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87年,我從四川大學歷史系畢業,第一個工作單位就是遂寧市博物館。也就是四川省宋瓷博物館的前身。在這座博物館工作4年后,我被調到上級單位文化局,在文化局工作4年后于1995年又回到遂寧市博物館,擔任館長一職,到現在二十多年了。
應該說,我與宋瓷有一種緣分。過去,遂寧市博物館陳設很簡陋,缺乏宣傳和學術支撐,僅僅只是一個市級博物館,經過這二十多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成為以“四川省”命名的重要文物單位。我現在每天的工作,就是與陶瓷打交道,尤其跟龍泉青瓷接觸特別多。
猶記得1995年我當館長的時候,遂寧宋瓷大概出土已經有四年多了。當時我來到館里,發現出土的宋瓷和其它文物被擱在一個不到120平方米的文物庫房里,被束之高閣,館里沒有對外宣傳,也沒有對它們進行過多少研究,所有資料只限于一個很簡單的文物出土報告。我面臨的問題是一方面要改善宋瓷的文物保護、文物庫房建設、文物展覽條件;另一個方面是要提高宋瓷的知名度,所以我上任后,就開始籌備新博物館,并通過各種形式將這批宋瓷推向省內省外。

1991年金魚村宋瓷發掘現場
其實遂寧在陶瓷史上名氣并不大,1991年卻在金魚村發掘出土了全國最大的一宗瓷器窖藏,可謂是一個奇跡。我們查閱過很多歷史資料,包括文獻記載,遂寧基本就不產瓷器。不過,宋代一位僧人曾有一句偈語,提到遂寧有瓷器生產這個事兒。但具體在哪里生產,叫什么名字,生產什么瓷器,這些都沒有更多的記載。最近我們在清理工地的時候,發現一個二次埋藏遺址,清理發掘出幾萬片瓷器標本,說明遂寧在宋代曾經有一個窯,我們暫時取名為“龍鳳窯”,但其品質遠不及1991年出土的遂寧金魚村窯藏宋瓷。經過專家的清理研究,這批瓷器一共有985件,主要來自浙江的龍泉窯、江西的景德鎮窯,也包括少量的河北定窯、陜西耀州窯、重慶清溪窯和四川的彭州窯等等。
說起這二十年來我的感受,我感到整個中國的變化都是巨大的。中國的經濟、文化,當然也包括中國大眾對文化、文物的理解都有很顯著的變化。在這方面我感受頗多,最大的感受是民眾對藝術品態度的變化是非常明顯的。我舉個例子,我剛剛做博物館館長的時候,不管接待的是領導還是普通的民眾,他們見到這些瓷器,第一感覺就是這些東西很貴吧,總是問值多少錢;現在問價格的人少了很多,大家更多關注這些瓷器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瓷器生產時代的文化發展等等。

南宋龍泉窯青釉荷葉形蓋瓷罐
二
我對龍泉窯瓷器有著非常深的感情。宋瓷博物館的收藏主要是龍泉窯和景德鎮窯,館藏有大量的龍泉窯青瓷,其中的鎮館之寶是一件南宋龍泉窯的青釉荷葉形蓋瓷罐。我認為龍泉青瓷代表了中國古代漢文化或者說儒家文化非常鮮明的特點,比如說它簡潔、內斂的特征。而且龍泉青瓷以青瓷為主,青瓷基本上有一種仿玉的效果,中國古代的文人往往“君子好玉”,他們對玉都是特別的崇敬。所以青瓷的青色與玉的色澤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去過龍泉,而且有幸去過三次,第一次是2003年。我對于這個城市的印象非常好,山清水秀,人們的生活比較恬靜。龍泉這個城市對待瓷器的態度我也非常欣賞,有一批專門從事瓷器研究、瓷器生產的大藝術家,他們在這樣一個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時代,都還孜孜不倦地從事藝術研究,受世俗的影響相對較小,執著地追求瓷器藝術。對比其它一些城市,龍泉的整個瓷器藝術的氛圍都非常好。
我有幸與徐朝興老師有過較長時間的接觸。第一次比較剪短,是他帶領了一大批龍泉當地的青年陶瓷藝術家到我們博物館參觀,但日程安排比較緊,交流比較倉促。2015年,我專門到龍泉,和他有了比較深入的交流,并參觀了他的工作室。他給我的印象是非常和藹可親,饒有興趣地親自為我們講解了他的作品、藝術創作理念,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國青瓷是古代藝術工作者經過發明、發展、完善的一塊瑰寶。也是全世界非常值得珍惜保護的文化遺產,這是我們的寶貴財富。青瓷應該繼承古代的傳統,同時還要根據我們時代的特點有所創新。在繼承中發展,發展的同時要在傳統中不斷地吸收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