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文躍稱——
粉彩燒制難 成功靠經驗
粉彩,是景德鎮土生土長的、獨有的瓷上裝飾形式,表現力強。目前已是景德鎮陶瓷世家第五代傳人的李文躍,正是一位在粉彩創作上不斷出新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9月3日,“當代大師陶瓷藝術精品展”在嶺南會開幕,李文躍不僅帶來了他的精品力作,也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暢談他在粉彩創作上的心得體會。
得名家無私真傳
景德鎮陶瓷藝術的傳承分三種形式:家族式傳承、師傅帶徒弟式傳承和學院化的系統教育。李文躍的技藝正來自這三類傳承。
父親李鎮生從小師從“珠山八友”之一汪野亭的傳人鄒國均,主攻粉彩山水裝飾。因此,李文躍對粉彩山水可謂耳濡目染,早有丘壑在心。17歲那年,他開始在景德鎮紅藝瓷廠畫山水,沒多久,又到成型車間主攻造型。半年后,他進了父母親工作的藝術瓷廠,獲得了畫肖像的機會。
藝術瓷廠名家薈萃,李文躍幸運地得到了他們的無私真傳。“記得當時有個老藝人將一張珍貴的粉彩配方獻給了單位,至今我還保留著。當代的粉彩人物畫,其他部分都是粉彩,但人的肌膚和五官,用的是新彩,老藝人解密的是一個全粉彩的臉像、肌膚配方。”
在畫了三年肖像以后,李文躍考入景德鎮陶瓷職工大學陶瓷藝術設計專業,進行科班訓練。“家傳式和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更多是學到一技之長,通過學校的系統教育,我們的觀念改變了,視野開闊了,思路拓寬了,更懂得融會貫通。”
畢業后,李文躍回到藝術瓷廠進了美術研究所。技術上已經足夠全面的他,思想束縛也被打破,從此開始了創新的歷程。
不斷拓寬粉彩裝飾語言
在高溫顏色釉粉彩裝飾上,雖然李文躍算不得開山鼻祖,但他卻真正拓寬、普及了這一裝飾工藝。1987年,畢業于陶院的老牌大學生潘文復,嘗試了首件高溫顏色釉繪畫裝飾——《金色的桂林》,獲得首屆景德鎮百花獎金獎。李文躍看在眼里,隨即也創作了高溫顏色釉粉彩作品《水鄉》。李文躍將這一裝飾手法命名為“高溫窯變流霞彩”。每次發胎,他都要親自吹釉。燒胎廠的工人學到手后,就按他的方式來制作高溫顏色釉胎底,賣給其他藝術家再創作,市場上的高溫顏色釉繪畫裝飾便漸漸多起來了。
在墨彩上,李文躍也是一位得力的接班人和變革者。當年,廠里只有雷火蓮一位老藝人懂得墨彩描金裝飾,為避免絕技失傳,1987年,領導決定讓李文躍拜雷火蓮為師。雷火蓮是退休后返聘的“大內高手”,脾氣有點怪,不容易打交道。但當他看到李文躍每天都兢兢業業地臨摹自己的墨彩描金作品,并交由他指正時,就毫無保留地將調金、描金等獨門技藝都傳授給了李文躍。“墨彩描金首先要用墨色表達明暗,體現深淺變化,開始用黑色勾線,之后再描上金線,一件作品比普通的粉彩作品要多耗幾倍功夫。”
1990年,李文躍憑借墨彩描金《十八羅漢》瓶一舉奪得第九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那時,他才剛過而立之年。
在熟練掌握了墨彩技藝之后,李文躍又結合粉彩再辟蹊徑,形成了粉墨彩裝飾語言,這在他的“三大件”創作中,得到完美呈現。
“三大件”展現創作厚度
進入2000年以后,李文躍開始在重大題材的創作上邁開步子:一是2000年創作了《清代頤和園》千件大缸;二是2004年創作了《曲阜三孔》雙千件瓷缸,將曲阜孔廟、孔府、孔林都容納在一個長卷中;三是2007年完成了《景德鎮御窯盛景圖》萬件筆筒。這三大件,至今仍然是同行們眼中的鴻篇巨制。
創作《曲阜三孔》,始于朋友的一個疑問:最能夠集中表現中華文化歷史內涵的是什么?這個問題,把李文躍深深吸引住了。通過思考,他認為非曲阜莫屬。由于這一題材前人沒有做過,李文躍決定將其搬到瓷器上。為了畫好作品,他專程前往曲阜,在三個歷史文化名勝處看了七天七夜,對孔子生平、影響進行了實地觀察,對人文環境真真切切地進行體驗,備受震撼。最終,他決定將三大場景融為一體,中間穿插孔子事跡,做成大缸的通體裝飾。這件作品,他花了整整一年時間才完成。
在這些大作逐漸面世的過程中,李文躍日益體會到:藝術的第一要義是表現美,除此之外,還要把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和歷史呈現出來,作品才更有厚度,更有穿透力。創作的另外兩大主題——“西域風情系列”和“孔子系列”,正是緊扣這一藝術核心理論。
因此,李文躍強調,藝術家年輕時一定要多臨摹古人和名家作品,學習傳統的用筆及意境,這是打進去的過程,唯有如此,創作才有根基;同時也要重視寫生,多走多看,才能形成自我的藝術個性。
李文躍
對話
市場上清代粉彩量極少
廣州日報:據說景德鎮現在從事粉彩瓷創作的人數以萬計,是不是大師也特別多?
李文躍:景德鎮的國大師,有百分之五六十都是從事粉彩創作。因為景德鎮四大名瓷中,粉彩的表現形式最豐富,色彩變化最大。中國畫能夠表現的,粉彩也都呈現得了。
廣州日報:粉彩有“以瓷為紙,以畫入瓷”之說,瓷上作畫和紙上作畫有何不同?
李文躍:瓷上作畫要經過火燒,溫度如果不夠,發色就黃,溫度偏高,顏色又會黑,所以必須找到每種顏料的最佳發溫點;另外,顏料厚了,燒出來的作品會出現裂痕,顏料薄了,顏色又不夠亮,所以要做到上料恰到好處。同時,顏料買回來都是純色的,基礎色起碼有三十種,燒前燒后色彩又不同,所以既要記牢每種顏色的變化,又要進行調制,這都屬于經驗配方,否則就會一團糟。因此,景德鎮的粉彩是帶不走的,除了這里的陶瓷藝術家能做,其他地方幾乎沒人弄得了。而像新彩,只要你把顏料買來,在哪里都可以燒制。
廣州日報:粉彩瓷發端于康熙年間,就您所知,目前市場上的清代粉彩瓷多嗎?贗品量又如何?
李文躍:市場上的清代粉彩瓷,數量少之又少。舉個例子,很多博物館都可以看到清代的“九桃瓶”,為雍正時期很典型的祝壽瓶,那是景德鎮御窯廠專門為宮廷制作的,有多少件其實都記錄在案,只要有點理性思考,就知道民間不可能買到。但現在景德鎮很多人都在制作九桃瓶,也有不少藏家買,買的人心里應該很清楚,花這樣的價錢不可能買到清宮舊藏,肯定只是工藝品。作為藏家,對瓷器各個歷史時期的工藝特點、作品源流等要有所了解,或者身邊有懂行的人,才不會不經思考就以為撿了大漏。
大家簡介
李文躍,1959年生于景德鎮,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