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董善習刻瓷藝術——書法、篆刻鐫刻法






[日期:2019-05-21] 來源:刻瓷藝術網  作者:佚名 [字體: ]

      1.書法鐫刻法

      書法,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藝術表現形式,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發展史。殷商的甲骨文象形簡古、商周的金文圓渾古樸凝重。繼后,各具時代特色的秦篆、漢隸、魏碑、唐楷、宋行、明代小楷等,更是異彩紛呈各具特色。

      書法,是線的造型藝術。筆畫、結構、章法,都是通過線的輕重、疾徐、頓挫、虛實及線的運轉節奏、氣勢不同相組合而形成不同風貌的書體。使得楷書橫平豎直、規整端莊;行書婉約玲瓏、秀麗超然;草書意韻縱橫、風流灑脫;魏碑雄健蒼勁;隸書質樸渾厚。

      要鐫刻好書法,必須掌握書法的基本常識,并對書法有一定的造詣,根據其風格特點選擇刀法。

      書法鐫刻刀法有兩種,一是雙勾線刻法,二是實體面刻法。

      雙勾線刻法:沿其筆畫兩側外沿以線刻法刻出,謂之雙勾線刻法。小字用鉆石刻刀,大字用鑿刀。刻時刀跡要連續不斷,一字要一氣呵成。要掌控好刀的角度及運刀的速度,切忌刀跡滑而浮。理想的刀跡應形如“屋漏痕”“錐畫沙”“蟲蛀木”“折杈股”,通篇風格協調、韻律一致。

      實體面刻法:不論字的大小,字跡都要刻實。鐫刻時用鑿刀,運刀速度要慢,錘擊頻率要快,刀跡間距要密,不留空白。小字通過刀的正側捻轉順筆畫一次刻就。大字要沿筆畫的內外兩側分別平刀排刻,中間部位橫刀補刻。注意字的外延要刻得深一點,這樣刻出的筆跡才有凹凸感,立體效果強。如果一味橫排刀法,字體會顯得平白無力。

書法實刻示意圖 大字刀跡排列效果

書法實刻示意圖 小字刀跡排列效果

      相比而言,“雙鉤”字跡飄逸秀美,“實刻”字體厚重質樸,兩種刻風各具千秋,使用時應視整體構圖所需選擇用之。也可選擇將兩法在同一件作品上組合使用,如正文用雙鉤,落款用實刻,或反之,形成一虛一實的對比效果,構建一種組合形式美。

      書法刻瓷著色要根據陶瓷產品顏色而定。白色產品可著黑色、石青、石綠。色釉產品可著石青、石綠,或直接利用刻露出的產品坯體本色為書法之色。同時,書法作品更要與印章結合。一幅書法作品如果沒有印章,似畫龍無睛,將一枚紅色印章鈐于作品之上,與正文色彩交相呼應,會增色生輝。

篆書 直徑53cm 刻瓷盤 董善習 2008年

      1992年,筆者作為山東省經貿團成員赴韓國參展。期間,同行的山東省著名畫家劉寶純先生在觀看了本人的刻瓷作品后,欣然書題“巧奪天工”于瓷盤之上。回國后,用實刻法按其筆形、筆勢、筆意刻就,以作紀念。

巧奪天工 直徑26cm 刻瓷盤 劉寶純、董善習 1992年

      2.篆刻鐫刻法

      篆刻,目前有兩重含義。一是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鐫刻方法的治印之舉。其源可追溯到自商周以來形成的雕、鏤、銘刻工藝。至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方被用來專指以篆書為主刻制的印章。無論官印私印,其基本功能是作為身份憑證和行使職權的工具,即作為“信物”使用延續至今。二是自宋元以來,由于文人墨客對于書畫鑒賞的需要,創造出許多充滿藝術情調專供欣賞之用的印章,俗稱閑章,篆刻又兼備了藝術欣賞的功能。最終,自清代起上升為與書畫同行的一門藝術。

      刻瓷篆刻隸屬于后者,按其功能又可分為兩類,即名記印和觀賞印。

      名記印是刻瓷作品的重要組成要素。擔負兩重功能,除了能表明創作歸屬權,還被賦予了藝術欣賞功能。近代著名書畫家吳昌碩曰:“書畫至風雅,亦必以印為重。書畫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鈐印的大小、形狀、位置、多少、內容、風格及色彩會直接影響到作品的藝術效果。印章得體與否不但在作品中起到裝飾作用,還能調節中心,活躍布局,增強意趣。

      觀賞印的功能則完全用于供人欣賞。內容多以詩詞佳句、名人名言為主,如“凡事但求過得去,待人須將心放平”“天道酬勤”“藝海無涯”等。現代刻瓷界中,有不少作者喜歡以篆刻為題材進行創作,常將多枚印章組合裝飾于花瓶、文具等器皿之上,或用一枚印章為主,在印章的外面配以黑色跋文,再鈐一枚小小的名號印,組合成藝術的整體,更是錦上添花。以整首詩句設計出一個或多個不同風貌的印章,刻于器型之上,也是不錯的選擇。《東方欲曉》刻瓷壁飾就是由山東陶瓷藝術大師王樹長先生所創,王先生將毛澤東的一首詩詞用篆體組合成一方印章,刻于紅釉瓷板之上,白色的胎體與紅色的釉層形成對比,新穎醒目,彰顯了作者深厚的書法篆刻功底。



東方欲曉 刻瓷壁飾 王樹長

      目前流行刻制的“古戰車”“古錢幣”“古瓦當”等,則是對刻瓷篆刻這一基本表現形式的新發展,極具傳統文化韻味,是刻瓷的代表題材之一。

      篆刻鐫刻時,先將篆體印型書于器型之上,然后用合金鑿刀刻出朱文或白文兩式。篆刻的鐫刻刀法與鐫刻書法基本相同。首先要根據印章的圖形大小選定刀法,朱文印章字體纖細工整,刻時輕刀密排,并有意造就刀斷意連之美。白文印章字體蒼勁豪拙,刻鑿時用刀要重,并有意造成瓷崩殘缺之美。

      篆刻的賦色多為朱紅色,可根據器型的顏色相應改變色的純度,以起到點綴作用。

      董善習,1951年出生于山東淄川。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1972年就職于山東淄博瓷廠,始從陶瓷藝術。1984年進修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88年赴澳大利亞南澳國際博覽會,1992年赴韓國首爾博覽會以刻瓷藝術參展。曾任淄博瓷廠科研所所長,藝術瓷分廠廠長,洪山陶瓷廠總工藝美術師等職。2002年被山東省陶瓷工業協會授予首屆“山東省陶瓷藝術大師”稱號,2003年被山東省政府授予第二屆“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07年被評為“山東省輕工系統首批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10年獲第二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稱號。現任中國陶瓷協會刻瓷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山東陶瓷協會刻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從藝四十多年來,董善習致力于陶瓷藝術的學習、研究和創作,先后有50多件作品在省級以上展評中獲獎。部分作品由中國陶瓷琉璃館、吉林省博物館、湖南醴陵博物館、武漢理工大學藝術館、齊魯工業大學藝術館、美國黑鷹博物館、英國珍寶博物館等多家藝術機構收藏。

      董善習多次被聘為山東省陶瓷創新評比評委、全國刻瓷藝術大賽評委、山東省陶瓷藝術大師評委、山東省高級技術職稱評委、山東省工藝美術學院兼職教授。

      2000年,董善習集多年實踐并對刻瓷藝術加以理論探討,創作出版了《刻瓷藝術》一書。2001年此書獲首屆“淄博文學藝術獎”。《清代民國時期的刻瓷藝術》《淄博刻瓷之我見》等論文在國家級專業刊物上發表。

      2012年與山東硅元科技合作,成功研創“刻瓷烤彩”新工藝,并于當年獲全省陶瓷工藝創新金獎。

      2015年《刻瓷藝術》第二版由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圖書館、景德鎮大學圖書館、景德鎮學院圖書館、山東理工大學圖書館、淄博市圖書館等多家圖書館收藏。

      2016年又與硅元科技合作,“硬筆陶瓷彩繪”新工藝研創成功,為陶瓷裝飾開創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

      2017年,利用淄博本地生產的薄胎瓷板進行釉中彩繪試驗,并獲得成功。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