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6年作《老書法家》刻瓷盤 直經41cm 作者:董善習
藝術作品的欣賞,由于時代、觀念、修養、學識等不同,欣賞尺度也不盡相同。例如,對中國書法的欣賞,歷史上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態。繪畫的品評標準最早見于謝赫的《古畫品錄》,其中提出的“六法”是“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五代的荊浩在《筆法記》中又提出了“六要”,即“氣、韻、思、景、筆、墨”。后來又有“逸、神、妙、能”四品標準等被提出。概而括之,“筆簡形具、意趣俱佳,創意立體、妙合自然,筆精墨妙、得心應手,寫實功力、形象生動”應是當下對中國書畫的基本評判標準。

1998年作《傲雪圖》刻瓷盤 直經51cm 作者:董善習

1998年作《春雪潤鐵骨》刻瓷盤 直經51cm 作者:董善習

2002年作《梅傲春雪》刻瓷盤 直經51cm 作者:董善習

2003年作《沖寒先已笑東風》刻瓷盤 直經51cm 作者:董善習
作為陶瓷裝飾藝術的刻瓷,雖有近三百年的發展史,但由于受鐫刻工具、鐫刻難度(一件刻瓷作品需要鐫刻數天或數十天),特別是傳統觀念等因素影響,長期以來從業人員較少,并未形成較大發展規模。因而,對刻瓷有關知識包括欣賞標準的專項探討、研究,與其他藝術科目相比明顯不足。

2005年作《梅寒發妙香》刻瓷盤 直經41cm 作者:董善習

2005年作《散作乾坤萬里春》刻瓷盤 作者:董善習

2006年作《郁香透國魂》刻瓷盤 作者:董善習
20世紀70年代,刻瓷落戶山東淄博,在政府的參與支持與引領下,作為國禮走出國門,受到世界矚目,進一步促進了刻瓷的快速發展。工藝技法逐步完善,制作規模和社會影響逐步擴大。但相對而言,對刻瓷藝術理論的構建還是相對滯后,對刻瓷作品的品評也沒有統一的藝術鑒賞標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曾多次應邀作為評委參加過對全省及全國刻瓷藝術作品的評判,為參評作品打出了自己的評分。我的評判主導理念是,鑒于刻瓷是一門集陶瓷材質、造型、繪畫、鐫刻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對它的品評就要根據其構成要素加以綜合評判。

2006年作《清氣滿乾坤》刻瓷盤 直經51cm 作者:董善習

2003年作《郁香催春》刻瓷盤 直經51cm 作者:董善習

2009年作《百花叢中笑》刻瓷盤 作者:董善習
一、表現形式要與材質、造型相匹配
陶瓷的發展是一個由粗到細、由拙到精、由灰到白的過程。從遠古石器時代的埏埴為陶到商周的原始瓷,東漢晚期的青釉瓷器,以及后來相繼以高嶺黏土燒制的青白瓷、白瓷,到現代以動物骨粉為主要原料生產燒制的骨質瓷,以潔白的滑石為主要原料生產的強化瓷,以堅硬的石英石為主要原料生產的高石英瓷,制瓷原料日趨豐富,材質日趨高檔,器皿造型也日趨完美新穎。與之相對應,以其為基礎的陶瓷裝飾技法也如影隨形,不斷變換美麗的身姿,給人們留下了清晰的時代印記。古陶器裝飾的壓印、括印,黑、紅兩色礦物顏料繪出的陶紋,呈現了遠古陶器的豪放和粗獷。原始瓷質并不精致,但通過各種顏色的釉裝飾彌補了它的不足,給人以質樸之美。白瓷的誕生進一步拓展了裝飾的空間,青花、粉彩、古彩、釉下五彩等相繼產生,深受世人的喜愛。伴隨軟質細瓷的出現,又發展起來釉中彩的裝飾技法,使得陶瓷裝飾表現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彩、精致細膩。所以,陶瓷造型和材質是陶瓷裝飾的基礎,裝飾表現形式要與材質造型相匹配。

2003年作《傲雪迎春》刻瓷壁飾 50cm*50cm 作者:董善習

2011年作《鐵骨含香》刻瓷瓶 高52cm 作者:董善習

2013年作《鐵骨寒香傲風雪》刻瓷烤彩壁畫 120cm*60cm 作者:董善習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淄博刻瓷所用載體大部分是日用瓷餐具中的圓盤,屬炻器材質,介于陶與瓷之間。因此在刻制的表現形式和刀法上,都有較寫意性與粗獷性。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藝術陶瓷的強勢崛起和對外交流的擴展,各類可供刻瓷使用的花瓶、瓷板、瓷磚、盤類等材質器型任由選用,帶來了刻瓷表現形式的更加多姿多彩。

2012年作《臨雪獨自俏》刻瓷烤彩瓶 高42cm 作者:董善習

2014年作《只留清氣滿乾坤》刻瓷烤彩瓶 高46cm 作者:董善習

2009年作《臨雪獨自俏》刻瓷瓶 高52cm 作者:董善習
針對不同材質的造型,要采用不同鐫刻方法。材質粗糙的陶瓷,造型一般都穩重、渾厚,要用大刀闊斧的面刻刀法來強化。材質細膩的陶瓷,造型一般都精巧、別致,應用精細的點刻、線刻刀法來表現。在表現形式與器型、材質相匹配的同時,還要注意陶瓷裝飾與純繪畫的區別。中國畫或西方繪畫,它的載體是紙或布,屬于平面設計范疇,很少受其他要素制約,是創作者自我藝術特點的無拘無束展示。在一張白紙上可畫山水也可畫人物、可寫意、可工筆、可具象、可抽象。然而,陶瓷是有屬性的,不同的材質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器皿造型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因此,在瓷上作畫則要受造型與材質的約束,包括題材和表現形式。所以,陶徑裝飾就形成了不同于繪畫的具有自身特性的裝飾語匯和審美內涵。簡言之,在陶瓷裝飾中,陶瓷是主題,一切藝術表現形式都要圍繞這個主題來進行,只有這樣才能使其與材質、器型相匹配,此應為刻瓷藝術重要欣賞標準之一。

2012年作《鐵骨錚錚傲雪迎春》刻瓷盤 直經51cm 作者:董善習

2013年作《珠璣滿腹》刻瓷烤彩瓶 高56cm 作者:董善習

2005年作《梅鶴迎春》刻瓷屏風 180cm*120cm 作者:董善習
一、要繼承傳統勇于創新
中華五千年的發展脈絡清晰可見,作為精神財富的文化傳承更是源遠流長,這在世界人類發展史上已成定論。究其原因,可用文化釋然作以解答。對“文化”二字的詮釋,簡而言之就是以文化人,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得以長久傳承的秘籍所在。其精髓就是不要忘記我們世代相傳的民族精神財富,更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勇于不斷創新,接受新事物,接受新理念,孕育新創意。這一基本法則在藝術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縱觀刻瓷藝術的整個發展進程,除了前面簡略闡述的與刻瓷相關的器型材質的發展軌跡,表現內容上,從最初的在瓷器上鐫刻書法開始,發展到今天的書畫同行,包括山水、人物、花卉、動物、篆刻、素描、油畫,等等;表現形式上,從最初的只在瓷器表面加以鐫刻,發展到今天的與雕塑、釉色、彩繪等的結合;賦色所用顏料上,從最初的國畫顏料到油畫顏料,再到陶瓷顏料的刻瓷烤彩;鐫刻工具上,老刀具不棄,新工具不斷研發。概而括之,就是傳統廷續,創新不斷。傳統是源,創新是水,只有源汪,才能水長,“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是對其繼承傳統重要性的最好詮釋。而創新更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因此,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應是刻瓷欣賞的又一重要標準。
要符合這一標準,作品必須具備如下三性,即民族性、時代性和藝術性。

2005年作《事事如意》刻瓷盤 直經41cm 作者:董善習

2013年作《笑口常開》刻瓷烤彩盤 直經41cm 作者:董善習

2006年作《俏麗掛枝頭》刻瓷盤 直經51cm 作者:董善習
(1)民族性:所謂民族性是指透過作品能使人感悟到一種民族特有的文化韻味,具有歸屬性。一個民族由于宗教信仰、文化傳統、美學理論、審美心理及藝術門類的制作方法等因素不同,會形成本民族藝術的個性而特立獨行。與物質財富不同,世界經濟可以一體化,而藝術創作則不能全球化。刻瓷藝術的創作只有堅持走充分體現我們民族文化風情特色之路,才能越民族越世界。
(2)時代性:時代是指歷史上以經濟、政治、文化等狀況為依據而劃分的時期。在藝術范疇,時代性則是泛指筆墨當隨時代,人們能通過藝術作品的構圖、主題、意境等捕捉到不同時期的各種政治、經濟、人文等信息。例如,透過古人字畫,古代文人墨客隱署桃園、玩戲筆墨,梅蘭竹菊、孤芳自賞的場景就會在我們的腦海中呈現。因此,一切藝術創作都要隨時代的更迭而改變。時代變了,作品的內容、表現形式也要隨之而變,這就向現代的藝術工作者們提出了要求,只有深入基層,貼近生活,在繼承優秀傳統藝術形式的同時,吸納中西方現代藝術的精髓為我所用加以創新,才能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使其具有時代感。
(3)藝術性: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現實生活中的素材通過藝術手段的再加工,以美的形式展現出來,奉獻給人們賞心悅目的真、善、美的視覺享受。作品藝術性高低的衡量標準要視對構成元素表達刻畫的程度而定。具體來講,就是表現思想感情所達到的準確、鮮明、生動程度以及形式、結構、表現技巧的完美程度。只有正確把控對物體形象的取舍與概括,處理手法的變形與夸張,設計形式的對比與協調,構圖的變化與統一,節奏與韻律的緩急趣味,等等,將這些構成要素高標準綜合凝融于作品之中,才能稱其為藝術品。

2008年作《春韻》刻瓷盤 直經51cm 作者:董善習

2011年作《紅樓夢群芳譜》刻瓷瓶 高36cm 作者:董善習

2012年作《敦煌神韻》刻瓷瓶 高52cm 作者:董善習
三、要有鮮明的藝術風格
刻瓷的最大特色是以瓷為載體,以刀代筆塑造美,所展示的物像要靠刀跡的合理排列組合來呈現。所以,刻瓷欣賞的最大看點就是刀法的運用和排列組合,只有根據構圖要求將點刻法、線刻法、面刻法三大刀法合理編排,才能恰到好處地將畫面的筆墨情趣、金石韻味、素樸典雅等特點充分表達出來。那種不講刀法,只用刻刀將瓷器的釉面鑿去,全靠顏料敷涂的深淺、濃淡變化來顯出形象的作品已失去了刻瓷的藝術風格。
目前在刻瓷界中,有的工作者整日辛苦勞作、忙忙碌碌,但其作品卻得不到有關專家與市場的認可。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他們并未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列藝術風格建立的重要性。當今社會經濟發展,國泰民安,一方面帶來的是春色滿園、百花爭艷,為刻瓷藝術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藝術欣賞能力的提高,人們對刻瓷提出了更高的藝術標準,藝術風格的確立顯得尤為突出。只有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加以總結、完善,根據自身條件獨辟蹊徑,將自己的真情實感注入創作之中,方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而得到社會認可。

2013年作《春華秋實》刻瓷烤彩瓶 高56cm 作者:董善習
總之,時代的發展助推了人們的審美情趣,作為刻瓷藝術工作者,既要具有新的美學觀念、時空意識和綜合知識,更要具備強烈的感知與把握時代信息的能力。在堅持以中國元素為主的基礎上,吸納西方的造型、色彩等元素,使之融會貫通,為我所用。融具象、抽象、意象于一身,統形象、理性、情感為一體,方能使作品藝術境界達到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