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綠寶石藝術陶瓷館)
“我覺得最美的‘青’是黃中帶青、青中帶黃的天然湖水碧色,這是秘色瓷的顏色,是我做越窯青瓷追求的一座標桿。”
——尋青上林湖
樓倚杉:您大概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接觸龍泉青瓷的?對青瓷最初的印象是什么樣的?
施珍:小時候每到放假,我就會去慈溪上林湖畔的外婆家,湖邊摸上去涼涼的碎瓷片是我孩童時代的玩具。16歲那年,我跟隨三爺爺施于人來到景德鎮陶瓷學院,在美術系陶瓷設計專業學習,也就是那個時期,我看到龍泉青瓷研究所的一批青瓷作品,非常古樸、含蓄、典雅、沉穩,深深的吸引了我。

(圖片來源:綠寶石藝術陶瓷館)
上學的時候,我做的大多是小茶具。2000年,我回到上林湖畔,租了一間簡陋的廠房,想要燒制有靈魂的越窯青瓷。只是,越大越重的瓷坯,越難燒制成功。起初,我沒日沒夜的燒,把裝好瓷坯的匣缽搬到窯膛,可是,等到打開窯門的時候卻發現所有的瓷坯都做壞了。后來,我一個人坐著大巴到龍泉,拜見了徐朝興大師,向他請教燒窯失敗的原因,在徐老師的指點下,我繼續回去試驗,一次次的燒制,一次次的失敗,終于做出了第一件作品《上林隨想》。后來,我成為徐老師的弟子。
樓倚杉:徐老師對您最大的影響是什么?
施珍:幾年下來,在師父的指導下,我明白,做陶瓷是做藝術,也是做人生。在他的指導下,我試著做到陶瓷藝術的三個美:材質釉色美,器型裝飾美,工藝制作美。這些都是青瓷豐富內涵的體現。
樓倚杉:龍泉的青瓷中較為常見的是粉青和梅子青,這些“青”和越窯的“青”有什么區別?
施珍:原材料的不同決定了整體風貌的不同,越窯和龍泉窯都屬于青瓷體系的,是浙江省的文化瑰寶,是對青瓷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越窯青瓷的釉色“黃中帶青,青中帶黃”,其本質就是“千峰翠色”,陸龜蒙有詩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句詩就是突出了一個“青”字,這也是我制作越窯青瓷的目標。這個“青”不是梅子青,也不是粉青,是越窯青瓷獨特的“青”,是釉色晶瑩、似冰類玉的青。

樓倚杉:如果放到歷史上去考量,您比較喜歡歷史上哪個朝代的青瓷?為什么?它們給您的創作產生過一些怎樣的影響?
施珍:我覺得并不能拘泥于哪個朝代,只要是對創作有益的歷史資料都可以借鑒。就我個人而言,唐代中晚期到五代時期的青瓷會給我更多的創作靈感。
樓倚杉:請您描述一下心目中最完美最理想的“青”是怎樣的?能否給我們舉個例子?
施珍:我覺得最美的“青”是黃中帶青、青中帶黃的天然湖水碧色,這是秘色瓷的顏色,是我做越窯青瓷追求的一座標桿。在我求學的過程中,許多專家教授都在討論秘色瓷,其中工藝美術專家高而頤先生形容秘色瓷的顏色就像是綠茶的第二泡,很形象,我想,這就是我一生追求的青色。
樓倚杉:您在燒制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之“青”時,會比較注重哪些方面的技術?
施珍:燒制有很大的不可把握性,上釉的厚薄、溫度的高低、溫差的變化,對青釉的產生過程都有影響,所以陶瓷被稱為“火的藝術”。關上窯門的一剎那,對每個制瓷人來說又回到了零點額狀態,要等開窯的時候才能真正知道這件作品成功與否。
因為環保節能的關系,現在都用氣窯和電窯,在現有的燒制過程中,煤氣燒制的溫潤程度比電窯要好,但更多還是要依靠自己的把握,窯外有儀器表,窯內有探測錐,兩者都能度量出溫度,但都不是最精準的辦法,最好的辦法還是靠目測,然后認真記錄升溫曲線。我常常拿自己燒制的青瓷作品與唐代秘色窯的顏色相比較,用肉眼觀察釉色、胎質、裝飾的差別,再思考怎樣改進工藝流程。
樓倚杉:請您大致介紹一下您在填釉工藝方面的創新,這種創新和以往上釉的區別在哪里?
施珍:我借鑒了高麗青瓷填白釉的工藝,創造了填青釉的工藝,再輔以陰刻和陽雕,以彌補越窯青瓷單線條視覺沖擊力比較弱的不足,使青瓷的青擁有立體感和層次感,從而提升其藝術效果。正是因為有了色彩的變化,觀眾在觀賞越窯青瓷這一古老的工藝時能夠體會更加強烈的美感。這種工藝體現了越窯青瓷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大膽創新,受到業內專家的肯定。這些成果都離不開師父的諄諄教導,也是師父所說的青瓷之道在我們藝術創作上的體現。
樓倚杉:從釉色上來看,您自己最滿意的一件作品是哪件?當時燒制的過程是怎樣的?
施珍:我相對比較滿意的作品是《纏枝菊花葵口瓶》。其實我們在燒制過程中對每一件作品的態度是一樣的,通過溫度計、三角錐以及肉眼的判斷,三位一體,認真記錄,把控溫度,憑借自己多年的經驗,把每一窯都燒好。
樓倚杉:對于龍泉青瓷的發展,您認為在“青”的傳承與創新方面,我們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哪些?
施珍:我深受師父和三爺爺的影響,希望也能夠傳承家鄉的越窯青瓷。在傳承中,我認為既要繼承傳統工藝,又要大膽創新,要將自己的藝術理念融合在青瓷制作中,創作出有個人風格的作品,做到理想與技藝的結合。
如果只是一味地想復制越窯,復制出來又有什么用呢?我們做出同古代一模一樣的器物,又有什么意義呢?那個時代的就是最好的嗎?明明我們現在可以做出更好的!所以我們現在做越窯不是為了仿制古代,而是要找到當時它的那種感覺,在這種感覺的指引下做出更好的作品。若不知古,無法傳承;若只守古,將與時代脫軌。
樓倚杉:您現在每天的生活和創作狀態是怎樣的?
施珍:現在,每天早上七點半我就準時上班了。早上的空氣很好,氛圍也很安靜,所以我很喜歡在上午創作作品。除了制作瓷器,我的愛好也很廣泛,喜歡閱讀書籍,也喜歡四處走走去旅行,我還喜歡音樂,不管是中國古典音樂還是西方現代的搖滾,我覺得音樂是一個人表達喜怒哀樂的方式。這些生活中的點滴都會對我的創作產生啟發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