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龍泉青瓷的造型手段,主要是拉壞、模制和捏塑。

拉 坯
拉坯,即在轆轤的轉動中,用手的力量和技巧將泥壞拉成不同形狀的壞件,大件器物則用分節分段拉坯后再鑲接成器,所謂“鈞運成器”
用模子制坯之法,即稱“模范成型”,一些方形或多角形的異形器物則用模壓成數塊,再黏合修整而成。

捏塑技法
捏塑,是指完全依靠手工捏制、塑造立體器物形體的裝飾方法,是對人物、動物或其局部模擬雕刻,或單獨成坯,或粘接安裝在其他器物身上。
這幾種方法,不唯龍泉窯獨有,而幾乎是中國所有陶瓷的成型方法。

挖足、修丕、補水工藝
除了上述成型技藝外, 在實際操作中,還有修壞、挖足等具體工藝手段。
挖足,又稱削足、挖坯、剮坯。圓器拉坯時,足部留一二寸長的泥靶(柄),使畫坯、施釉便于把持,工竣旋去泥靶,挖成底足。
修坯,顧名思義,就是在坯體成型適度干燥后,再進行細加工,包括對厚薄不勻的部分加以規整,或在圈足與器體相接處將胎壁加厚,或在器口和圈足底端修薄,使外觀規則端正,均勻光潔,比例、結構和線條勻稱,成為一件符合預想和設計標準的坯件。修坯有干修和濕修兩種。干修,因干燥后的坯體含水分很少,修坯時坯體不易變形,但粉塵較大。濕修,坯體的水分含量較局,坯體容易變形。
修坯后需裝飾的器物,可采用跳刀、刻劉花和貼花等工藝手段。
器物在施釉前,還須進行“補水”,即整坯,用濕排筆或海綿浸水后刷抹,將坯面進行清潔處理,除去附著的余土、塵垢或油潰,填平細孔。
素燒,將修好的坯繼續陰干后,可在施釉前進行低溫素燒,目的是提高坯體的強度,以免施釉時釉厚坯體吸水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