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畢竟是瓷都,有著一大批具有創造性的陶瓷藝術家在新彩藝術發展的領域探索,他們能把新彩藝術推向更高的境界,并使他們的作品具備更純的文化品格,即在陶瓷藝術與繪畫藝術的邊緣,獲得新的藝術表現空間。相信中國的陶瓷藝術,特別是景德鎮的新彩藝術——無論是日用瓷、工藝瓷或純藝術的瓷上繪畫,必能如登高遠眺,境界高遠,更上一層樓!

熊婕新彩作品
彩瓷發展歷史過程,新的藝術表現空間,新彩藝術。
如何教育我們的學生認識新彩瓷,并繪制新彩瓷,作為一名陶瓷美術創作者,是必須了解并掌握的一門功課。下面,我將從新彩瓷發展的歷史、特征及現狀、前景來淺論新彩瓷。
一、新彩的稱謂、特征及其產生
顧名思義,新彩是中國陶瓷藝術中的一種新的釉上彩繪藝術。它與傳統的陶瓷釉上彩(古彩、粉彩)屬于同類,以色彩裝飾為特征,在延續陶瓷藝術裝飾形式方面有所發展。
應該說,自粉彩出現后,以色彩裝飾陶瓷器皿,便難以有更大的進步了。因為陶瓷裝飾中的粉彩。在藝術表現上已達到了較完美的境界,凡是繪畫所能達到的藝術效果,粉彩藝術幾乎都能達到。因此新彩剛出現時,是以裝飾粗率的日用陶瓷而存在的,一時還不能登陶瓷藝術的大雅之堂。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景德鎮的藝人開始學習歐洲“洋彩”的瓷像畫法 ,在日用陶瓷裝飾上,也只是將簡單的洋彩裝飾技法用于瓷器釉上裝飾。“洋彩”畫法來自“西洋”,彩繪所用的筆也是和畫油畫一樣的扁筆,為此洋彩在當時的唐山也稱“扁筆抹花”,在景德鎮則稱“一筆畫”、“新花”。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前,景德鎮雖然有少數藝人試圖以“洋彩”畫牡丹、梅花之類,但由于“洋彩”與傳統陶瓷彩繪裝飾技法的結合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作品都有種不倫不類的感覺。所以,洋彩顏料雖然好使用,但還不為瓷藝界所重視。當時洋彩只在粗瓷生產方面被廣泛使用。在三四十年代以后,景德鎮有些藝人在“洋彩”這種簡單的“明暗”裝飾技法結合了中國傳統陶瓷彩繪技法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畫 葉片雖然一筆中要畫出深淺,濃淡的明暗關系來,花瓣也是幾筆畫出深淺、濃淡的明暗關系,但背景卻是和中國繪畫一樣留出空白,不需要上彩。
二、新彩的種類、裝飾方法及其藝術特色
新彩由于工藝上的優越性能,因而能在不到一個世紀內,在中國得到極大的發展,并成為中國陶瓷裝飾藝術的一種主要形式。新彩在全國各瓷區陶瓷裝飾藝術的運用中,又進一步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比如在廣東省就有廣彩、潮彩之分。而在景德鎮,新彩發展得比較全面,并出現了墨彩描金、刷花、噴花、貼花及手工彩繪等多種新彩種類。
墨彩描金是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色釉描金”和“砂紅描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清三代”色釉裝飾瓷器之所以得到很大的發展,是由于人們并不滿足于傳統陶瓷單一的色釉裝飾,因而在其時便出現了用金色(即由純金加工提煉的金粉)在諸如鈞紅、郞窯紅、美人醉、祭藍等色釉瓷上描金加彩的裝飾,形成了陶瓷裝飾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而后,由于釉上粉彩中出現了一種類似朱紅色的砂紅,人們便在白瓷胎上均勻地以砂紅彩繪,經過烘燒后,再用金錢加彩,然后重復烘燒一次,即可達到類似色釉描金鮮亮且富麗堂皇的藝術效果。
由于金色的成本昂貴,以前墨彩描金不能得到很大的發展。在20世紀50年代西方的“洋金”傳到中國以后,尤其50年代景德鎮能自制“洋金”傳到中國以后,這種含金量較少又能保持金色鮮亮的金水,使產品成本大為降低,被大量運用到新彩裝飾中,很快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作為通商口岸的廣州,銷路信息靈通,便率先在景德鎮墨彩描金的基礎上,將金水描金工藝廣泛運用到新彩裝飾的瓷器上,形成比原來墨彩描金更富麗堂皇、自成一格的“廣彩”。廣彩的藝術特色深受南洋華人的喜愛,暢銷南洋各地,在20世紀80年已達到高潮。作為與廣州相鄰的新瓷城潮州,對此種彩繪形式亦加以發展,發明了瓷胎上先堆出立線紋樣,成瓷后再進行工整仔細地描金,使陶瓷裝飾有一種立體感,比廣彩厚重,形成了“潮州彩”的新特色。
新彩在景德鎮的運用和發揮,除墨彩描金外,還有刷花、噴花。刷花具有洗染(即渲染)細致,勻稱的藝術效果,在藝術表現上色彩由濃到淡或兩種和兩種以上顏色的過渡與銜接,均可通過刷繪的形式達到色極連接柔和、自然的藝術效果。通過刷花與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刷花的表現方式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用于小批量瓷器的裝飾,但由于手工刷花速度慢,因而在60年代隨著空氣壓縮機的普遍使用以后,便改革為借助機械的流水作業線式的 刷花、噴花,并用于批量化瓷器的生產。在這種噴花的過程中,在空氣中懸浮大量帶鉛的顏料微粒,嚴重傷害身體,因而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停止了這種生產方式。而作為陶瓷藝術表現形式的刷花、噴花,不但在景德鎮,在國內其他瓷產區也還有發展。尤其在20世紀80年代國外的噴繪藝術及噴繪工具輸入中國以后,在陶瓷生產中便有藝人用現代噴繪工具,在原來刷花、噴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為“噴彩”藝術。噴彩細膩、勻稱的藝術特征,增添了噴花形式的藝術表現力。
新彩中應用最廣泛、覆蓋面最大的日用瓷貼花紙裝飾,則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發展起來的。在此之前的40年代,上海雖然有人開始仿制國外的瓷用花紙,然而質量較差,產量也少。當時中國陶瓷生產中的瓷用貼花紙主要還是靠進口。20世紀50年代后期在景德鎮建立的我國第一個瓷用化工廠,才真正生產了以新彩顏料為裝飾的瓷用貼花紙,但是當時的貼花紙裝飾紋樣的設計,基本上是仿制國外的產品。20世紀60年代以后,我國開始建立起專門的瓷用貼花紙設計隊伍,雖然設計隊伍不斷擴大,但由于管理 和設計觀念缺乏創新意識,近四十年的設計雖有所改觀卻并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這些年隨著國外科技的進步和發展,設計觀念不斷更新,瓷用花紙的設計和生產也在不斷更新。如德國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便能生產具有一定可塑性,并能適應器形變化的小膜花紙。在高溫烘燒的過程中可把釉上顏色燒入釉中。這項技術不但可使陶瓷裝飾部位如釉彩一樣光潔,并能達到無鉛無害效果,而且每塊貼花紙之間的連接性極好,可使整個裝飾畫面渾然一體,即使是大面積的通體連接亦可天衣無縫。這項技術極大地提高了器皿花裝飾的質量,提高了日用瓷的藝術品質。我國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也引進了這項技術,但在制瓷的質量上,花紙制作的精度上,以及貼花工藝的細微 要求上,還沒有達到國外用瓷的質量要求。由此可見,一項技術引進容易,但在質量及管理環節的連接上觀念沒有徹底改變,仍無法改變落后的狀況。
三、景德鎮新彩瓷藝術發展的面貌和前景
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為制作首都機場大型陶瓷壁畫,景德鎮召集了大批陶瓷藝人與壁畫創作者通力合作,把裝飾性繪畫的厚重感的色彩感力圖在瓷繪上體現出來,使景德鎮新彩彩繪技法及藝術表現的可能性向前推進了一步,也進一步擴大了瓷上新彩藝術的表現空間,并對新彩在大型陶瓷壁畫和瓷板畫上的應用打下了基礎。
20世紀80年代以來,藝術創作觀念逐漸開放,藝術表現自由度不斷地加強,陶瓷藝術領域的藝術探索也逐步得到深化。景德鎮新彩的發展及所取得的成就,基本上是得力于以上這些方面的變化。景德鎮新彩藝術的飛躍發展讓國外不少陶藝有產生可望而不可及的,使景德鎮的陶瓷藝術在這一領域獨領風騷。
在新彩藝術中,真正能體現純藝術品格的瓷上繪畫,應推祝大年教授設計、景德鎮眾多藝術家參與的彩繪大型陶瓷繪畫《森林 之歌》。這件作品宏大幽深的意境,貼近生活自然的氣息,以及清新雅致的藝術風格,寫實中帶裝飾意味的藝術表現手法,均體現了設計者的藝術追求和創造能力。參與繪制的眾多藝術家通力協作,各自運用自己的彩繪技巧,很好地體現了祝大年教授的創作意圖。因此,這件大型陶瓷壁畫的文化品格,自然應歸屬于純藝術的行列。
景德鎮不少從事粉彩,青花創作的名家,均能從事新彩裝飾和新彩繪畫。只有更多的人對新 彩藝術表現作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新彩藝術的發展才會迎來一個新的春天。需要指出的是,新彩藝術要進一步發展,還得靠年輕一代,靠他們在美術基礎上、藝術修養上進一步提高。年輕一代只有作出了這種努力,就有可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高揚創造精神,挖 掘創造精神,景德鎮的新彩藝術——無論是日用瓷、工藝瓷或純藝術的瓷上繪畫,必能如登高遠眺,境界高遠,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