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鶴壁窯白釉紅綠彩嬰戲鵝硯滴
在藏界之中,所能見到的白釉紅綠彩,是以碗盤與彩俑居多,文房用具非常少見,尤其是硯滴更為罕見 。今日所見金代鶴壁窯白釉紅綠彩嬰戲鵝硯滴,雖然經(jīng)過修復(fù)而恢復(fù)其原貌,但也是紅綠彩瓷器中難得一見的佳品。通過此器物可窺見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藝,以及硯滴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現(xiàn)撰其拙文,以饗讀者。
一、金代鶴壁窯白釉紅綠彩嬰戲鵝硯滴的造型之美
鶴壁窯作為北宋時期的一座重要的民間大窯場,是以燒造白瓷為主,其品種有白地黑花、白地繪彩、白釉剔花、白釉劃花、白釉印花、白釉點彩、白釉紅綠彩等品種,而白釉紅綠彩是鶴壁窯燒造白釉瓷器中一個獨特的品種。 其瓷器品種有碗、碟、盞等日用器,還有一種數(shù)量較大的彩塑人物俑,反映出社會各界人等,有文官、武士、佛俑、道俑、貴婦、少女、侍女、童子、胡人等等,其形象生動,五彩斑斕,嘆為觀止。在裝飾圖案上,有花卉紋 、魚藻紋、家禽紋、文字紋等等;在制作工藝上,采用合模制作,再粘合一處;在燒造技藝上,采用髙溫?zé)旌偷蜏赜陨喜使に嚒0子约t綠彩其獨特之處,在于其使用的色彩,大紅大綠,絢麗明快,惹人注目,深受人們的喜愛,備受藏界的青睞。在白釉紅綠彩藏品中,以碗盤彩俑居多,唯獨未曾見過硯滴。硯滴是硯臺的匹配之物,又稱書滴、水滴、水注等,是貯存磨墨之水的器物,也是歷代文人置于硯邊而小巧精致的文房清供。如能得到一件稱心如意的硯滴,是文人雅士夢寐以求的幸事。

金代鶴壁窯紅綠彩嬰戲鵝硯滴,胎質(zhì)灰白,施化妝土,釉至鵝腹下。其器整體呈乳白色,底足無釉。硯滴高12.6厘米,寬10.8厘米。底足長4.9厘米,底足寬4.2厘米。童子眉清目秀,頭扎總角,側(cè)式騎鵝,身穿開襟綠衫,衣衫背繪有團(tuán)花,腰系紅色蝴蝶結(jié)帶,腳蹬黑褐色鞋子。右手摟抱鵝頸,左手抓住鵝的尾位,巧妙的設(shè)計成為硯滴的握柄,童子肩膀上留有一個小洞,成為硯滴的頂口,即進(jìn)水口。白鵝大而肥碩,翅膀以紅綠彩勾畫,鵝曲頸鳴唱,鵝喙施黃彩,口中留有一個小洞,成為硯滴的吐水口,即出水口。整個器物結(jié)構(gòu)分為三部分構(gòu)成:一是頂口,作為調(diào)節(jié)硯滴出水量的大小開關(guān)與注水口;二是器身,以鵝整體部位,作為盛裝硯滴所用之水容器;三是吐口,即鵝喙部為出水口。從鵝的頸部與尾部的遺留的拼接線看,整體造型采用合模拼接制作而成。看似一件小小硯滴,但制作原理,飽含著古人高超的智慧與設(shè)計理念,反應(yīng)出古人已懂得運用虹吸物理原理,通過手指按壓頂口來調(diào)控氣壓,使得硯滴流出合適的出水量,便于主人在硯池中,蓄水研墨而濃淡適中。這件嬰戲鵝硯滴設(shè)計巧妙,制作精良,堪稱是一件金代鶴壁窯紅綠彩的經(jīng)典之作。
二、金代鶴壁窯紅綠彩嬰戲鵝硯滴的文化內(nèi)涵
文房用具是歷代文人墨客書齋雅號的陳設(shè)之物,筆墨紙硯是必備之寶。文房之中的每一件物品,“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南北朝·陶宏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都是主人的心愛之物。小小物品,既能呈現(xiàn)出主人的嫻雅俊逸之氣,又能彰顯出主人的格調(diào)與品位。 文人在為自己所營造的斗室之中,苦讀詩書,滋潤心田,尋找一份恬淡寧靜。在與摯友雅談品鑒之中, 享受一份愜意暢快,從中得到一種精神的慰籍。文人雅士們通過“焚香、點茶、插花、掛畫”四藝雅致生活,來展現(xiàn)日常脫俗生活中藝術(shù)審美境界的提升,體現(xiàn)出“主人無俗態(tài),筑圃見文心”( 明·陳繼儒《青蓮山房》)的內(nèi)在的涵養(yǎng)與修為。
我國古代文人雅士十分注重自我的個性修養(yǎng),獨善其身。或隱于野,不入仕;或隱于市,不媚俗;或隱于朝,寵辱不驚。心中都以“四愛”即周敦頤愛蓮、陶淵明愛菊、林和靖愛梅、王羲之愛鵝為楷模,而紛紛效仿。東晉以降受“羲之愛鵝”之風(fēng)的影響,特別到了唐宋時期文房用具也變得“鵝味”十足,流傳下來的有鵝形水盂、鵝形筆洗、鵝形筆山、鵝形硯等等。金代鶴壁窯紅綠彩嬰戲鵝硯滴,就是受此風(fēng)的熏染之下,窯工為適應(yīng)市場的需求和迎合文人雅士的精神需要,制作燒造出凸顯童真童趣的嬰戲鵝硯滴。
唐代詩人駱賓王的《詠鵝》之詩,最為著名,流傳極廣,膾炙人口,婦孺皆吟,詩曰:“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詩人用最簡練的語言文字,白、綠、紅、清之色詮釋了鵝生動的形象。鵝是人們最喜歡的家禽,它有著潔白的羽毛,可愛的體態(tài), 憨態(tài)可掬,其性溫順,忠勇守舍的特性。 鵝頭頂紅,又有鴻運當(dāng)頭之吉祥寓意。因此人們愛鵝、養(yǎng)鵝,鵝成了人們的朋友,故倍受人們和文人雅士的喜愛,也成為歷代文人墨客詩文書畫和瓷器上所表現(xiàn)的對象。世上最“性愛鵝”之人,因被后世尊稱為“書圣”,逸少先生(王羲之字)“山陰勝事”廣為流傳?,詩人李太白先生有詩道:“山陰道士如相見,應(yīng)寫黃庭換白鵝”,當(dāng)稱為美談,而博得歷代文人騷客的贊譽。又如唐代詩人薛濤詩云:“山陰妙術(shù)人傳久,也說將鵝與右軍”。唐代詩人陸龜蒙詩詠:“齋心曾養(yǎng)鶴,揮翰好邀鵝” 。宋代詩人黃庭堅唱之:“學(xué)書但學(xué)溪老鵝,讀書可觀樵父歌”。宋代詩人張孝祥贊誦:“須君換鵝帖,更敘山陰賢”等等,鵝不單單只是家禽了,而成為文化的代名詞。清代著名書法家包世臣曾寫詩一首:“全身精力到毫端,定臺先將兩足安。悟入鵝群行水勢,方知五指力齊難” 。一語道破了“書圣”愛鵝,得書法之秘訣,是他從鵝的形態(tài)步履,兩掌行水之勢中,悟得行筆的停頓、徐緩、轉(zhuǎn)折的筆法真諦,其傳說影響深遠(yuǎn),使得后世文人騷客愛屋及烏,一時間養(yǎng)鵝寫鵝畫鵝制作鵝形器物成風(fēng)。
一件小小的金代鶴壁窯白釉紅綠彩嬰戲鵝文房硯滴,為今天的人們展現(xiàn)出那個時代文人雅士們審美化的人生追求, 與硯滴背后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折射出文人所追求的“精神自由與內(nèi)心曠達(dá)”理想境界。不能不讓近千年之后的人們?yōu)楣艜r文人雅士自我完善和古代工匠的精神所感動,所敬佩。做為文明古國的子孫后代,在感懷與品鑒先賢之物之時,頓時生發(fā)起無尚的榮光。我驕傲,生我養(yǎng)我的祖國;我自豪,我立足于這片皇天后土;我感懷,睹物思人,先賢們遺留下的無數(shù)瑰寶;我深深地感恩,滋養(yǎng)我豐富營養(yǎng)的華夏文明,讓這份靈光護(hù)佑炎黃子孫,薪火代代相傳。
(此文發(fā)表于《理財收藏》雜志2020年第04期,總第336期,第67-69頁刊發(fā))
作者:李建東
單位: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所重點實驗室特聘研究員
地址: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大道213號,市政府第三辦公樓二樓西,鶴壁市文聯(lián)
電話:13033890223
郵箱:hwssr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