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春的陽光透過濃云薄霧,灑在一片金色的草地上。幾只斑紋博冠的戴勝鳥,用長長的尖嘴梳理著羽毛,位于淄博中心城區(qū)的紫荊園生活小區(qū)里一派祥和。中國刻瓷藝術網(wǎng)一行如約在此拜訪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張明文先生。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謝絕了各級評選機構頒發(fā)的獎項和頭銜,遠離了觥籌交錯和世間喧囂,76歲的張明文坐在工作室的案幾前,素心交友,舉杯品茗,心如止水。
刻瓷發(fā)展非淄博莫屬,先生功不可沒
第一次到家中拜訪張明文大師,是在2007年5月29日。這一年,大師67歲。彼時,大師剛剛做完胃部手術40天,已經(jīng)能夠在家中自己走動,但行動仍然十分吃力。他斜靠在藤椅上,大腦在一刻不停地思索著,努力在尋找大病初愈后刻瓷作品突破的方向。我們的造訪,使得久未與素友舉杯品茗的張明文大師分外驚喜。一 杯清茶,幾許芬芳;沒有拘束,沒有客套。欣欣然,大師與我們傾心交談。
再次到大師家中造訪,是在2016年3月23日,時隔9年,大師已然七旬有六。
老人張明文,清癯疏淡,鶴發(fā)童顏。依舊沒有拘束,沒有客套。
作為名符其實的中國刻瓷第一人,明文大師的成就蜚聲海內外。落座,沏茶,談人生,談感悟,談養(yǎng)生,談藝術,無話不談,滿室馨香。但所有的話題,都離不開刻瓷。
中國的刻瓷藝術起源于何時何地?又為何在淄博這片土地繁榮昌盛?中國人喜歡刨根問底,追根溯源。
作為著名刻瓷大師,中國刻瓷藝術的領軍人物,張明文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等無數(shù)榮譽,但是,被譽為“中國刻瓷第一人”是否名符其實?中國人也喜歡對人對事提出質疑。
關于中國刻瓷藝術的肇始,歷史文獻記載不多。
一說源自秦漢時期的剝玉,是根據(jù)制作工藝流程的推理;二說源于宋代,宋徽宗賜予劉貴妃的汝瓷,鐫刻“奉華”二字;三說源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說源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時光荏苒,關于刻瓷的記載,卻已經(jīng)被時光所風化。
1973年冬天,33歲的張明文在工作之余,找來瓷瓶和刀錘,叮叮當當,幾番試驗,最后用割玻璃的鉆石刀嘗試,刻制了一件“藍釉金梅花”瓷瓶,并配上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這便是張明文的處女作品。
在張明文看來,這件作品算不上精品,但在當時卻十分鮮見,時任瓷廠廠長的槐興亮將它放在廠子的展室里。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外交部禮賓司司長翟蔭塘來廠里參觀的時候,看到了這件作品,當即詢問這是什么物件。
“在陶瓷器具上進行手工雕刻的藝術創(chuàng)作,能叫做什么呢?陶瓷雕刻?不上口;雕瓷?不好聽……”情急之中,張明文說,這是“刻瓷”!
當代刻瓷
“刻瓷!好!”第一次聽到刻瓷,第一次見到刻瓷,欣喜之余,翟蔭塘捧在手中細細觀賞、把玩,并決定買下300件刻瓷作品作為國禮。
這件不起眼的“藍釉金梅花”瓷瓶,成為淄博刻瓷藝術史上的引子。
1981年,華國鋒同志參觀刻瓷藝術時,囑咐要“發(fā)展我國工藝美術事業(yè)”;1983年,劉海粟先生與刻瓷人員座談時,提出“刻瓷要建立檔案”;時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的高啟云先生,先后5次視察瓷廠的刻瓷藝術并進行指導,并預言:“山東刻瓷的發(fā)展,非淄博莫屬!先生(張明文)功不可沒!”
為了規(guī)范刻瓷藝術標準,升華刻瓷藝術理念,1989年10月,輕工部頒發(fā)聘書,由張明文撰寫《全國陶瓷行業(yè)刻瓷工技術等級標準》(國標)。全國陶瓷行業(yè)國標中共有17個工種,唯獨刻瓷藝術是在淄博新興的工種。
1989年,《張明文刻瓷藝術》由中外文化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饋贈駐外文化參贊、使節(jié)。2003年8月,中國陶瓷工業(yè)協(xié)會發(fā)文,同意成立中國陶瓷工業(yè)協(xié)會刻瓷文化研究會,張明文任會長。
從埋頭苦干到蜚聲海外
在藝術界這個嘈雜而又充斥著功利的圈子里,不乏這樣的一群人,出于不同的目的,不惜一切地追逐名利,作為品牌和形象的包裝。而對于自稱老叟的張明文而言,對于主動送上門來的榮譽卻一一謝絕。
回顧從事刻瓷藝術以來所走過的路,張明文說,自己這一輩子,只會老老實實地埋頭創(chuàng)作,用作品說話,雖然吃了不少苦,但自己能夠有今天的藝術成就,也正是沾了只會埋頭苦干的光。
上世紀七十年代,張明文在瓷廠刻瓷的時候,常常是廢寢忘食,全廠也只有張明文所在的辦公室亮著燈。廠里有個大鐵門,門都鎖死了,張明文也不知道什么時候上鎖,每次都是老伴常秀芳帶著孩子去喊他,他才知道已是深夜,每次需要爬一個電線桿子上去,再從墻頭路出來,“起碼得有十來次的樣子”。
1980年,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公開選拔出國刻瓷表演的專業(yè)人員,張明文在45分鐘時間里,完成了一件題為《蕉蔭消夏》的作品,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女子在芭蕉樹下乘涼的場景,他的精彩表演,打動了考核組全體人員,順利地入選代表團,參加了1981年在聯(lián)邦德國舉辦的博覽會。
在聯(lián)邦德國舉辦的博覽會上,來自于中國的刻瓷藝術吸引了眾人駐足觀看,伴隨著叮叮當當?shù)牡窨搪暎环鷦觽魃竦淖髌烦尸F(xiàn)在觀眾面前,人們?yōu)閬碜杂跂|方的神奇藝術所折服,贊美聲與驚嘆聲此起彼伏……張明文現(xiàn)場刻瓷作品的《馬克思像》被作為國禮,贈送給馬克思故居博物院永久收藏。
在張明文大師的資料夾里,有一張美國總統(tǒng)卡特先生觀看他刻瓷表演時的彩色照片,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是1982年。這一年,張明文被派往美國,參加第十四屆世界博覽會表演刻瓷,一待就是8個月,他嫻熟的技藝讓世界人民大開眼界。這一天,美國總統(tǒng)卡特特地參觀了張明文的刻瓷表演,稱贊他“是真正的藝術家”,美國媒體盛贊他“無與倫比的高超技藝,像腦科醫(yī)生的手術刀一樣準確無誤”。
時隔34年,回憶起在卡特總統(tǒng)面前表演刻瓷技術時的情景,張明文淡淡地說:“在我眼里,卡特總統(tǒng)就是一名普通觀眾,我要做的,就是發(fā)揮出我的技藝,展現(xiàn)中國刻瓷的最高技藝,不能夠給中國人丟臉,不能夠給中國刻瓷丟臉。”
張明文先后在聯(lián)邦德國、美國、新加坡、瑞士、中國香港等地舉辦刻瓷藝術展,與世界各地的藝術界人士進行廣泛的交流,傳播中國的刻瓷藝術,使中國的刻瓷藝術蜚聲海外。也正是從那時起,中國的刻瓷藝術,進入了國際視野。
鉛華洗盡,譜就鉆石人生
一向在工藝上不斷推陳出新的張明文,不斷探索的嘗試前所未有的雕刻工藝。
2002年,他獨出心裁,自己動手制作了一套專門的刀具,在一個高36.8厘米、壁厚不足1毫米的薄胎瓷瓶上,刻畫了一幅《史湘云醉臥芍藥茵》的作品,瓷瓶胎薄如紙,人物形態(tài)生動逼真,堪稱稀世珍品。
2006年12月,張明文被評為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他送評的作品有3件。一幅是《敦煌壁畫人物》,在一件青瓷鹿頭尊上,把中國敦煌壁畫人物繪刻在瓷瓶的凸面上,人物的線條刻畫和面部表情,構圖與瓷瓶結構,都是事先構劃好了的,作品活潑流暢,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送評的微刻作品《論語》,每個字都只有小米粒般大小,把《論語》原著全文11000多字,刻在筆筒、筆架、鎮(zhèn)紙、墨盒等青瓷文具上,每天刻幾十、幾百字,寒來暑往,歷時數(shù)月……這些作品,集中了張明文大師畢生的創(chuàng)作精髓。
張明文說,刻瓷是一門藝術,每一件作品里都要體現(xiàn)出“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精神——創(chuàng)意是生命,要符合主流文化;創(chuàng)新是靈魂,結合西方文化之長,做到中西合璧;創(chuàng)造是核心,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才是技能型人才。
年過古稀,張明文大師仍然每天堅持雕刻1個小時,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在簡單而又枯燥的“叮當”聲中,品味著那份獨有的清靜和快樂。直到刻刀熱得燙手,才浸入冷水里稍事片刻。
“許多人因為忍受不了寂寞,耐不住清貧,始終不能夠登頂。”張明文說,這些年來,刻瓷藝術不僅走進了世界最高端的藝術殿堂,也走進了尋常百姓人家,不少人在利 益的驅使下,不肯鉆研,惰于創(chuàng)新,甚至用機器設置好程序,成批量地“刻”,手工需要一個月才能夠雕刻出一件作品,而用機器一天就能刻出兩件……對于這些現(xiàn)象,大師頗多無奈。
案幾上,擺放著一疊脫稿的《鉆石人生》,張明文著。
“76歲了,寫點東西給留下來給年輕人。”張明文說,應一家出版社之邀寫了一部自傳,剛剛脫稿準備付梓,《鉆石人生》既是對自己從事刻瓷藝術幾十年來的自我評價,又是對后來者的鞭策和激勵,而他,甘愿成為年輕人的鋪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