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溫州有甌窯,屬于青瓷系,它的歷史其實要比龍泉窯還要早一百多年,溫州位于甌江入海口,龍泉處于甌江源頭,同飲甌江水,制瓷技術就是從溫州沿著甌江流域不斷向上游傳播發展,最終到了龍泉。我當了很長時間的溫州工藝美術協會會長,所以曾經對甌窯做了大量的研究,想去恢復歷史的輝煌,這個過程中,龍泉的徐朝興大師幫了我們很多忙。
我和徐朝興大師一樣,都是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我的專業是甌塑,徐大師是青瓷。我們講的非遺傳承有兩個原則:純天然材料、純手工制作。這跟國內外對工藝美術的定位是一致的。
在工藝美術技藝、技法中,應用最廣泛、與人聯系最緊密的一個工具就是手。手是人類最重要、最聽話、最忠誠的助手;手是手藝人安身立命的立足之本。比如甌塑我單手就可以完成70%-80%的工作;而對于陶瓷來說,手的使用則更多。


也許我對手工、對藝術天生就有這么一個緣分。直到現在,我每天都還在堅持親自制作甌塑,一天的工作時間達到十多個小時。我會自己動手繪制所有的圖紙,把腦子里的想法變成設計,然后再去實現它們。甌塑壁畫是工程藝術,主創人要負責創意策劃、設計繪圖,對整體藝術的形式,色調、技憶效果進行把控與指導,因為壁畫需要一直藝術團隊長期的磨合與協調才能創造出精致作品。
通常,什么樣的心境決定了你當下能創造什么樣的作品,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心手合一”。
比如,做一些很細膩的東西—頭像、建筑物—這時候心就要很靜,要沉得下來,最好點根香;如果做山水,內心就要洶涌澎湃,甚至喝點酒,達到那種仿佛血壓都要升高的狀態,手下的作品才會有恢弘的氣勢。
手藝人的題材、內容、形式跟那一刻的心境相輔相成。
二
現在,手藝的概念很流行。在我看來,構成“手藝”的最重要的因素有兩個。無論是青瓷,還是甌塑,都是如此。
第一是創意,創意是思維,是系統工程,有了創意之后,我閉著眼睛都能把圖紙畫出來。
第二是發展傳統美術技藝。傳統工藝美術的技藝表達都是很精細的,耐得住細看。不過,過去很多手藝人因為沒讀過書、沒學過正統的畫畫,所以在構圖和色彩上都很吃虧。現在我們也大量地吸收了學院派的構圖、色彩、造型能力,進一步發展傳統工藝美術技藝。在發展手工技藝的同時,我認為也不應該回避運用各種創作工具,以及現代的科學技術。
以甌塑為例,甌塑的工具主要有“木蹄兒”,它一頭是仿人的手的形狀,另一頭仿人的腳的形狀,這么一看工具其實可以被認為是人體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其他的工具還有骨挑棒、刀具等。
我們做人物要用到線描,這一塊是手工描出來的;而風景一類的作品則可以用電腦制作效果圖。我們還會使用一種描繪筆,手工畫好之后再將圖案輸入電腦,進行放大使用。
電腦有很多好處。例如,它可以把很多東西表現的更具象、逼真,比如電腦上色對水面的表現就尤其真實,能讓客戶看的比較直觀。而過去我們都是用手畫,一定要油畫畫一張、中國畫在畫一張,作為效果圖拿給客戶看,有的客戶還看不懂。
當然,就手藝而言,我認為,手藝人可以借助電腦去實現自己的更多想法,但電腦絕不能代替手藝。
三
甌塑和青瓷雖然屬于不同的傳統工藝門類,但就工藝、手藝而言,很多地方都是想通的,我跟徐朝興大師也是幾十年的老朋友。
1987年,第二屆全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時,我們同時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優秀人才獎”。那次我們兩人認識,由于相似的人生閱歷,所以我們談得很投緣、很愉快。
龍泉我去過很多次,龍泉青瓷的幾位泰斗里,有走官窯路線的,有把龍泉和景德鎮的風格結合起來的,而我認為徐朝興大師代表了當代最傳統、最地道、最正宗的龍泉青瓷。他作為浙江省青瓷行業協會會長,拋棄技藝保密等保守之見,對青瓷的發展給予了無私的幫助,稱得上是“德藝雙馨”。事業上他是很高調的,但做人上他很低調。二十多年了,他的章和簽名一直是“老陶工”,非常謙卑,他從心里就認為自己是一名工匠。他到七十多歲這個年齡還不斷在進步,而很多人到六十多歲在藝術上就止步不前了。

徐朝興《灰釉菱口碗》綠寶石藝術陶瓷館藏

徐朝興《牡丹紋直筒罐》綠寶石陶瓷藝術館藏

過去浙江省召開展覽會、評工藝美術高工職稱、評省大師時,我曾多次擔任副主任評審,因此我也是看著龍泉青瓷的手藝人成長。近幾年,龍泉青瓷的接班人、梯隊人才冒上來的特別多,比如徐朝興的徒弟陳愛明、陳新華、金逸林、金逸榮......每次展覽新作品也特別多,產業化、創新發展都很快。我認為,這里面徐朝興大師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帶的弟子是最多的,而且目前龍泉青瓷最優秀的第二代、第三代手藝人中,主流都是他的弟子。很多大師只做好自己的作品,但沒做好傳承,結果這項手藝就不行了,后繼有人才是手藝傳承的根本。
四
徐朝興大師為了行業的傳承立了很多規矩,起到了時代性的代表作用。可以說,龍泉青瓷的發展,現在到了一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而反觀我們甌塑,我認為我們現在也算是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程度。在中國當代,用傳統手法去表達的壁畫,甌塑站到了最高點。有一個數據,現在全國最高的藝術殿堂、70%一80%的5A級旅游景點的壁畫都是我們做的。從整個市場來說,甌塑的現狀是非常好的,問題是人員力量還跟不上,喝多訂單都沒法接。
我現在已經“奔七”了,對手藝未來的傳承與發展,有些自己的想法。首先,我們仍要清醒看到存在那些不足,包括工藝、材料、技藝、構圖,要不斷去學習別人好的東西。
其次,要多帶些好學生。我認為傳承在某種程度上比創作作品更重要。沒有傳承,優秀的手藝如果失傳,就會成為絕唱。現在學甌塑的年輕人都有文化,由很好的美術功底,在教好他們技藝,將來傳承就比較有希望了。我一個人培養20個學生,他們每個人在培養10個學生,手藝就能夠傳下去。溫州現在也在中專、大學開辦了傳承技藝的甌塑班,相信今后甌塑肯定能形成產業化發展的格局。
另外,作為手藝人,我認為應該多創作一些無愧于時代的傳世精品。作品是一個時期的記憶和印證,大師就是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斷推出新的作品,以作品說話,不能吃老本。
還有,我們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推動行業的發展。大師只是個符號,我們應該把自己定位為工匠、手工藝者,不能把自己看的太了不起。就行徐朝星大師一樣,他永遠都把自己定位為“老陶工”。我的老師他最后是死在工作臺上的,所以,我覺得,高手藝的人就是要有到最后一口氣都要堅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