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侯文·九頭哥窯茶具
龍泉青瓷的一大系統是開片哥窯。哥窯的紋片大小和形狀有諸多稱謂,如魚籽紋、冰裂紋、蟹爪紋、百級碎等,這些各不相同的釉層裂效,或大或小,或長或短,呈現出的殘缺美感,就是它的唯一裝飾,而這些單一的裂紋,基本上都是不可預期的,沒有具體形象或圖案,完全依賴入窯后的胎體和釉面膨脹系數的不同而不同。從這種角度上說,裝飾效果是自在天成的,或者說是被動的,是“望天收”。

夏侯文·雙環石榴尊
歷史上的哥窯,基本上是官窯,小件、擺弄件眾多,隨著哥窯開片系釉面和胎體不同膨脹系數所致的原理被破解,龍泉的從業者紛紛為之,極大地改變了歷史狀況,哥窯的實用器皿和陳設器皿花色品種日漸豐富,“哥窯五頭文具”、“黃釉開片茶壺” 、“米黃釉哥窯洗” 、“青天斗笠碗” 、“哥窯百合瓶”、“哥窯15寸穿耳方口瓶”、“哥窯掛盤系列” 、“哥窯獸環方口瓶”、“哥窯大吉瓶”、“哥窯四面獸環圓口瓶”、“九頭哥窯茶具”等,器物古樸,凝重,造型簡潔、雅致、方中有圓,凸起的棱線利用釉的流動,只掛極稀薄的釉層,薄釉透出哥窯略帶紫色的胎骨,足部無釉則呈鐵色,“紫口鐵足,盡善盡美”,龜裂紋千變萬化:器皿的體積越做越大。哥窯掛盤有:“哥窯捏花菊花掛盤”、“30厘米金絲開片騰龍掛盤”、“35厘米文武開片藝術盤”、“52厘米迎賓大掛盤”、“61厘米迎賓盤”、“70厘米特大牛紋迎賓盤”等:陳設花瓶高矮各具,最大有“哥窯130公分迎春特大花瓶”,它的實際高度為132厘米,腹徑41厘米,壁厚1~1.5厘米,造型端莊、秀麗,釉色滋潤、純正,開片大而自然,成為古今中外青瓷產品中的最大件。
但是這些多種多樣的哥窯產品。通體只開一種紋片、一種色調, 裝飾效果顯得非常單調,反倒變得不那么高貴,這關系到哥窯青瓷的聲譽、前途和命運。于是有識之士在哥窯的紋飾和開片上作了許多探討,以求突破這種單一的哥窯裝飾格局。
青瓷文化(工藝)專家葉宏明,率先想到利用器皿的不同溫度導致釉面開裂的途徑,由老藝人李懷德等人具體實踐,這就是被冠名為哥窯的“冷水開片法”。其具體工藝如下:將出窯后的“哥窯”產品,再加溫到600°C左右,即二次加溫,然后用筆蘸冷水,在釉面上繪制的象形部位進行突然冷卻,釉面和胎體不同的熱脹冷縮,使其被急劇冷卻處理部位的釉面再次炸裂成小片,突出象形圖案部位,成為較為清晰的具象紋飾。這種哥窯象形開片技藝的作品,利用釉面熱脹冷縮規律,實現釉面開片,器物表面開片疏密有致,疏處開片疏明大方,紋線綿長纖細而清秀:密處,蟹爪紋開裂得縱橫細密,生動活潑。
這種方法的運用,全憑現場的實際操作,至于釉面和胎體究竟會在什么樣的系數對比中引起沖突,卻沒有基本的參數和一定的規律,釉水的質量、胎體的不同(白瓷泥、黑瓷泥、紫金土的配比)、冷水的溫度所導致的溫差如何,都會影響熱體冷變的效果,因此這種方法的圖案象形率往往不高,也不夠準確。
令人欣慰的是,一直在哥窯紋飾的象形開片上不懈努力的夏候文,從科技創新的思路出發,有了別開生面的創造,取得了特別的創新成果,那就是“哥窯肌理繪畫”和“哥弟結合”工藝,通過色胎繪畫等具體的工藝手段和表現方法的變革,采用不同礦物質做色料,使它們在高溫下產生肌理變化,追求紋片有規則的、有理性的變化,并形成具象的紋片,即人工可控的開片技術,使哥窯產品的裝飾更具形象感和藝術性,達到與傳統的單純窯變完全不同的裝飾效果,從而開啟了龍泉哥窯裝飾的新天地。
“哥弟結合”工藝和色胎繪畫技藝的出現,以及哥窯裝飾工藝手段的創新,給龍泉青瓷以更寬廣的題材面和更新穎的造型形式。器型上突破了過去的小巧精致的定勢,大件器型不斷涌現,陳設感強,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