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賞”的陶瓷藝術
陶瓷藝術的最高境界,我認為是“雅俗共賞”。特別是現在是市場經濟, 一件藝術作品必須具備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雅俗共賞”顧名思義,就是“雅”與“俗”的統一,即中間路線。其實這條路線并不好走, 它要求藝術家有較強的鑒賞能力和組織能力。藝術家需要把“雅”的因素與大眾的審美趣味“結合”于作品之中, “既要專家點頭, 又要群眾喜歡”, 同時又負有較強的責任心, 走在大眾的前面,又不至于過急地帶動大眾一同提高。在這方面, 我們的瓷壇前輩王錫良大師的作品《春風拂檻》粉彩斛桶瓶、徐慶庚大師的作品《踏青》粉彩玉簪瓶等,特別是著名陶瓷藝術家周國幀先生的《駱駝》、 《老外婆》、《黑猩猩》等用匣缽料嘗試制作的作品, 深受廣大欣賞者的喜愛。可渭是“雅俗共賞”作品的范例。
搞陶瓷藝術的人必須知道,藝術的社會作用有三: 認識作用, 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陶瓷藝術則主要偏重最后一種。有人認為陶瓷作品偏于小,便于制作與生產, 售價又低, 老百姓普遍容易購買也容易進入家庭, 所以低了 是“俗”的, 而大件作品, 如油畫、大型壁畫和城市雕塑等,制作困難, 不易復制, 只求單件售價很高, 于是就高了, 是“雅”的。其實藝術作品的價值并不取決于它的大小和制作難度。比如一支萬件瓶和一只鼻煙壺相比, 也許價值相等呢。正如克羅齊所說: “一首小詩同一首長詩, 在審美意義上是平等的。一張小畫或速寫同一幅祭壇畫或一幅壁畫, 在審美意義上也是平等的,一封信也是一件藝術品,一點也不亞于一部小說, 甚至好的翻譯也和原著具有同樣的獨創性。 ”因此, 我們搞陶瓷藝術的, 不要進入認識的誤區, 不要責怪人民大眾欣賞不了自己的作品, 也不要以為做了一些人民大眾喜歡的東西便是“俗”了,這要看你如何正確把握“雅”與“俗”的關系。藝術作品總是給人欣賞的, 人們在欣賞你的作品時, 能得到美感, 有眼前一亮, 立刻想買的沖動, 我想你的創作是成功的。要想達到這種境界,這就要看你的藝術功底了, 有獨特的創意、健康向上的主題、巧妙的構圖和新穎的表現技法以及完善的制作工藝。我相信創作出具有藝術和經濟雙重價值的“雅俗共賞”的好作品是不成問題的。
我們現在身處和諧盛世,人們在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對精神文明生活也有了更高更多的需求, 陶瓷藝術也是其中的一部分。陶瓷發展至今,可謂是各個方面均己達到了鼎盛時期,廣大陶瓷藝術家任重而道遠,只有積極進取, 與時俱進、刻苦鉆研、 勇于創新、認真實踐才能創作出更多更好的“雅俗共賞”的陶瓷精品! (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