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率:您是徐朝興大師最早的一批弟子,您是在認識他之后開始接觸青瓷的嗎?
陳新華:1973年5月。我18歲高中畢業(yè)去金華古方陶瓷廠當學徒。開始是挑泥巴、煉泥、翻模,一個禮拜后就被選中去龍泉青瓷廠學習。我記得那天是5月13號,一共學了三個月的時間。學翻模,一個禮拜就學好了,然后想學做模子,因為我認為這是個技術活,于是就跑到徐朝興老師那里,他就教我原理,之后又去學刻花。我比較好學,所以師爺爺李懷德對我的印象非常好,有一天說你跟我來,他拿出個貫耳瓶,說我教你哥窯開片,想怎么開就怎么開,他拿了一壺水,嘩嘩嘩一條龍的開片就出來了,很神奇!現(xiàn)在這個瓶子還保存在我這里。后來又有一天,他叫我到他家,拿了個配方給我,是他自己寫的,可惜這個配方現(xiàn)在找不到了,如果找到的話我準備捐獻給龍泉青瓷博物館,因為他們是恢復龍泉青瓷的第一代人。
陳率:作為手藝人,您怎么理解“手”對于手工藝的意義?
陳新華:我們是手工藝人,首先要心靈手巧,心靈了、手巧了,作品才會完美的呈現(xiàn)出來。時代不同,手工藝人的處境與定義也完全不一樣。現(xiàn)在的手工藝人能夠根據(jù)自己的思想理念自由地創(chuàng)作,古代的手工藝人是皇家下訂單,你就用你的技術做,而不是用你的思想做。以前瓷器很少有簽名,大多是官款或年號,而且手工藝人都是被看不起的,“工匠”一詞也有些貶義;現(xiàn)在的“工匠”講的是“匠心獨具”,創(chuàng)造作品簽上自己的名,還可以成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很自豪。
陳率:您現(xiàn)在自己動手做作品的時間多嗎?
陳新華:我很喜歡自己動手做陶瓷,閑不住,陶瓷的工序很多,我都全面掌握,現(xiàn)在做的不亦樂乎,有時候有客人來,我也會邊創(chuàng)作邊跟他們談事。
陳率:您可以邊創(chuàng)作邊跟人談話,那您手上的技術一定是游刃有余了,心手之間應該也融合為一了吧?
陳新華:當然,對手藝人而言,心和手是統(tǒng)一的,一雙巧的手要靠大腦控制。我們說“心想事成”,創(chuàng)作作品時肯定要通過手把心里想的表達出來。一件作品要先想好怎么拉坯,泥坯干燥后會縮水變形,因此修坯的時候隨時隨地要通過我們的心、我們的手來決定形狀的細微變化,讓它比例協(xié)調(diào)。
陳率:那么,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您的手是怎樣工作的呢?
陳新華:我舉些例子來說吧。比如跳刀,跳刀工藝是徐大師的一個絕活,傳授給我之后,也成為我的絕活。跳刀時,手要跟泥坯接觸,這個過程中,第一手要感受坯體的干濕度,第二要用手掌握坯體的旋轉速度,第三個要點就是把握手跟坯體接觸的一瞬間的角度。
比如拉坯,就純粹是靠手跟泥土接觸的熟練程度來掌握了,泥坯外面的那只手和里面那只手接觸的觸點要穩(wěn)定。修坯也一樣,靠手掌握形狀。包括上釉時,坯體的輕重、角度、方向都是通過手來體體現(xiàn)的。一雙手就能創(chuàng)造出很多神奇的作品。
陳率:創(chuàng)作中,手感是否也會提供給您一些幫助?
陳新華:為了防止陶瓷變形,修坯的時候要掌握坯的厚薄,就是通過手摸,如果很平順就是好的,有疙疙瘩瘩的肯定不好。把坯敲正,我都不需要用眼睛看,光用手敲然后聽聲音就能判斷,這就是常年積累起來的手感。
陳率:這么多年的實踐下來,您的手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嗎?會不會留下了一些老繭之類的痕跡?
陳新華:沒有,我們的泥土一點沒有污染,很細膩,其實是非常養(yǎng)皮膚的。而且,由于做陶瓷的時候,泥土跟手在不斷摩擦,冬天的時候,我感覺越做手越光滑,就像女孩子們用泥漿面膜敷過一樣。修坯的時候手上會生繭,但我們現(xiàn)在會在手指上戴一層薄的橡膠套保護起來。
陳率:在作品中您會盡量追求完美,還是會更多將手的痕跡留在作品上?
陳新華:我傾向于保留手工的痕跡,做陶瓷有質(zhì)地美、造型美,還有手工美,手工的痕跡都去掉就像是機器做的,這就不值錢了。而且我們修坯拉坯保留的手的痕跡是有很自然的手的感覺、觸覺在里面,這就是美的感受。、機器做的東西是千篇一律的,手做的肯定是有變化的,它的可貴之處就在這里。
其實跳刀就是保留手的痕跡。古代也有跳刀,但大部分不是刻意跳刀,以前修坯講究修的光潔,所以那時候跳刀還是一種瑕疵。現(xiàn)在掌握了原理之后并加以總結,跳刀成為了當代的一種主要裝飾技法,我現(xiàn)在幾乎每件作品都會用跳刀技術,不跳刀不過癮。
陳率: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您會使用一些什么樣的工具?
陳新華:有些個人偏好的特定的工具需要自己做,不如跳刀用的這把刀肯定要自己做。這把刀我很珍愛的,平時都是把它放起來,不讓別人用。我自己做這把刀,厚度、彈性都需要考慮到,而且它是雙頭的,使用效果不一樣,所以我的跳刀技巧能有很多變化。
陳率: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機器代替了很所手的角色。您覺得這是一種進步嗎?
陳新華:手工畢竟不能走批量,把模子做出來就可以機器批量生產(chǎn),讓家家戶戶都買的起,其實也是對瓷器的一個宣傳推廣。非遺是傳承,要把技藝傳承好,但行業(yè)還是要發(fā)展的,發(fā)展就要講效益,薄利多銷就發(fā)展起來了。所以我覺得傳承跟發(fā)展兩者是統(tǒng)一的。現(xiàn)在的我們離不開科技,藝術也要跟科技結合在一起。人類走到今天,傳統(tǒng)要守勞,但更多的眼光要盯著發(fā)展,就像瓷器,每個歷史朝代有每個歷史朝代的風貌,我們當代人要有當代的風貌。
陳率:您覺得“手工技能”如何才能上升為“技藝”或者“藝術”?
陳新華:手工藝是手創(chuàng)造的,要把思想通過手的技藝充分表達出來。沒有對藝術、對生活得理解,你的心沒有靈氣,做不出好作品,心和手加在一起才會創(chuàng)作出能打動人心的作品。所以我覺得,當代手工藝者光有技藝是不夠的,關鍵還要有思想,提高藝術修養(yǎng),吸收其他門類藝術的優(yōu)點。哪怕屬于自己的東西有一點點萌芽,都是很寶貴的。表達出了自己的情趣,那么我跟人家的不同就體現(xiàn)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