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尹干瓷事輯要






[日期:2021-01-09] 來源:顏山孝水  作者:劉培國 [字體: ]

 

      耄耋之年,又是道地科班出身,跨界陶瓷、琉璃、絲綢、繪畫、著書立說,皆建樹不菲,在當今淄博就屬尹干先生了。自1962年9月自景德鎮陶瓷學院分配至淄博,近60年里,他遠離自己的家鄉故土,與淄博陶瓷同呼吸、共命運,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淄博陶瓷科研設計、藝術教育。2020年11月的一個上午,在山東理工大學的尹干藝術館,隨著尹干先生侃侃而談,60年的過往,許多塵封已久的往事復又歷歷在目。

      一

      1962年9月,尹干第一個接到畢業分配通知書,欣喜中匆匆北上,先到濟南再到淄博,最后到位于博山魚市街的淄博市陶瓷局報到。人事科講,凡是局屬單位,可以任選,他想還是搞研究吧!決定到淄博市硅酸鹽研究所工作。當即從博山乘火車到大昆侖,背著行李步行半個小時,一路打聽來到位于昆侖山下的硅酸鹽研究所。就在這個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地方,尹干在這兒結婚生子,生活與工作了整整19年,度過了他的青年時代并進入中年,經歷了生產救災、“四清”運動和“文革”,也經歷了淄博陶瓷材料研究與陶瓷藝術設計創新的關鍵時期。回想當年,年已八十的尹干唏噓不已,他非常懷念那個混合著艱苦、辛酸、興奮、頗有成就感的時期。

沈惠基(左三)

      1963年,沈惠基先生出任硅酸鹽研究所所長。在尹干心目中,沈所長是一位知識淵博、非常敬業、有組織指導能力的高級知識分子。他的到來,所里科研工作一下子有了主心骨,有了更為明確的方向和思路。

      1963年秋,市陶瓷局決定建立局陶瓷產品設計室,設計室放在硅研所,雙重領導,成員有尹干和他的兩位校友方正良、何其榮及山東藝專畢業的高潮,尹干任室主任。他們以研究所為基地,設計了幾套茶具和蓋杯的造型和畫面,第二年參加了省輕工業廳的產品設計評比,有幾種產品設計獲得優秀設計獎(當時只設立優秀設計獎)。省廳和廳技術處的領導看到他們的設計很高興,說你們有了產品設計的部門,開展了工作,很好。

1964年淄博瓷廠“國慶瓷”彩繪創作組全體同志合影,尹干實習期間參與了這項工作(前排左四為尹干)

      尹干是景德鎮陶瓷學院第一屆本科畢業生,學的是陶瓷美術設計,也是第一個分配到淄博的從事陶瓷美術設計的大學生,在陶瓷系統工作期間,他的主要工作任務是日用陶瓷設計,經歷和見證了淄博日用陶瓷產品設計從起步到逐步發展的過程。他到研究所報到不久,他的同班同學吳詠生和林基生分別分配到博山陶瓷廠與淄博瓷廠工作。尹干參加工作的第一年下廠下車間勞動。從他們到來的第二年到“文革”開始,連續幾年從景德鎮陶瓷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浙江美術學院和山東藝專分配來了20多名從事美術設計專業的大學生。這部分畢業生,有一部分因照顧夫妻關系,早已調離淄博,有幾位已過世,至今仍在淄博生活的,大都已年過八十。

      二

      陶瓷有三大原料,黏土、長石、石英。南方的黏土得天獨厚,整個南方地區不管是潮州、景德鎮、醴陵、德化,黏土質量非常好。紫砂類也是,江蘇宜興,重慶榮昌,云南建水,原材料都有優勢。2019年,尹干去云南建水,見到了紫砂五彩土,儲量很大,有紫色的,偏黃的,偏藍的,偏綠的,還可以搭配,配出不同的色調來。與南方相比,淄博地區生產細瓷的黏土稀缺,歷來只是以當地大青土為原料生產陶器為主。

      淄博瓷器的研發生產,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從新建的淄博瓷廠起步的。生產原料用的是山西大同土。硅酸鹽研究所的小部分瓷器產品也用大同土。大同土畢竟是外地原料,如何用當地黏土來搞好高擋日用陶瓷?如何開拓新的思路新的途徑?這是擺在沈惠基所長和科研人員面前的課題。

      淄博高檔細瓷的研究由此開始了。

      硅酸鹽研究所和其它幾個陶瓷廠的科研技術人員都很尊重沈惠基所長,不少科技人員是他在淄博工專時教授過的學生,他就領著科技人員首先從當地黏土入手,進行細瓷的研究。在淄川昆侖鎮昆侖山的西邊,宋家坊、康家塢、磁窯塢這三個村都出產一種瓷土,當地人叫“乾子土”,也可以歸為高嶺土,夾雜在石灰巖巖層之間。經過反復研制,以昆侖瓷石為原料的瓷器研究日趨成熟,為了測白度、透明度,發明制造了陶瓷白度儀、透明度儀。因瓷土本身質量受限,白度、透明度都與高端細瓷仍有距離。

      三

      沈惠基、張儒嶺、孫兆庚等研究出昆侖瓷石制瓷工藝后,硅酸鹽研究所讓尹干設計了一套壺的造型和畫面,生產了一批茶具,贈送給有關部門單位,算是匯報。此時正是“四清”運動的時候,不久便是“文革”。《中國青年》雜志1964年第24期封底,刊出了一幅油畫作品,叫《你追我趕》,作者是李澤浩。李澤浩是魯迅美術學院油畫系的一名學生,這幅畫是他的畢業創作。畫面是一組人物割完麥子往回擔麥子,近景蘆葦畫得很亂,沒看出有啥毛病,據說問題是由解放軍某部一位偵察班長發現的。這位偵察班長在散亂紛披的蘆葦中看到了“介石萬歲”的反動標語,看到了“偉大領袖”躺倒在蘆葦叢中,還在遠處的背景中發現“三面紅旗”倒了一面,從畫面的風向中發現竟然是“西風壓倒東風”,上綱批判這個作品。一時,很多藝術作品都被找出了“問題”,到處發現“大毒草”。

三十年前,硅元老領導(前排中為張儒嶺)

被昆侖火車站造反派當作“大毒草”的茶具設計稿 杯

被昆侖火車站造反派當作“大毒草”的茶具設計稿 壺

      這天,尹干正好去濟南出發,沒在單位,昆侖火車站的革命造反派敲鑼打鼓到了硅研所,要抓反革命,就是抓尹干,說他設計的畫面出了政治問題。餐具畫面是尹干設計、羅曉東畫的。圖案主要由幾朵菊花和幾片葉子組成,設計的菊花的是10個瓣,羅曉東彩繪的時候根據畫面布局偶有微調,有時畫10瓣,有時畫12個瓣。尹干設計的葉子顏色,下面的葉子用小豆茶釉上顏料畫,帶點棕色,棕里發紅,畫好后進爐烤花,燒烤后,再用金水畫上面三片葉子,再第二次烤花。設計稿上這三片葉應用鉑金水畫,彩繪的時候因為鉑金水太貴,就用的金水。紅衛兵就說這個菊花是國民黨黨徽,下面三片小豆茶葉子是三面紅旗,上面三片金水葉子是三座大山,三座大山壓住了三面紅旗,這么一聯想,問題大了,一定要把這個反革命抓出來。當時硅酸鹽研究所領導還說話管用,就給造反派解釋,怎么回事,紅衛兵說不行,他不在家沒關系,我們明天再來。

被昆侖火車站造反派當作“大毒草”的茶具設計稿 碟

      很晚,尹干才從濟南回來,回來以后,同事說,你幸虧不在家,在家就把你抓去了,抓了去我們也沒法保護你,說明天還要來,咋辦?第二天,尹干只好躲起來,可造反派沒有再來。但硅酸鹽研究所壓力大了,趕緊組織人員把送出去的茶具全部回收,一件不落,集中起來全部砸掉,那個產品的照片也沒留下來,幸而設計畫面還在尹干手里,一直保存著。

      四

      1964年,省輕工業廳組織了一次出口陶瓷產品設計會戰,會戰的地點設在淄博瓷廠,負責人是省廳的陳奇和淄博瓷廠的谷守綱,他們均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系,參加會戰的設計人員有省廳科研所的大李、曹根娣,濟南花紙廠的楊建勛,濟南保溫瓶廠、搪瓷廠、煙臺鐘表廠的設計人員,淄博瓷廠技術科設計組成員田良永、林基生、王林、賴偉成、廖彩杏、呂則泉,硅研所的高潮、尹干。他們還從省圖書館借閱了大量國外有關圖書雜志資料作為參考。會戰數月,將造型圖紙分別下到淄博瓷廠和博山陶瓷廠車模制胎、成型燒成,畫面圖紙下到濟南花紙廠印刷制作。在當年的秋季廣交會上,會戰設計的餐茶具亮相,引起強烈反響,得到外商青睞,收到大量訂單。

 尹干設計的《新裝》精炻器茶具

      這次會戰改變了僅靠來樣加工、小杯小碟生產出口的局面,有了自己設計的附加值更高的餐苶具占領國外市場。各陶瓷廠管理層知道了產品設計的重要性,加強了設計隊伍的建設和設計人才的培養。這次會戰結束后,局設計室的設計人員下到福山陶瓷廠和淄川陶瓷廠,幫助廠里改進和設計產品,如農忙壇罐及裝飾花面。

      五

      沈惠基所長上任伊始,就組織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張儒嶺、吳金環、張方訓、劉凱民,提出了以滑石為主體原料的滑石瓷研究課題。淄博瓷廠和博山陶瓷廠也進行了滑石質瓷的研究,市硅研所的滑石質瓷稱之為“象牙黃”瓷,淄博瓷廠的稱之為“魯青”瓷,博山陶瓷廠的稱之為“乳白”瓷。經過1965年至70年代的小試和中試,1977年宣告研制成功。1980年,以滑石為主體原料的滑石瓷已大批量投產,成為淄博主要生產瓷種之一。1983年“滑石質日用細瓷”獲第36屆布魯塞爾尤里卡世界發明博覽會金牌,同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

      滑石質瓷,也稱之為鎂質強化瓷,至今仍有不少企業在生產。

      六

      1972年底至1976年,根據輕工業部重點科研項目“陶瓷顏料新品種研究”的要求,淄博市硅酸鹽研究所陶瓷顏料研究室的夏侯聘卿、張道學、陳志瑞、李香蓮、錢敬達研制了高抗腐蝕陶瓷釉上顏料。這種陶瓷顏料具有高抗酸堿侵蝕的能力,鉛、鎘等溶出量低,色澤鮮亮,完全適應絲網或凹版印刷的要求,也可以用于噴繪、手彩,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75年,輕工部、省一輕廳下達任務,淄博市硅酸鹽研究所接受了研制高溫快燒陶瓷顏料的任務。市硅研所陶瓷顏料研究室的陳志瑞、張道學、夏侯聘卿經過多年研究,研制了適合平印調墨印刷的顏料,使畫面色層薄、易滲透,真正達到了釉中彩的效果,推出了金紅、深黃、深綠、海藍、藍灰、黑色等21個品種,1981年獲得輕工業部重大科技成果四等獎。


尹干設計的絲網花紙(牡丹圖)

      為了配合陶瓷顏料研究室的工作,尹干有一個階段臨時在該研究室工作,主要任務是開展絲網顏料的絲網印刷工藝研制,并設計絲網花紙畫面。當時輕工業局還從淄博印刷廠抽調有經驗的滕余忠師傅,從制網、調料到印制進行指導和具體操作。為配合釉中彩顏料的研究,尹干也設計了諸多花紙畫面,由濟南新中花紙廠打印成花紙,他們與研究室的同志密切配合,研究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尹干設計的絲網花紙(引水上山)

      上世紀70年代,淄博市陶瓷公司下屬單位還在焦寶石制瓷上開展了研制工作,淄博瓷廠研制成功“昆侖牌”色瓷,博山陶瓷廠研究成功“寶石牌”炻器,張店陶瓷廠研制成功“湖光牌”硬質陶,福山陶瓷廠也開展了炻器的研制。各廠研制的炻器大量投產,并大量出口。至今,淄博企業大量生產炻器咖啡杯出口仍在延續。

      七

      “文革”中期,高潮調往省輕工美校任教,他的校友方正良、何其榮因解決夫妻兩地分居調回江西老家。局設計室名存實亡,文化大革命中后期趙德政、范煒光、劉玉芬先后在設計室工作。他們的主要任務是配合硅研所的新材料研究,設計新的造型和畫面。他們設計的長石質瓷(魯玉瓷)《手鼓》、22頭餐茶具和《凌云》啤酒具,在全國第一屆陶瓷創新設計評比中分別獲一、二等獎。范煒光在不同單位的工作都做出了相當成就,已獲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稱號。配合高長石制瓷的研制,他設計了兩款蓋杯造型,其中一款一直是硅研所的主打產品。高石英瓷研究成功后,用石英瓷制作的這款蓋杯選為國家領導人用瓷,故將該產品取名為“中華”蓋杯。

尹干設計的魯玉瓷《手鼓》茶具

尹干設計的魯玉瓷《手鼓》餐茶具畫面草稿

尹干設計的魯玉瓷《手鼓》22頭餐具獲全國第一屆創新設計評比一等獎

      70年代,淄博兩家日用陶瓷主要的生產廠家——淄博瓷廠和博山陶瓷廠,都已有了定型、量化生產的蓋杯。淄博市硅酸鹽研究所作為日用陶瓷材料研究和生產單位,尚沒有較為定型和量化的蓋杯造型。為配合硅研所高長石質細瓷研究設計造型時,尹干考慮要設計蓋杯造型。

尹干設計的魯玉瓷《凌云》啤酒具(畫面設計:范偉光)

尹干設計的魯玉瓷《中華》蓋杯(畫面設計 范偉光)

獲全國第一屆創新設計評比二等獎

      他搜集了部分蓋杯實物及我國部分陶瓷產區的蓋杯照片,一一進行分析對比歸納。從實用的角度出發,考慮杯身的比例關系及杯身與杯蓋、杯頂、杯把之間的協調及細節的處理,他精心設計了一款蓋杯造型。他將設計好的圖紙呈交給分管生產的胡欽佩副所長,胡所長看后,認為這個設計與其他廠的蓋杯造型沒很大區別,沒必要加工制作。因領導沒有批準,也就無法將圖紙下達到試制車間模型組進行模具制作。尹干只好自己上模型輪車模、制胎、翻模。他制了兩套模具,一套是光身,一套在杯身的下部雕刻了菊花花瓣紋。他將兩套模型送到試制車間注漿成型和燒成。燒制出來后,大家都說好,所領導也很滿意,決定這兩個造型都量化生產。讓模型組的梁傳珠同志整理胎套,翻制模型。生產了一個階段后,淘汰了刻有菊花瓣的蓋杯造型,留下光身的蓋杯造型繼續生產。

      八

      1977年,淄博市陶瓷工業公司與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系協商,決定在淄博瓷廠招待所舉辦陶瓷美術設計培訓班,分造型設計與裝飾設計兩個班,學員來自全省各陶瓷產區陶瓷廠的美術設計人員,陶瓷系老師陳若菊、張守智、楊永善等都來培訓班授過課,較全面系統地傳授了圖案設計、陶瓷造型與裝飾及有關知識,對學員的作業進行了具體的指導。

      這次辦班,各廠美術設計人員的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回廠后設計了不少新的茶餐具造型與畫面。1980年在輕工業部、中國陶協舉辦的全國第一屆陶瓷創新設計評比中,淄博產區的日用陶瓷產品設計,從材質到造型裝飾都很新穎,大放異彩,獲獎最多,是淄博市陶瓷公司和各陶瓷廠連年抓材料研究和產品設計的一次集中展示。

張守智與劉凱民

      山東省陶瓷公司崔永順調任省輕工廳廳長、沈惠基調任省輕工廳總工程師以后,杜祥榮同志任研究所所長。山東雖然缺乏優質黏土,但長石和石英的儲藏量大,品位高。杜祥榮所長決定研制高長石質日用細瓷,在他的主導下,組織了劉凱民、陳峭、高安君及化驗室部分科研人員攻克這一課題。這項成果,1980年6月通過了省級鑒定,1983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

      九

      中日邦交實現了正常化,北京飯店準備建日本餐廳和會客廳,時值中央工藝美院陶瓷系在淄舉辦培訓班的后期,張守智向北京飯店推薦了淄博瓷廠的魯青瓷、市硅研所的象牙黃瓷和高溫窯變花釉。選定日本餐廳用魯青瓷、日本客廳用象牙黃瓷。田良永負責魯青瓷餐具設計任務,象牙黃瓷客廳用瓷的設計任務由尹干承擔。他們到北京飯店,領導講了這次設計任務的重要性與要求,飯店高級廚師講解了日本餐的特色、上菜的要求與程序,還與他們一起共進日餐。

尹干設計的北京飯店會客廳用瓷

      從北京回來后,尹干開始客廳用象牙黃瓷的造型設計,裝飾紋樣由尹干的校友黃元英設計,期間張守智先生也不斷給予指導。經過反復設計修改,他們再次到北京征求意見,并確定了日本客廳用瓷和日本餐廳窯變花釉日式酒具及水果盤的設計方案。這套客廳用瓷包括:壺、壺托、杯、碟、糖缸、奶缸、平式水果盤、煙灰缸、口紙杯。茶壺是整套用瓷的主體,茶壺半成品出來后,電爐試燒,結果茶壺的肩部不規則塌陷,公司和所里的領導要求尹干抓緊時間修改圖紙。尹干不同意修改,他認為這把壺的造型不會變形,即使要改,也得向北京有關方面匯報后再改,因圖紙是北京有關方面確定的。

尹干設計的北京飯店蘭鈞釉日式酒具

      問題還得解決。尹干說先了解燒制情況后再說。他找到燒電爐的同志了解情況,尹干認為不應在電爐內擺兩排壺,離硅碳棒太近,造成了靠近硅碳棒的壺肩塌陷。原因找到后,尹干當天親自用電爐燒制茶壺,他只在電爐中擺了一排三把壺,第二天出爐,三把壺都完好,沒有變形。他接著將茶壺用金水界了子母線進爐烤花,出爐后,效果頗佳。正好蘇毅然省長來單位視察,市陶瓷公司和硅研所的領導將燒制好的茶壺給蘇省長看,并談了承接北京飯店用瓷的任務一事,蘇省長非常滿意。

尹干設計的北京飯店玳瑁釉高腳水果盤

尹干設計的北京飯店玳瑁釉日式酒具

      經過硅研所上下的共同努力,順利地完成了這項任務。淄博瓷廠在田良永、魏傳珍及其團隊的努力下,設計了56個品種,也相繼完成了任務。

      十

      上世紀70年代末,尹干應張店陶瓷廠和福山陶瓷廠之邀,利用業余時間幫廠里設計餐茶具造型與畫面。1979年,從淄博市硅酸鹽研究所調到張店陶瓷廠從事工藝管理和材料研究的趙冠杰(時任廠技術科科長)找到尹干,接他到張店陶瓷廠看他們研制成功的硬質陶產品,希望尹干為硬質陶這個新材料設計造型和畫面。尹干鑒于趙冠杰是自己的老同事,他也很喜歡這種新的陶瓷材質,加上趙冠杰和廠里的領導非常熱情,他答應下來為該廠設計陶瓷造型和畫面。

      尹干抽空設計了一套茶餐具造型,星期天,廠里派唯一一輛接送客人和領導專用的老式吉普車把尹干接到廠里,商量有關事宜,到廠里制作模型,也經常用這輛車在周末跑博山印刷廠,商議和試驗制作了尹干設計的花紙畫面。經過大半年的努力,在廠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尹干與趙冠杰默契合作,在廠里模型成型師傅的共同協作下,制作了成套的茶具和餐具造型。

尹干設計的茶具造型與畫面

      尹干設計出畫面后,又與博山印刷廠小宗師傅為首的絲網花紙車間反復試驗,制作成功了“蘭方格”“紫大橋”等茶餐具絲網花紙。這套茶餐具,因廠址坐落湖田,故取名為“湖光”。“湖光·蘭方格”“湖光·紫大橋”“湖光·紫方格”等產品大量出口,為張店陶瓷廠改變了產品結構,產品從內銷走向出口,尹干貢獻了一己之力。在1980年全國首屆陶瓷創新設計評比中,尹干為張陶設計的“湖光·蘭方格”22頭餐茶具、為福陶設計的“黑方格”22頭餐茶具均獲一等獎。

      十一

      1981年,因工作需要,尹干離開硅研所,調張店陶瓷廠工作。當時的張陶在陶瓷系統是個小弟弟,職工人數近千人,當時負責產品開發工作的趙冠杰同志除了研制成功硬質陶,還研制成功了具有大理石感的星點無光釉及精炻器,也大批量生產出口,生產規模也不斷擴大。

      尹干調入張店陶瓷廠后,組建了產品開發中心,他任主任,新產品開發中心除設計和制作的產品入廠隧道窯燒制以外,在原料、模型、成型、彩繪、設計等工序都定人設崗,使產品的設計開發得以順利進行。他的校友黃元英也調入開發中心任副主任,中心組建了設計彩繪團隊,以省輕工美校的畢業生為主,有王士金、劉愛霞、曲恒香、陳志剛、黃海根、丁忠海等,他們都為張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后來他們雖然在不同的單位工作,都成為我市陶瓷設計的中堅力量,黃海根、曲恒香因日用陶瓷設計上做出的成績,獲得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的稱號。


尹干設計的“菊花”餐具

      以趙冠杰同志為首的張陶科研人員,經過潛心研究,研制成功了新的炻器產品——星點無光釉炻器。該產品呈現大理石質感,渾厚大方,樸實自然。針對這種材質的特點,尹干除了創作一些雕塑作品外,也設計了一些日用造型,量化出口和內銷。其中《石尊》茶餐具在全國第二屆陶瓷創新設計評比中獲得二等獎。

      尹干在張店陶瓷廠新產品開發中心工作期間,多次參加廣交會,并多次拜訪廣州美術學院的專家和老師。因廣州處在改革開放的前沿,新思潮、新思維、新觀念的吸收引進比內地更早更快。與廣州美術學院老師和專家的接觸,使他初步了解了工業設計的有關內容,并對現代陶藝有了初淺的認識。為此他搜集了有關資料,并購買了有關營銷、消費心理、工業設計等方面的書籍,進行閱讀學習。學習后,他利用業余時間曾在廠里舉辦了幾次有關產品開發與營銷的講座。

尹干與劉愛霞合作的《40頭精炻器餐具》獲第二屆全國陶瓷創新設計評比三等獎

      張店陶瓷廠在生產出口硬質陶和星光無光釉炻器的同時,還大量生產出口淺棕黃色和顏色釉咖啡杯。尹干還曾承擔過咖啡杯來樣加工的滾壓頭圖紙設計任務。他也根據這類材質設計了部分造型和畫面推向市場。他與劉愛霞合作的“40頭精炻器餐具”獲第二屆全國陶瓷創新設計評比三等獎。

      十二

      1984年,尹干調山東省陶瓷公司任技術處任副處長,分管產品開發設計工作。他認為科研和設計人員是陶瓷開發的兩駕馬車,要并駕齊驅攜手并進。應該說,那些年淄博日用陶瓷的生產發展靠的是領導、科研技術人員、藝術設計人員和工人相結合,靠的是院校,特別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支持與合作,而科研人員的材料研究開發與技術改造首當其沖,作用舉足輕重,功不可沒。

      當年,山東省陶瓷公司同時在三條陣線上出擊,一個是陶瓷材料研究,一個是技術改造,一個是產品設計,都取得了輝煌的業績,淄博陶瓷成為中國陶瓷五大產區之一,當之無愧。

      尹干離開陶瓷系統進入教學領域后,與陶瓷系統有關單位保持著密切聯系,被聘為藝術顧問。市硅研所升格為省硅研院,現稱之為“硅元科技”,他曾經工作過的張店陶瓷廠也已易名為“華光陶瓷”,成為我國陶瓷行業兩顆耀眼的明星。上世紀80、90年代,省硅研院在杜祥榮所長、張儒岑院長領導下研制成功的高石英瓷和人工合成骨粉,為淄博陶瓷材料發展開辟了新的天地。骨質瓷大量生產,成為拳頭產品,高石英瓷進入中南海,選為國家領導人用瓷,尊享“當代國瓷”之譽。

      十三

      尹干在市硅研所和張店陶瓷廠工作期間,根據自己的工作實踐經驗,寫了《簡論陶瓷新產品的開發》《在日用陶瓷造型設計中的體會――陶瓷造型設計之我見》《圓的組合與分割在陶瓷立體造型設計上的應用》《方形分割與組合在器物造型設計上的運用》《線型、形體與器皿造型設計》等,把自己的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層面,指導設計工作的開展,先后在《山東陶瓷》《景德鎮陶瓷》發表。

      十四

      1989年,尹干調入山東理工大學,進入教育系統,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他仍利用假期和業余時間,進行陶瓷產品的設計開發工作。尹干的好友董云增同志找他商量幫助淄川德利陶瓷廠開發新產品事宜。董云增同志當時在淄博市輕工業局技術科工作,是淄博市實用美術協會的秘書長,尹干是該協會副會長。董云增同志工作認真負責,業務能力強,善于思考,團結同志,負責協會的處理協調工作。他們協商后,決定以市實用美術協會的名義幫助德利陶瓷廠開展新產品的開發工作。除了在管理和工藝技術上進行協調和指導外,尹干和田良勇同志負責產品造型設計,王心可同志承擔產品包裝設計任務。

      淄博德利陶瓷廠是在淄川區龍泉鎮渭一村原陶瓷管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村辦企業。司志勇、張杰、司維利先后任該廠的廠長,他們事業心強,工作踏實,領導有方。他們之間的合作非常默契、愉快。經過大家的努力,廠里的產品質量、產量有了提高,產品品種增加,不斷有新的造型、新的產品投入市場。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因產品受到歡迎,廠里擴大生產,建立了分廠,全廠職工近500人,產品在1990年國貨精品博覽會上確定為國貨精品,1992年在墨西哥舉辦的中國實用技術及產品貿易展覽會上獲金獎。



尹干為鞍山陶瓷廠設計的紫砂茶具

      上世紀90年代,尹干還利用假期為鞍山陶瓷廠設計了幾套紫砂茶具,還利用暑期到當時的臨淄邊河黑陶廠創作設計了部分黑陶作品。

      十五

      2000年,尹干從山東理工大學退休,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虔人陶屋”,在進行陶藝、刻瓷、高溫花釉、彩繪及書畫創作的同時,仍在日用陶瓷設計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他退休后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為無棣貝瓷廠設計畫面。山東省陶瓷公司崔剛同志找到尹干,商量請他幫助濱州無棣縣貝瓷廠設計日用瓷畫面一事。尹干到貝瓷廠里看了看,廠雖不大,但環境整潔,生產有序,員工素質也不錯。貝瓷廠生產的細瓷質地細膩,釉面滋潤,白度高,透明度好。廠長郭春森為人謙和,有事業心。他考慮再三,與郭總協商后,同意合作。


為無棣貝瓷廠設計的日用瓷畫面

      以往的日用陶瓷畫面設計,從黑稿到彩稿,尹干都是手工繪制,費工費時。為了合作和設計工作的順利開展,他決定學習photoshop應用軟件,他每天抽出一定時間學習電腦軟件知識和操作,對應用程序死記硬背,經過三個月時間的摸索和實踐應用,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可以用電腦軟件進行畫面設計了。這一階段的合作,除了設計了一些畫面,為廠里做了一些工作外,學會了電腦設計軟件的應用,為后來的日用陶瓷設計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設計手段和途徑。

      退休不久,山東硅院與華光陶瓷先后聘他為藝術顧問。在華光陶瓷他設計了一套無光釉《新裝》組合桌上用具。

      山東硅院國誼公司經理許立亮同尹干協商,請他為國誼公司設計高石英細瓷畫面。國誼公司是在原山東硅院日用瓷試制車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廠房、設備到各工序人員的素質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具備了試驗試制到生產的雄厚實力。

尹干設計的“纏枝蓮花”蓋杯

尹干設計的“纏枝蓮花”畫面

尹干設計的“纏枝牡丹”蓋杯

尹干設計的“纏枝牡丹”畫面

      尹干回到山東硅院,看到他熟悉的環境和熟悉的老同志,心里很高興。尹干先從蓋杯畫面設計著手,公司生產的蓋杯是他當年在該單位設計的“中華杯”。結合蓋杯造型,他將纏枝牡丹、纏枝蓮花、團形菊花植入他的蓋杯畫面設計中,突出畫面的民族性、傳統性。他還設計了一款“蝶戀花”的畫面,彩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畫面效果很好。在設計蓋杯畫面的同時,他還為國誼公司設計了部分餐具畫面。他能為曾經工作過的單位做點事而高興,他設計的一些畫面投入了生產,進入了市場,有的畫面還在全國陶瓷創新設計大賽中獲獎。

      十六

      2010年,受山東硅院領導殷書建與任允鵬之邀,他再次應聘為藝術顧問,并建立了陶瓷藝術工作室。他每個星期都要半數時間到硅院,對該院的日用陶瓷設計和陶瓷藝術創作進行指導。同時他也為山東硅院設計了一些日用陶瓷餐具和蓋杯畫面,如《秋艷》《鉆石》《祥和》《纏枝牡丹》餐具紋樣及“長城”“和平”“紅太陽”蓋杯紋樣,有的畫面已經投入生產。

尹干設計的《祥和》餐具

尹干設計的《祥和》餐具畫面

      2004年,淄博中國陶瓷館館長助理兼陶瓷館經營部主任郭聯軍同志與尹干協商,請他為陶瓷館經營部設計日用瓷餐具畫面。尹干用了近20天的時間,多次修改,設計了兩套餐具畫面。一套為30頭“龍鳳呈祥”餐具,一套為30頭“盛世東方龍”餐具。畫面設計定稿后送往淄博美圖花紙廠打樣生產。隨后在淄博經濟開發區貼花烤花,批量生產。同年秋,陶瓷館經營部將這兩套餐具定名后投入市場。

尹干設計的30頭《龍鳳呈祥》骨質瓷餐具


尹干設計的《龍鳳呈祥》畫面

      2007年,中強瓷業老總葛本祥先生找到尹干,請他為中強瓷業設計陶瓷造型和畫面,葛本祥先生是個敬業、有責任心的企業家,當年在淄博瓷廠工作,1993年,他在淄川區羅村鎮建立了中強瓷業有限公司,1999年搬遷到淄博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主要是生產鎂質強化瓷。中強瓷業在葛總的努力下,已成為頗具實力、有潛力的鎂質強化瓷生產企業。尹干為他們設計了一套二次燒成的“年年有余”鎂質強化瓷餐具,是他吸取淄博地區早年的青花魚盤紋樣基礎上綜合處理、加以各式水紋而設計的畫面。應葛總的要求,尹干又為他們企業設計了一款陶瓷蓋杯的造型和畫面。這項設計難度較大。他反復比較分析各地的蓋杯造型,設計了一款相對比較敦實的蓋杯造型,而杯把與蓋頂造型設計得相對靈巧,相互呼應;配以傳統紋飾“雙龍戲珠”,紅黃兩色組合,畫面富麗喜慶吉祥,稱之為“東方龍”蓋杯。


尹干設計的《東方龍》蓋杯

      根據廠的要求,尹干又設計了八款餐具畫面。葛本祥先生選了其中五款畫面制作花紙。這個階段,尹干多次到位于淄川的雷波德陶瓷花紙有限公司打樣,對畫面的色彩處理和配套進行調整和協商,近一個月的時間,五款畫面的打樣任務陸續完成,并很快量化投入生產,分別命名為《倫巴》餐具、《幽谷花香》餐具、《行云流水》餐具、《紅寶石》餐具、《大千世界》餐具。

      十七

      尹干的家鄉贛州有一古窯,位于贛州七鯉鎮,稱之“贛州窯”。“贛州窯”是1957年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贛州窯”自晚唐創燒開始,綿延至宋元時期,曾經鼎盛一時。窯口釉色豐富,品種造型多樣,是江西五大名窯之一。為繼承這一窯口傳統,贛州在2009年建立了虔東七鯉陶瓷廠,成立后邀請了在景德鎮及外地工作的贛州籍的陶瓷同仁回贛州座談,尹干與他的校友戚培才、張學文等近20名校友、同鄉參加了座談會,大家都希望在七鯉鎮古窯的基礎上,從材料、釉色到造型裝飾,繼承傳統,不斷創新。后來,尹干多次到該廠,設計了一些畫面和造型,如《龍鳳》蓋杯造型與畫面及《春曲》、《金絲銀線》餐具畫面,為家鄉的日用陶瓷生產發展盡心盡力。

尹干設計的《龍鳳》蓋杯

      十八

      2015年,尹干向中國(淄博)陶瓷館捐贈陶瓷藝術作品共181件套302件。2015年9月8日,在中國陶瓷館舉辦了尹干藝術作品捐贈暨尹干刻瓷藝術作品展、尹干絲綢藝術作品展暨尹干藝術作品捐贈廳揭牌儀式。

      2000年前,魏武帝曹操有《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說的正是尹干。杖朝之年,晨夕相伴的還是設計、繪畫、著述,有一大堆的事情在排著隊呢!我們不妨從網上拿來一首詩,稍作改動,作為獻給尹干先生的一份敬意:“一路歡欣一路奇,人生八十古來稀。成書萬卷識新碼,馬放南山馭白駒。”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