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德化藝術瓷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為德化陶瓷大舉進軍國內市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德化藝術瓷雖在“量”的方面成功地擴張,但在“質”的方面卻沒有大的突破,與出口陶瓷工藝美術品一樣,因創新不足而導致同質意爭現象日益嚴重,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德化藝術瓷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擬就目前德化藝術瓷存在的幾種傾向,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片面追求工藝技術的繁雜與難度
市場經濟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一些陶瓷工作者和消費者錯誤地認為作品越繁雜、花工越多,其價值就越高。因此,有些人就片面追求工藝技術上的繁雜與難度。究其原因,一是利益驅動,二是審美水平不高。
從美學的角度來說,“繁易簡難”意思是繁雜容易,簡練很難。從表現手法來看,“繁”屬于工藝技術問題,“簡”是屬于藝術問題,工藝技術不等于藝術,工藝技術手段是為藝術服務的。本屬于可以拿在手中把玩的、欣賞的藝術瓷,卻變成望而生畏、敬而遠之、可望不可及的東西,即便可拿在手中,也是提心吊膽。那些所謂欣賞者,只是在贊嘆技術,而不是在欣賞藝術。我不反對工藝上的精致,但主張繁簡有度,所謂“度”,就是要適度,要繁而不亂、簡而有物,整體藝術效果以簡潔為佳。
二、過分注重細部而忽略整體
這個問題首先是一個認識問題:究竟是局部服從整體,還是整體服從局部,換句話說,是局部重要還是整體重要。在造型藝術上,局部服從整體是一條根本法則,從觀察方法到表現方法,都強調從整體出發。過于注重細部,往往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局部觀察和局部表現上,而一旦陷入細部,就容易造成“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就會造成“盲人摸象”,得到的是局部的正確,整體的錯誤。細部做得再好,如果整體不協調,就不可能給人美的感受。
造成注重細部忽視整體的原因之一,也許是德化的塑造工藝流程往往采用“分解法”,頭歸頭做,手歸手做,腳歸腳做,身歸身做,然后組合起來,這樣的習慣,形成且加劇了局部觀察和局部表現的方法。原因之二也許是數百年來的世代相傳,師傅帶徒弟的傳承模式,如傳口令一般,傳到后來變了樣。因為過去的時代,教會徒弟就意味著餓死師傅,事關生存的問題,師傅不可能把所有的“絕招”都無保留地傳給徒弟,每個師傅不得不要留一手,其結果就可想而知。在何朝宗之后,德化未能出現何朝宗第二的原因,可能就在這里。古人云:“取法乎上,適得其中,取法乎中,適得其下”,如果我們“取法乎下”,只能得到一塊泥巴。
何朝宗開創的上等之法,是我們陶瓷雕塑工作者的不二法門。何朝宗的塑造方法是整體觀察、整體表現的方法。我們從他傳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一開始就十分注重整體的基本型,注重整體中各部分形體的大小比例關系的協調,在此基礎上再逐步深入刻劃衣紋線條和五官、手足及其他另件,在深入細部時沒有破壞和影響整體的基本型。所以,何朝宗的作品,整體是那么簡潔,那么渾然一體,局部與整體之間結構是那么嚴謹,線條是那么圓潤,其長短、精細、疏密、深淺,都是精心安排,前后、左右推敲。正是這種整體的和諧,才給后人留下永恒的美的享受。其藝術價值正在這里。我們必須用較長的時間,分析研究、深刻領悟并親手仿造,在仿造中加深認識,加深理解,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到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又帶著實踐中的疑難問題再仿造。如此反復若干次,必定受益匪淺。有了這個堅實的基礎,再從更大的范圍學習和繼承本民族的優秀傳統,乃至全人類的優秀的傳統。學習和繼承傳統的目的,是為了創造無愧于當今時代的優秀作品。
三、注重正面塑造而忽略側面、背面塑造
德化不少陶瓷雕塑作品,只能給人正面觀賞,轉到側面和背面,幾乎很少是好看的,甚至是不能看。這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歷史的原因,是過去的宗教雕塑大多是給人供奉的,放在佛龕上,沒有人去看側面和背面;現實的原因,據我所知,目前一些工廠是根據一張圖紙或一張畫稿來做雕塑,只能看正面,沒有側面和背面,因此,只關注正面不顧側面和背面。這樣的塑造方法,很難做好一件雕塑。德化還有不少個人的工作室,吸收一些初學者來培訓,根據來樣的圖紙,以極為低廉的工價為工廠做樣品,所帶出來的徒弟,只懂得按圖紙的一面“依樣畫葫蘆”,這些人所養成的塑造習慣和方法,必然影響他們對雕塑的真正理解。
雕塑是給人四面觀賞的具有三維空間實體的藝術,而繪畫只能給人一面觀賞,因此,塑造過程必須堅持上下、左右、前后一起看,也就是立體觀察。德化陶瓷學院的張南章同志有一句精辟的妙語——“把一件雕塑當作一個花瓶來看”,一語道破天機,表現出他對雕塑的深刻感悟。我希望所有的工作室在吸收徒弟時,能從培養他們整體觀察、立體觀察和整體表現入手,培養他們正確的塑造方法,使這些初學者有個啟蒙的驛站。
四、創新思想混亂且創作力量薄弱
目前德化的瓷塑作品,仍然以模仿和改作傳統宗教題材居多,甚至將這種改作誤認為是創新、創作。因此,不少廠家長期以仿造的模式生存。只要有人創作出一種新穎的作品,立刻在德化風行開來,你仿、我仿、大家仿。即使是對宗教題材進行改作,也普遍局限于觀音、彌勒佛題材居多。從整個市場看,宗教題材為最,歷史題材次之,現實生活題材則少之又少;在人物題材與動物題材上,動物題材極少,可見創作題材之狹窄。不少人創作思路牽強附會,胡亂拼湊,缺乏思想深度,缺乏藝術形式的推敲,缺少文化氣息,唯獨顯現的是工藝技術上的匠氣。總之內容、題材和藝術形式都缺乏多樣性。
我認為中華民族六千年的文明史,不乏有圣人、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詩人,更不乏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關鍵在于要多學習,提高文化修養和藝術修養,提高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只有關注生活,從生活中汲取創作營養和靈感,我們的創作思路才會寬闊。但生活不等于藝術,藝術是借助生活中的情趣、情感和傳達出來的思想,用藝術的語言和形式打動人、感染人。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如同酒來自于糧食,但糧食不等于酒,從糧食變成酒,需要系統的加工過程,對于藝術創作來說,同樣要對生活進行藝術加工的過程,這個過程最重要的就是對生活的取舍提煉。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提取什么、拋棄什么,什么是精華、什么是糟粕,弘揚什么、摒棄什么,都與創作者的世界觀、人生觀有關。
藝術手法上需要進行必要的夸張,沒有夸張就沒有藝術。所謂夸張,就是對特征部分進行強化,使之更加突出更加典型。德化各廠家具有這種創作設計水平的人員極少,即使有個把人,也是文化素養不高,這種現象難免使人有后繼乏人之憂,與廣東石灣等產瓷區的創作隊伍相比,德化的創作力量顯得太薄弱,對這個問題要有危機感、緊迫感。
五、不上釉誤導成一種時尚
我以為這種時尚,雖有市場的因素,也可能是一種誤導。德化白瓷的質地聞名中外,而不上釉的藝術瓷從根本上改變了德化白瓷如脂似玉的品質。沒有釉的陶瓷是在原始時期出現的,如今我們這樣做,究竟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倒退?無論是工藝上的原因,還是市場因素,我始終認為應當堅持以上釉為主導,才能保持德化白瓷的特色。必要時,還應在釉里加上適量的稀土金屬元素,使釉的光澤度和呈色效果更佳。
這個問題,建議德化的大師們聚集一起,用比較的方法進行必要的學術探討。因為他們是行業的領軍人物,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德化這個地名,其意蘊就是“德之造化”,正是這一“造化”,德化人才以自己的才智孕育出潔白無瑕、如脂似玉的瓷器。堅持這個“造化”,就能經久不衰,立于不敗之地。何朝宗等先賢開創的“世人共寶之”的崇高聲譽,不應因當今市場經濟的沖擊,在金錢的誘惑下,以短期的行為取代長期效應,否則,可能種下愧對子孫的苦果。
德化陶瓷已經從單一的白瓷走向豐富多彩的色釉陶瓷,并出現陶與瓷、藝術瓷與日用瓷、出口瓷與內銷瓷共同發展的大好局面,這種走向綜合的道路,我認為是正確的,是與時俱進的。只要德化藝術瓷不失德化傳統技藝的特點,它就能保持一枝獨秀的特點和地位。
附:作者馬心伯,筆名馬夫,男,1940年出生,福建安溪人,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福建分會會員。
1961年干廈門工藝美術學院雕塑專業畢業后留校任教,1980年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深造,1990年被編入《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1984年雕塑《水仙女》入選全國城市雕塑設計方案展覽,《開心》入選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1989年《鐵拐李》等二件作品入選全國工藝美術精品展;1995年陶藝《冬》被編入《當代中國陶瓷精品選》;1997年國畫《妙悟神通圖》被編入《中日現代美術通鑒》,鑄銅《鷺島風情》作為廈門市政府贈送南極科考隊中山站、長城站禮品;1998年完成福建邵武公路紀念碑《開天劈路》設計稿;2000年國畫《黃道婆遐想圖》被編入《中國書畫作品收藏寶典》;2003年木雕作品《期待》、《希望》被編入《中國巨變——當代書畫攝影作品集》,被人民畫報社收藏;2004年國畫《寧靜的熱土》入選第二屆中國西部大地情/全國山水風景畫展,被廣西博物館收藏;2004年編著《從遠古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