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種材料,國內每個產區的泥土都有當地特色,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再好的工匠沒有好的材料就不能做出好的作品。”
——美妙的傳統
樓倚杉:您大概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接觸龍泉青瓷的?
季友泉:我是龍泉本地人,所以接觸青瓷還是比較早的。小時候對青瓷的印象都是生活器,比如餐具、臺燈等,經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龍泉瓷廠從上垟搬遷后的新址正好就在我家附近,我和青瓷的聯系就更加緊密了。16歲那年,我被分配到了龍泉青瓷研究所,從此開始正式學習傳統青瓷燒制技藝。我發現跟那些經常在生活中使用的青瓷相比,藝術瓷在工藝方面的要求和藝術上的高度就完全不一樣了。
樓倚杉:您日常的創作時間一般都是怎樣安排的?
季友泉:創作作品會有一個階段性,我早期在練習基礎技法上的用時比較多,因為技法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沉淀;近幾年,在創作上的時間會適當減少,不過我每天還是要動手,畢竟熟能生巧。現在我覺得每天都很充實,早上在處理完家庭和工廠的事務之后,九點半左右,就開始進入創作了——上午畫圖紙,下午動手制作。當然也會有沒想法的時候,我就會泡一壺茶,翻看資料。我覺得自己畢竟不是專業學院出身,師徒傳承的方式固然在技藝上沒有問題,但理念上還是需要訓練,多吸收養分。
樓倚杉:您與泥土相關的最早的記憶是怎樣的?
季友泉:最早的記憶應該是孩童時代,龍泉多山,所以我從小就喜歡玩泥巴。1991年參加工作后,我從事傳統青瓷燒制,開始正式和泥土打交道。當時覺得不可思議,一斤泥土要賣好幾塊錢,泥土還可以成為青瓷,成品可以賣很高的價格。
樓倚杉:說說您第一次在青瓷塑形中觸摸泥土的情形,當時您的感受如何?
季友泉:1993年,我跟隨師父徐朝興大師在設計室學習青瓷設計和制作,才真正上手體驗泥土。當時設計室里有一臺手搖的轆轆車——一個轉盤,中間是一個小杯子,石膏灌在里面,方便用手持握。我當時很想拉出一個形狀,但畢竟是第一次接觸,最后只落得滿身的泥巴。這么多年過去了,我不再像一開始那樣用蠻力去控制材料,因為我知道,泥土是有生命的。
樓倚杉:您平時創作中使用的泥料都是龍泉本地的嗎?
季友泉:我使用的泥料以龍泉本土的原礦為主,龍泉青瓷能夠延續一千七百多年首先是因為材料的獨特性,脫離本地的泥土燒制出來的器物是完全不一樣的,沒有龍泉的味道。作為一種材料,國內每個產區的泥土都有當地特色,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再好的工匠沒有好的材料就不能做出好的作品。
我現在創作所使用的材料和工藝都是傳統的——本地特有的紫金土。再加上傳統的燒制工藝,里面的鐵元素會根據溫度的變化顯現不同色澤。
樓倚杉:對泥料的選擇和使用,您會有些自己的講究嗎?
季友泉:龍泉青瓷在國內燒制年份最長、窯口最大。過去,工匠們會就地取材,取下山上的礦土淘洗揉泥,拉坯成型后燒制,所以在過去交通便利的地方原料幾乎已經用盡了。現在我們會開車去偏遠的地方找礦土,用自己的配方去研究實驗。在古代,并沒有很科學標準的分析來指導龍泉青瓷的制作,靠的都是經驗。如今每個從業人員都有自己的配方,每家每戶的配方都不一樣,比如梅子青,梅子早期、中期、成熟期、晚期時候的發色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喜好,我喜歡梅子剛成熟時候的顏色,像十七八歲小姑娘那樣水靈,但也有人喜歡成熟的梅子青,顏色會厚重一點。
現在關于泥料和釉料的實驗已經非常多了,我們也會有一個大概的數據。礦土一般只存在于地表之下五十厘米的地方,厚度通常只有一米,量是不大的,這個礦用完之后下個礦的性質就不一樣了,所以龍泉青瓷的制作還有其偶然性。我主要考慮礦的穩定性和發色的純正度,然后囤積一些喜歡的礦,這樣材料的性質就基本可以控制。
另外,泥料從礦土提煉出來之后要經歷淘洗、煉泥等工藝流程,陳腐時間越長,泥料中的物質就越會釋放,可塑性就會好。相反,時間周期短可能會導致開裂、韌性不足,所以有條件的話,泥料至少需要存放一至兩年后再使用。
樓倚杉:您是否有過使用其他地域泥土的嘗議?如果有,您覺得它們在使用起來和龍泉本地的泥土有什么區別?
季友泉:五六年前,我嘗試過使用其他地區的泥料,比如景德鎮的高嶺土。我覺得高嶺土在前期成型方面要容易很多,但是燒制完成上釉之后卻完全沒有我想要的感覺。德化的材料我也用過,也很好成型,但燒制后的溫潤度就不及龍泉的泥料。我想可能是因為這些產區的材料都添加了其他成分,有些地區的泥料甚至已經是標準化生產的了。
龍泉本土的泥料因為鐵含量比較高,所以不容易成型,燒制難度更大,我覺得古人已經達到了如此高度,在此基礎上創新難度會更大。
在日本的時候,我發現日本以陶土為主,推崇的是原生態的粗獷的審美。陶器相對比較好表現,可以在上面添加一些東西,景德鎮的白瓷也是一張可以隨意圖畫的白紙。但龍泉青瓷是單色釉,所以可添加的東西非常少,能在上面變現的東西也非常少。我想這也正是因為材料不同,所以變現方式就完全不同了。
樓倚衫:過去泥料在上手使用之前,會經過種種工序進行處理,現在很多工序都是由機械替代了。您是喜歡自己處理泥料,還是喜歡使用處理好的泥料?
季友泉:我喜歡自己處理泥料,雖然自己處理的成本會比較高,但是穩定性好,燒制出來的作品會和其他的有區別。但自己做原材料場地要非常大,也會比較復雜,所以小作坊很難實現。
樓倚杉:現在也有一些人對泥料的資源有些擔憂,擔心總有一天枯竭,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季友泉:龍泉青瓷現在已經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覺得龍泉青瓷的材料是很高貴的,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更合理地利用資源,做出更好的作品,而不是大規模產業化生產一些過于商業的東西。 另外,龍泉青瓷知名度提高之后,外地有很多產區仿制龍泉青瓷,出現原材料資源外流的現象,我覺得需要政府加強監管。

樓倚杉:您對“工匠精神”是怎么理解的?
季友泉:現在很流行“工匠精神”,我倒覺得“工匠精神”不是提出來的,相反,那應該是存在于一個人的骨子里。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愿意從事傳統手藝,因為傳統手藝需要積累幾十年,產出率太低,而周圍的環境又很浮躁,所以他們不愿意花太多時間在其中。其實我本人在人生的不同時期對手藝的理解也是不一的。現在我明白,手藝不是三年五年能出成績的,從原材料的提煉到制作,再到上釉燒窯,我都會全程參與。青瓷沒有很多表達的語言,只有器型、釉色和工藝,所有的過程都要自己動手去體會,龍泉青瓷必須要有創新,但我認為青資并不適合過于奪張、過于跨越的創新,作為一種中國的傳統工藝,青瓷的傳承與發展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未來,我的孩子也許會在外面學習,但是我希望他們學成后還是可以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