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少波,男,1963年生于景德鎮陶瓷世家,祖籍江西南昌,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1977年隨父涂序生(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學藝。1984年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先后就職于景德鎮市藝術瓷廠陶瓷美術研究所副所長,現任市文聯景德鎮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1996年創辦景德鎮市藝寶齋美術創作室。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西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西省陶瓷工藝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景德鎮市美術協會秘書長。

涂少波 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

《赤壁夜游》瓷板
1977年,涂少波隨父學藝進入景德鎮市藝術瓷廠美研所時才滿14歲,30多年來他潛心致力于陶瓷藝術的繼承和創新,作品多以釉上彩人物題材,兼攻花鳥與陶瓷綜合裝飾,風格上細膩秀麗與粗獷奔放兼而有之,既有現代綜合裝飾的文化韻味,又不失傳統文化的詩情畫意,格調清新高雅。
如果說涂少波有天賦的話,那就跟他的家學有著淵源關系。他出生在陶瓷世家。祖父涂奐庭擅長粉彩花鳥畫,父親涂序生攻于粉彩人物畫。自小耳濡目染,使之陶瓷繪畫的場景,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里。涂少波深情地回憶起往事,他說早在讀中小學時,完成家庭作業后,祖父教他學畫,先練勾線條,后學臨摹;父親則教他寫毛筆字,練腕力,并帶他外出寫生,為他今后陶瓷藝術的創作進行了堅實地鋪墊。經過幾年的艱苦學藝,由于他過硬的功底,過人的悟性,學藝三年后,他在“景德鎮市青少年科技成果展覽會”上,以一支粉彩《紅葉題詩》薄胎瓶獲得一等作品獎,并薦送參評“江西省青少年科技成果展覽”,又榮獲二等獎,在省市陶藝展評比中小有名氣,并進入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進行專業理論學習,學成后又重新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以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指導自己的專業設計與創作實踐,令人刮目相看。由于少年時的家教嚴謹,工作后的學院深造,兩者之間的融會貫通,顯得他在陶瓷人物畫創作上游刃有余。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專業技能、筆墨功夫上。注重于對真實對象直接的形變,這種通過捕捉對象的形體特征、神采特征、氣質特征的形變,比那種閉門造車為變而變的理念,顯得更生動活現,更有價值、更有高度。
他的作品屢屢獲獎,他的繪畫技藝日漸成熟。《九歌圖》瓶被日本恩巴“中國現代美術館”收藏;《獻壽圖》薄胎瓶在1990年北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獎。無論是為香港中國文物展覽會繪制96米長巨型壁畫《洛神賦》,作品入選日本恩巴近代美術館收藏,還是他創作設計的粉彩《金鈴十二叉》天球瓶、《水仙》燈具,在業界都獲得一致好評。但他創作的《采桑圖》粉彩瓶更有新意。先是“茜裙青袂誰家女,結伴墻動采桑去。”畫面中姊妹相向而舞,那秀美身姿和衣飾褶紋線描,猶如“春蠶吐絲”、細韌柔和、連綿不斷。那桑植的色彩與桑女的色彩相得益彰,前者濃艷后者輕薄,皆以粉彩的“粉潤”而渲染,故在刻劃“隔林無賴鷓鴣啼,舍北村南霧欲迷”的同時,又揭示出“一春辛苦只有知,幾年能著羅衣褶”的桑女怨。從中可以看出,涂少波對人物畫內在含義的把握,通過線與色的陶瓷藝術獨特語言,把人物畫要表達的情感世界,展現在受眾面前,讓你去品味,讓你去感受。
現代陶瓷藝術講究視覺的沖擊力,探索陶瓷材料的物性,這就大大提高人們的審美意識,也為涂少波提供了研究現代陶瓷藝術的新楔機。他清醒地認識到,東西方陶瓷藝術的互相滲透、互相吸收,更多是在形式方面的借鑒和采納,而任何藝術新觀念產生的基礎,都離不開本國的民族文化,也就是中國的民族文化。對西方陶瓷藝術的表現形式和新的理念,也都是要通過消化吸收,洋為中用,才能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那些不分清紅皂白,生搬硬套,甚至采取“克隆”的辦法,那是得不償失的。他認為,中國陶瓷藝術有著燦爛悠久的歷史,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對于當代景德鎮陶瓷藝術家來說,不同的情趣理念、不同的審美取向、不同的表現手法,那只是不同個性的反映或差異,但它仍然推動著景德鎮陶瓷藝術不斷向前進步。陶瓷藝術的創作猶如營造大廈,對于一種風格樣式的追求,勢必意味著對另一風格樣式的疏離和舍棄為代價,這是毫不奇怪的,問題是如何把握這兩難中的抉擇。唯其兩難,才能以稀有的成功對求索者具有強烈的誘惑力。選擇與舍棄、傳統與創新是前進道路上不斷需要作出決擇的,然而涂少波比較準確地把握了這個度。從他的《思歸圖》作品來看,粉彩人物的意境達到了至臻至妙,王昭君在風沙漫天的塞外,側身舉頭遙望那南飛的大雁,心懷故國,任憑風沙撲面仍仔細分辨著家鄉故土的方向,錦襖裘袍掩蓋不住她那“天外邊風撲面沙,舉頭何處是中華”的思家戀國的情致。奇異的是,他用高溫顏色釉“窯變”的肌理效果隱示邊疆塞外的沙漠環境而不著筆蹤,有“遷想妙得”模擬的想象空間,顯露出他對陶瓷材質之取與粉彩工藝之舍的創新。
30多年來,涂少波從隨父學藝、學院深造、實踐、理論、再實踐,走過了一段艱辛而又值得回味的路程,在釉上粉彩人物花鳥里得心應手,在陶瓷綜合裝飾領域中自由翱翔,不愧為涂氏畫藝的第三代傳人。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涂少波被授予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迎來了他陶瓷藝術的春天,開始進入了他陶瓷藝術的新起點,追求下一個新的目標。我們真誠地祝愿他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
主要成果
2002—2003年應邀赴香港、新加坡舉辦陶瓷藝術個展與陶藝交流;
2004年作品《夜游赤壁》、《童心》、《歸》分別榮獲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暨《中國工藝美術優秀作品評選》金、銀獎;
2005年作品《笛聲》瓷瓶榮獲《第二屆中國禮品設計大賽》銀獎;
2006年作品《童趣》榮獲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暨《中國工藝美術優秀作品評選》金獎;
2007年作品《情韻》榮獲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暨《中國工藝美術優秀作品評選》金獎;
2008年為奧運會設計制作《京華盛會》紀念瓷瓶入選人民大會堂;
2009年作品《我愛我家》入選全國十一屆美展并同獲江西省十二屆美展一等獎;
2009年赴臺灣參加海峽兩岸景德鎮陶瓷藝術交流展。
近年來在參加國內各項大賽中,獲獎三十余項,其人傳略被收入《世界優秀人才大典》、《中國當代藝術名人錄》等多種大型辭錄。作品先后被收入《中國藝術家作品珍賞》、《中國現代陶藝全集》、《世界陶瓷藝術家作品精粹》、《中國收藏》等十余家出版社的美術畫刊。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在攝制紀錄片《瓷都景德鎮》時,曾作新秀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