑(圖12),整個俑像紅綠彩脫落嚴重,在童子身上還能顯現出殘留的痕跡。騎童頭戴氈帽,帽邊垂系長繩,身著左祍袍,腳蹬靿靴。胖乎乎側身騎于馬上,此高頭大馬,整裝待發。此件通高13.5厘米,通寬8.6厘米。
(圖12,現為鶴壁市博物館所藏)
金代白地黑花紅綠彩托寶胡坐俑(圖13),高29厘米。底部露胎呈灰白色,中間留有一圓形出氣孔。胡人坐踏于一巖臺之上,頭戴錐形冠紅寬沿綠花中間鑲嵌寶珠一顆,冠為綠底黃花,冠上及兩側系紅色冠帶。身穿綠袍,上飾紅花綠葉團花,肩披四片如意云頭紋霞帔,為黃地綠彩鑲邊,背后黑彩勾描如意連云紋,系于胸前。袍肚紅色,腰間束黃寶石蹀帶 ,左手按于大腿之上,右手托寶物(因殘缺看不到寶物)置于右腿上,下著白色褲,足蹬紅片綠色靿靴。胡俑濃眉大眼,高鼻梁,落腮胡,口露白齒,卷翹的胡髭,嘴角上揚,微微笑意,透露著內心的喜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