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刻瓷藝術的市場化也是困擾許多藝術家的一個難題,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張:我想,刻瓷藝術工作者應將主要精力放在刻瓷藝術上,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最好。對市場化問題,能引入經紀人機制最好,淄博應培養自己的經紀人,使刻瓷藝術作品流向經紀公司,藝術家只需埋頭搞好刻瓷藝術,經營市場則交給經紀公司去打理,這也符合市場規律。
記:刻瓷藝術要大發展,政府部門應有什么作為?
張:在2006年12月31日舉辦的由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共同主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優秀作品展”上,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的話對這個行業很有鼓舞,他說,希望社會各方面更加重視、關心、支持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激發工藝美術技藝人員的創作激情,營造開拓創新、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廣東省潮州副市長孫光輝對這個問題也有個論述,我引用一下就是了。他說,陶瓷藝術大有可為,但陶瓷藝術需要大家共同去推動、引導、扶持,這也是政府一貫想做的事情。 他說,在他當縣委書記時他關心的是產業怎么發展的問題,而不是藝術怎么發展,因為,產業能夠帶動就業,產業能夠帶動稅收,產業能夠帶動整個經濟發展。5年后,他的態度已經改變了,他說陶瓷產業的競爭力,除了產業化本身外,它是來自于一種陶瓷產業與藝術的很好結合,與現代生活的很好結合,未來發展方向就是要把這種結合做得更好,如果產業化離開了藝術,那就等于在陶瓷這個領域離開了現代生活,你不可能有大的發展。所以,作為地方政府應該采取多方面有力措施來推動這個發展。
記:您對淄博的刻瓷藝術有什么思考?
張:刻瓷藝術從屬工藝美術一個門類,是兄妹藝術隊伍中的小弟弟,在淄博扎根至今近33年了。這門曾經名不見經傳的雕蟲小技,經這許多次莊重、詼諧、浪漫的洗禮之后(我和朱一圭先生、馮乃江先生都是一個戰壕的戰友)欣慰地看到它走出了第一步。坦言之,刻瓷藝術能夠發展到今天,得益于淄博政通人和及鄉親們的理解、支持、呵護、激勵,這推動了刻瓷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所以,我寫了一首《刻瓷歌》,表達我內心對刻瓷藝術幾十年發展的感受及期望吧。以下是它的內容: “勤學學問,敏于學問。精研書畫,潛心治印。書不作枕,刃礪不鈍。臨摹學步,貴在創新。放膽落筆,刻鑿細心。因材施藝,三思再審。因勢利導,點睛傳神。刻畫形態,鑿鑒骨筋。捻轉平點,刀法神韻。留足飛白,筆墨有痕。行運刀鑿,滯板忌禁。寧拙勿巧,疏朗清勁。疏可行馬,密不容針。刪繁就簡,瓷畫相襯。切莫修飾,天然率真。小作神足,大則雄渾。情理法趣,承傳新人。齊魯瓷刻,躋身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