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匠是沉下心來專注地做一項事情,反復練習、熟能生巧,把它做到極致。藝術家則是要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設計出美的事物。龍泉有很多藝術家,但我覺得自己還在成為一名工匠的路上。”
——工匠之路
陳率:您出生于陶藝世家,您的父親李梓源先生就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您從小就開始接觸青瓷了吧?對青瓷最初的印象是怎樣的?
李新一:我父母都是做陶瓷的,我小時候就經常去廠里面看他們工作,但我最早學習制作陶瓷卻是在學校里,山東輕工美術學校。我去學陶瓷也是因為家里氛圍的熏陶,然后我自己也很喜歡。
我從小接觸的是魯青瓷,魯青瓷的主要原料跟龍泉青瓷有些差別,魯青瓷是在鎂質強化瓷上上青釉。上中專之后我才接觸龍泉青瓷,青瓷有玉那種溫潤的質感。爐青瓷明快淡雅,龍泉青瓷色質厚重,兩者我都很喜歡。
陳率:您是怎么理解手工藝人的“勞作”的?
李新一:做陶瓷是比較辛苦的一項工作,先揉泥,然后拉坯,最后到燒成,都是要花費大量精力與時間的。做陶瓷必須通過辛苦的勞作和學習,才能熟練地掌握所有的程序和技藝。但我們經歷辛苦之后,等到精美的作品出窯,就會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滿足感,也給別人的生活增添了一層美感。
陳率:從一開始學習青瓷制作,到現在的得心應手,花了多少時間?
李新一:我在學校里學的是陶瓷美術、陶瓷設計,到了2008年才接觸拉坯等手工制瓷的工藝。2010年在徐朝興老師的工作室里學習了一段時間,拉坯、跳刀、燒制都學過。每年我還會去國外,跟國外的藝術家交流。雖然學了不少年份,但其實我覺得現在也還沒有到得心應手的階段,仍然在路上。
陳率:學習過程中有遇到哪些困難?您都是怎樣克服的?是不是會經歷一些不斷重復練習的過程?
李新一:困難有很多,反復地練習、重復地燒都是常態??傮w來說,在拉坯和燒成上出現地點問題比較多。像拉坯這塊,有時候,設計圖紙畫好了,但拉坯出來的造型總是跟設計稿對不起來。還有一些時候,當時覺得做出來很漂亮,特別興奮,但第二天一看卻能找到很多缺點,那時候特別痛苦。
而在燒成這一塊,往往前面的工作都做的非常好了,結果一燒就出問題,有時連燒三四窯全都失敗,特別難受。
每次遇到問題,我都要發照片像徐老師請教,他一看就基本上知道問題出在哪里了,會給我很多指導。
當然,所有的問題都是因為自己不夠熟練,經驗不夠豐富。慢慢地,有了各種挫折作為積累,自己的工作就會一點點進步,那時候就會覺得很喜悅,就不會乏味。
陳率:您有沒有一些獨特的技藝?能否描述一下它的誕生過程?
李新一:由于跟國外的陶藝家交流得比較多,我作品的肌理、表面裝飾這一塊感覺還是比較不錯的。只要一靠到這方面,自己就做得特別有信心。陶瓷的肌理,國內做得比較少,而國外的陶瓷界則認為肌理能表現藝術個性,所以比較重視,他們啟發了我要走有個性的創作路線。
當然我也遇到過很多難關。比如又一次想做開裂,期望的效果是有點像哥窯,但又不是釉面開裂,而是瓷胎上的開裂。因為瓷泥特別細,很難形成很大的裂片,我想了很多辦法,大概花了一年半左右,只要一有時間就做這個,將一些化學的材料涂到坯體表面,反復試驗,才成功做出了想要的效果。
陳率:您的創作靈感通常是來源于哪里?
李新一:我的很多靈感來自于大自然。如果在設計上找不到靈感,我就喜歡自己一個人開車出去。像這樣的采風,一年至少有一次,一走可能就是一個星期。
比如,我家離黃河不到五十公里,我去過好多次黃河,我想做的那個開裂,靈感就來源于黃河河床干了之后,形成的大塊龜裂。
我也經常去一些沒有開發的地方,淄博好多山上都沒有人,跟南方的山不太一樣,這里的山上的植被特別矮,到了冬天,上面基本是光禿禿的。我做過一系列用泥漿表現肌理的作品,就有一種像山水畫里皴出來的粗糙感。
我去內蒙的時候,那里藍天白云,下面是一片草甸,顏色特別鮮亮。我現在做了一件作品,就是用哥窯粉青的釉,在其上拍上陶的泥漿,很想當時在內蒙看到的景象。
陳率:在青瓷的常見器型中,您覺得哪種難度比較大?
李新一:徐朝興老師做的粉盒難度是比較大的。它有蓋子,與盒身扣到一起需要嚴絲合縫,里面裝上水,滴水不漏;密封好之后,不滴上水,蓋子就轉不動,滴上了水,就轉得特別快,原理是水抹平了內外壓強。他要做得特別精密,所以特別難,這也是我們所追求的精益求精。它要在拉坯的時候就把后面上釉的厚度、燒成的膨脹等所有的因素都考慮進去,需要的經驗特別多,這是反復練習才能達到的。我嘗試做過很多次,但都做不到像徐老師那么精致。
陳率:您現在每天的工作狀態是什么樣的?
李新一:只要是不出差、不出去參加展覽,我基本都是在工作室了做陶瓷。我的工作室在我家的一個院子里,早上八點多開始工作,晚上十點左右結束。一般都是早上拉坯,下午或者第二天修坯,空余的時間再做一點設計和裝飾。
陳率:您都是一個人做完這些事嗎?
李新一:對,目前我還沒有收徒弟。淄博的陶瓷環境跟龍泉不太一樣,這邊的制瓷基本都是工廠化,日用瓷、建筑陶瓷做得比較多,很少有那種收徒弟的小型工作室。淄博的年輕人對做瓷都不是很感興趣,他們覺得陶瓷又累又臟,所以我們招學徒很難,基本上全是自己從頭做到尾。其實我挺喜歡一個人在工作室工作,挺靜的,沒有那么多復雜的人事,我可以與青瓷作無聲的對話。在工作室里是我感到比較舒服、比較放松的時刻。
陳率:淄博的陶瓷氛圍不夠濃厚,您沒有想過去浙江龍泉這類陶瓷文化重地發展嗎?
李新一:沒有,因為“父母在,不遠游”。雖然淄博的陶藝氛圍不如南方,但我還是希望能在這里撐起北方青瓷的大旗。
陳率:近來,工匠精神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提及,您能談一下您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嗎?
李新一:就是吃苦耐勞、精益求精,我認為這是工匠身上最寶貴的品質。共將是沉下心來專注地做一項事情,反復學習、熟能生巧,把它做到極致。藝術家則要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設計出美的事物。龍泉有很多藝術家,但我覺得自己還在成為一名工匠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