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屆(2006)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蘇清河意外參評,在福建省名單中看到“蘇清河”三字時,只能用“吃驚”、“不可思議”這種詞匯形容。這使得34名第五屆(2006)評定的陶瓷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們有了別樣的難堪。看來“藝術”兩字在某些情形下要比“工藝美術”更有品位吧。隱隱中,我們也感受到某些大師追求名利的欲望已至空前程度。常識告訴我們:極力往臉上涂脂抹粉,多半膚色不好。
2.景德鎮市委書記許愛民意外當選,在江西省18人大名單中赫然見到“許愛民”三字時,應該是用“震驚”、“震懾”來措辭吧。許愛民才是本屆大師評審的真正“黑馬”。人們的震驚和猜疑還源于市委書記是未經江西省評而直接“保送”的,其從藝時間、藝術水準、參評資格、獲評理由均遭到陶瓷藝術界和收藏界普遍質疑。
3.第二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評審工作辦公室“公示”結束后第一天,即11月17日,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網站一直處于關閉狀態,好像不是偶然的,似乎給人以正在協商廣為爭議的上述問題;而到了19日(周五)下午,網站忽然刪掉“第二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評審工作辦公室公告”,21日(周日)傍晚,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網站將所有有關第二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評審的“新聞”全部刪除。人們終于明白:“公告”原來是“公布”,“公示”原本為“告示”,而“特此公告”自然被詮釋成“僅此公告”。選擇本該是下班時間刪除評審公告,說明陶協面臨的緊張氛圍終于有領導拍板了,更說明權利制定者希望悄無聲息、盡早盡快平息各界怨聲。既然要抹殺人們的知情權,殘留相關線索便是工作不周至,陶協畢竟有智者。面對陶瓷藝術圈內的一片質疑聲,權力部門選擇這樣一種欲蓋彌彰的方式收尾結束,著實令人意外和失望。回頭再看“公正、公開、公平”原則變更為“公正、公平、高效”一事,沒有了“公開”的“高效”,確實做得很到位。
藝術陶瓷收藏界對評審的三點不滿:
1.圈內公認的商人性質的藝術家混跡其中,而且有一定數量。
2.行政官員入選。
3.在專業評審中往往體現出非專業現象,有些大師的藝術水準較低。
對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暨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的四點建議:
1.對每一位獲評大師發布專業評語。該大師如何繼承、如何創新、藝術特色怎樣,正如諾貝爾獎那樣即便是簡明扼要的也好。
2.由涵蓋“藝術陶瓷”、“陶瓷設計”、“陶瓷窯口”和“教授”增加“陶瓷工藝制作”,這樣,那些默默無聞的身懷絕技的為整個陶瓷藝術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老工匠、老陶工就不會被湮滅,這也是他們應得的榮譽。
3.為避免不必要的爭議,可單獨設置“特殊貢獻”類,這樣,那些在實際工作中確實在直接組織、領導、參與方面對產瓷區陶瓷藝術發展起到特殊貢獻的政府、協會官員,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入選了。當然,暫時名額不要多,不能超過正式設項的最低名額數量。
4.“公告”中的“經公證機構公證”表述含糊,既然公正了,就得有某某公證處字樣,甚至應該附上一份公正書。
對第三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評審的五點預測:
1.評審人數可能突破100人。
2.在產瓷區繼續舉辦評審活動的可能性很大,浙江和廣東將會是最有可能的舉辦地。
3.同陶瓷藝術相關的政府官員、陶協領導,會有一定比例繼續獲評該榮譽稱號。
4.小產瓷區會不斷榜上有名。
5.“教授”和“窯口”類所占比例會繼續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