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實名叫中國畫,是我們祖先創研的一種繪畫藝術,其特點是用毛筆沾墨和礦物質顏料畫在宣紙上。這種藝術在世界繪畫領域里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叫中國畫,簡稱國畫。
國畫在我國是個大畫種,重要畫種。它同油畫、版畫、雕塑、年畫等畫種一起構成繪畫這門大藝術。國畫是我們的瑰寶,研究、從事、喜歡的人特別多。在歷史上僅有的幾個畫種里,國畫的傳承影響是巨大的,歷代上留下來的和現存的一批國畫數量巨大。同樣有深遠影響的還有各種壁畫,有在墓葬里,窯窟里,廟宇里等。這些畫的共同特點都與國畫有直接的關系,都是用毛筆把線條勾畫出來的。國畫在表現形式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用線,各種形式的線,和西畫的塊面區別明顯。現如今,政治局面穩定,經濟繁榮,藝術發展是歷史上最好的黃金時代,各種藝術都在迅猛發展,從事國畫創作研究的隊伍更是浩浩蕩蕩,一支史無前例的國畫大軍在迅速提高發展。
在這支大軍中我是另類,算不上是隊伍中的成員,充其量是業余的。雖然是畫了不少國畫,取得了一些成績,也被藏家收藏和拍賣過,但都微不足道。我深刻的體會到,不管搞什么畫種,畫什么畫,都要努力投入,都要有踏實的基本功,否則,你什么都畫不好。

閻先公國畫作品 創作時間 1963年
我是一名自學者,沒有進過藝術學校。不是不想進,也不是水平達不到,而是因工作條件,時代等原因(以后在其他文章細說),而沒有被入取,因此,我只有初中文化。我從小喜歡畫畫,靠臨摹小人書,畫速寫,一步步的發展起來。那時我找不到老師,搞不到學習資料,跑出幾十里路從市圖書館借到有限的理論書,書上的一些名詞到了若干年后才弄明白。那時只知道畫畫,看點書,毫無方向和目的,單純的認為“有志者,事竟成”,用這句名言作為我的座右銘,激勵我沒白沒黑的畫,研究和探索。

閻先公國畫作品 創作時間 1966年
我有個特點,模仿造型能力較強。在念初中二年級時,我根據報紙上的一個照片塑了一尊列寧像,參加了市里的一個展覽,獲得了好評。在生產隊里干活的時候,我的小推車把上總是掛著速寫本, 只要停下我就開始畫速寫。在地里干活, 一休息我就給社員們畫像,應該說那時畫的像還是很準確的(如圖1—3)。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各地掀起畫宣傳畫和毛主席像的熱潮,我也被邀去畫主席像和宣傳畫。我能在墻面上不用打格子就放大畫,把桿子頭上綁上毛筆起草,畫的就很準確。那時我沒接觸過油畫,卻從理論書上知道一些色彩知識,就這樣比著稿子作畫,還是畫的讓大家很滿意。

閻先公國畫作品 創作時間 1967年
我接觸國畫是在七十年代。1968年,我被區里借調出來,參加區里和省里的展覽,1971年,被調入文化館,成為一名美術干部。我的工作性質變了,不能只是自己畫了,要開展活動,辦展覽,辦學習班,搞創作。那時我畫過素描、年畫、油畫,做過雕塑,但為了適應群眾文化工作,必須要全面掌握,尤其是中國畫,更要去學習研究。1980年,山東藝術學院在淄川辦了一期國畫進修班,為期一年,我參加了,第一次聽到和看到了專業老師的授課和作畫,收獲巨大,為畫好國畫打下了基礎。

閻先公國畫作品 《李玉泉同志》 68*48cm 創作時間1981年
1981年,我與一個畫友去了我們區里的東部山區“口頭”。口頭鄉離我的單位有八十多里路,雖然同屬一個區,但這里的農民生活條件較差,群眾都很熱情,為人實在。我們提出要給他們畫像,他們雖不懂,但不拒絕。我在一個叫“李玉泉”的大爺家為他畫像,他住在十幾平米的房間里,擺設很簡陋。他坐在床上,我坐在木凳上,兩人距離不到一米,因有以前畫速寫的功底,和所學的用筆用墨,我用了四十多分鐘就把李老大爺的像畫好了(圖四),這幅畫像竟成了我的一副有代表性的國畫作品。

閻先公國畫作品 《晚年》
我們又給供銷社的幾位服務員畫了幾幅。巳丟失,現有那年代的一幅創作(圖五),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凡是人物畫像,大部分都是把家人當成模特,這是因為條件的便利。還有畫自畫像,也是研究的需要。我給我夫人畫了幾幅肖像畫和人體畫,既有油畫也有國畫。1981年的一個中午,夫人在電磨坊工作,我用她中午回家吃飯的空當,給她畫了一張國畫像,用了半個多小時,效果還算滿意(圖六)。

閻先公國畫作品 《世珍》68*48cm 創作時間:1981年
不管你畫什么畫,最終都要用創作的作品來檢驗你的實際能力,當然也要用作品來反映你的思想還有對社會的責任。肖像畫雖然也是一個獨立畫種,但我更熱衷于主題性創作。只有創作才能體現作者的藝術價值,只有用創作的藝術品才能表現出對社會的態度。1995年,為慶祝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我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更應該積極地參加這項紀念活動。

閻先公國畫作品 《抗日英雄》98*98cm 創作時間:1995年
所以我專門創作了一幅名為《抗日英雄》的國畫(圖七)。我把抗日戰士那種豪邁之氣和對抗日戰爭必勝的信心表現的淋漓盡致。抗日戰士勝利歸來,提著繳獲的槍,槍刀上還掛著幾個日本人的頭盔,臉上洋溢著自豪的喜悅,身后彌漫著未散去的戰火硝煙。我用的是傳統的手法,雖筆墨上沒有新意,但畫面效果還可以。自此,我想在國畫的筆墨上探索一下。

閻先公國畫作品 《血戰馬鞍山》130*150cm 創作時間:2015年

閻先公國畫作品 《爺孫情》 134*134cm 創作時間
2000年,我創作了《爺孫情》一畫(圖九),內容畫的是爺爺在給孫子挑風箏,爺爺、孫子,及賣風箏的美女之間的關系,畫面的左右還有在挑選貨物和奔走的人。這幅畫有兩大特點。一是構圖,我把買風箏的焦點集中在畫面中央,至高點是飄擺的風箏,幾個人的視線都集中在風箏上。在生活中,這種情況不存在,不可能把風箏掛在架子的最高處。但在藝術創作上是能講過去的,這就叫藝術高于生活。該畫的第二特點是表現手法,我沒有用傳統的勾線,而是用無數的小點線組成的面,淡化邊緣,使其有朦朧感。

閻先公國畫作品 《造林漢子》134*134cm 創作時間:2000年
我用同樣的手法還創作了一幅《造林漢子》(圖十),這兩件作品都是在參加由中國美協主辦的大型美展上,分別被承辦方收藏。

閻先公國畫作品 《前程似錦》 68*68cm 創作時間:2014年
盡管我后來投入到了陶瓷的創作中,未能對國畫繼續研究創新,但也從未停下,仍然隨心所欲的畫些小品。我特別喜愛畫牛,把畫牛看作是練筆墨的最好載體,大片的濃淡墨和挺拔的結構用筆,能體現出牛的特點。牛在大牲畜中很受喜愛和贊賞。早年它是農民種地的好幫手,耕田犁地都離不開它,還能做其他農活,那時的牛受保護,不能隨便屠殺。現在的農民種地全部用機械化了,牛的性質也變成了食用牛。人們養牛不再是用來耕田,而是為了食用而圈養或是放養,變成了人們發家致富的途徑。再結合牛本身又有許多好的“品德”,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無私奉獻,這就為畫牛增添了許多內容和題材。

閻先公國畫作品 《前景美》 68*68cm 創作時間:2014年
我很少單純的畫牛,總要畫上老人,少女或兒童,使原本的動物畫有了更多的內容和寓意。比如《前程輝煌》、《前景美》、《致富路上》、《歌聲嘹亮》等作品,都是畫牛與人的關系所形成的畫面,而表現出來的某種內涵,再加上合適的題目,就使作品有了現實意義和趣味性。

閻先公國畫作品 《致富路上》 68*68cm 創作時間:2013年

閻先公國畫作品 《歌聲嘹亮》 102*52cm 創作時間:2014年

閻先公國畫作品 《誰最牛》 68*68cm 創作時間:2013年
我畫過一幅畫叫《誰最牛》,畫的是孩子騎著牛,爺爺趕著牛,孩子對著爺爺表現出自豪的樣子。我題了幾句話,是用孩子的話說,“我們騎牛,爺爺趕牛,我們最牛了”,這就使這件作品有了趣味性。任何東西你只要畫多了,畫熟了,自然就會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和畫面,在這里我顛覆一種題法叫“胸有成竹”,就是在作畫前先考慮成熟了才動手。但我在畫牛的時候,有時候是在畫的過程中,形成了新的構圖和新的內容,隨機應變在繪畫過程中很關鍵,這需要你對構圖有掌控能力,對人物造型有足夠的把我。

閻先公國畫作品 《陳文增大師風采》 68*68cm 創作時間:2010年

閻先公國畫作品 《小息》
我對畫肖像畫始終很感興趣,以前畫的基本都是寫生畫,現今大部分都是用照片來比著畫,這是由于條件的不同而決定的。用照片來作畫不僅是肖像畫家,如今許多畫家在創作時都在參用照片,特別是年輕的油畫家。我認為畫肖像用照片和寫生各有優勢,使用照片在實間上較自由,有更多的時間探索表現方法。而寫生畫雖受時間局限,但在用筆墨時會更瀟灑,畫面而更生動。

閻先公,1943年生于淄博,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刻瓷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壁畫家學會會員、山東省陶瓷藝術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淄博市壁畫藝術研究所所長。國家一級美術師,山東畫院高級畫師,著名壁畫家,全國刻瓷大賽評委。中國美協會員,山東壁畫藝術研究院常務理事、研究員,山東省陶瓷藝術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山東畫院高級畫師、研究員,原淄川文化館館長、淄川美協主席。
閻先公長年從事壁畫、刻瓷、國畫研究,先后為蒲松齡紀念館、淄博市體育館、山東省體育館、淄博市人民大會堂、中國武術院等單位創作幾十副大型壁畫。著有《閻先公壁畫選集》、《淄川區美術作品展》、《閻先公美術作品陶瓷卷》、《論陶瓷壁畫與瓷板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