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藝術上的“雅”與“俗”是客觀存在的, 產生“雅”與“俗”的原因是由于人們的欣賞能力的高低, 而欣賞能力的高低則又取決于人們的文化素養。人們的文化素養不可能一樣。假如人人都用同一種公式欣賞同一種形式的陶瓷藝術作品,那么也就無所謂“雅”與“俗”, 陶瓷藝術也就無需發展。
“雅”與“俗”歷來有各種解釋,大概普及的文藝,又叫通俗文藝, 是各種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們都能領悟接受的文藝,人們的文化水平自然不比藝術家們高,文化低,趣味低,技術低,地位低的人欣賞不來那些高雅的作品, 就是“俗”了。古代楚國的宋玉把歌曲分為《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兩大類,前者“國中屬和者數千人”,后者“國中屬和者數十人”:和者多的便是低,是“俗”,和者少的便是高,是“雅”了。后者把“雅”的特點概括為一句成語“曲高和寡”。 另外, 還有一條中間路線, 那就是“雅俗共賞”。我們所創作的陶瓷作品畢竟是給大眾看的,一件作品, 既能得到專家的好評肯定,又能得到廣大老百姓的喜愛欣賞,做到了“雅俗共賞”,才是上乘作品。
陶瓷藝術的“雅”
陶瓷藝術的創新是艱難的, 而作出高雅的作品更非易事, 它來源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是藝術家對生活的“特意”表現。創作這類作品的藝術家,其思想、修養和藝術境界均為一般藝術家之上。他們的思想活躍,善于借鑒, 敢于創新, 具有超前意識, 主動性和自由意識較強,他們具有使命感, 這使得他們急于加快陶瓷藝術的發展。 因為,他們多半是先鋒派、激進派,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他們的行動卻常有迫使性,因為他們走的太快, 與大眾的距離越來越遠了, 于是他們只有要求大眾自動提高欣賞水平來適應他們的作品,也許他們的創作標新立異,前所未有一時欣賞不來,但欣賞的次數多了,就會漸漸地領悟出其中畫意, 其創作效果也就慢慢接受了。如畢加索,他認為“藝術家如果考慮到群眾的欣賞水平和要求,便會妨礙自己的創造性地發揮”。他們的行動和作品對藝術的發展固然有促進,但促進的只是少數中層藝術家,對大眾收效甚少。舉個例子,這就有點象田徑比賽一樣,跑在最前面的人,對跑在中間的人促進’最大,而中間的人又帶動最后面的人, 反過來他們各自又都要極力趕上自己的對手?!と绱?,一環扣一環,一層帶一層,使賽跑速度不斷提高。這就是“雅”的陶瓷藝術家成為“先鋒”的藝術家對陶瓷藝術發展的貢獻。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標新立異,敢于吃第一只螃蟹的藝術家,才會創作出那些高雅的陶瓷藝術精品,在他們的帶動下,才會形成我們瓷壇百花爭艷的可喜局面。
那些有一定藝術造詣和功底, 而又勇于探索和創新的藝術家們創造出來一種“雅”,另外,還有一種“雅”, 我把它稱之為時髦的“雅”。這類藝術家多半是一些在藝術上還不夠成熟, 卻又顯得那么成熟的青年藝術家,尤其是那在?;虍厴I了的美專學生, 因為他們也像大藝術家一樣,不斷“創造”, 不斷“革新”, 也創作出了一些“驚世駭人”的作品來吸引觀眾, 盡管“和者”不多, 卻也正合了那句“曲高和寡”的成語, 于是“高”了、 “雅”了。其實藝術修養的提高要有一個過程,是逐漸的, 而不是睡了一覺或者作了一個夢就提高了。走捷徑只能是流于形式上的模仿。最近藝術界“陶藝熱”就是這樣, 有些作者對“陶藝”并不了解, 更談不上“找到陶藝的表現語言”。以為模仿那些陶藝大師的作品或手法, 胡亂的做出一些奇形怪狀的東西,就稱之為陶藝作品。根本就稱不上“美”和“雅”。他們就像對待其它的藝術流派一樣, 盲目地抓來,’急于表現這自然創作不出好作品。
時髦的“雅”也并不是壞事,青年人趕超藝術前輩,標新立異, 奇思妙想搞作品, 但要注重體現作品的“美感”和“雅”的內涵。只有苦練功底,勇于創新, 傾注心血, 認真實踐才能作出大眾公認的“雅”的作品來。
陶瓷藝術的“俗”
一談到俗, 我們大都會聯想到鄉土文藝或民間藝術,因為它們基本上是純自然寫照。其創作的作品寫實較多,構圖樸拙, 繪畫生硬, 設色“土氣”缺少意境。創作這類作品的藝術家, 多屬民間藝人, 他們沒有受到過專業訓練, 也沒有藝術氛圍的熏陶, 其創作大都憑自己想象和模仿,他們的藝術觀點和審美趣味與大眾完全吻合, 在藝術創作中的表現“過于順從”較為被動, 習慣心理強,如天津的泥人張,無錫的惠山泥人, 他們的作品多受老百姓的喜愛,而這些作品對觀眾來說僅僅是一種奉獻, 很少有提高觀眾欣賞力的要求。 因此, 這類藝術家的藝術活動, 對藝術的發展起不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或者只是傳統的延續。 我們陶瓷藝術的“俗”大致與此相似。對一些初學陶瓷繪畫或對陶瓷藝術缺少悟性的人來說,很易落入俗套, 畫面呆板, 設色俗氣, 沒有創意和吸引人的地方, 這類作品自然是“俗”。但“俗”的“正統”也有“可愛”之處, 總是有人也喜愛這類作品的。然而, “雅”與“俗”不是好與壞,“雅”的藝術未必都是好的。正如“俗”的藝術并不都是壞的一樣。陶瓷作品的“雅”與“俗”取決于藝術家的藝術觀點和藝術追求。正因如此, “俗”和“雅”便同樣有存在的理由。隨著創作者對陶瓷藝術感悟的升華和繪畫技藝的不斷提高, “俗”也會向“雅”轉化。
“俗”的陶瓷作品也有它的市場, 因為它繪畫簡單,樸實且大多價格低廉, 自然有購買它的人群。陶瓷藝術的“俗”, 應該是“通俗”, 是可以使大多數不懂得陶瓷藝術, 但覺得作品還“好看”的人樂意購買, 是可接受的“俗”。俗話說: “會看的看門道, 不會看的看熱鬧”,一件作品如果連“熱鬧”都談不上, 真正的“俗不可耐”, 沒有一點藝術性,那就徹底失敗了,那絕對是沒有市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