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編》記載:雍正帝在1728年起過問有關宮廷用瓷燒造事宜;“秋八月,怡親王宣圣命,唐英帶著內務府員外郎頭銜駐景德鎮御窯廠署,佐理陶務,充駐廠協理官……”“十月,唐英抵景德鎮廠署……但一切燒造事具系他一人經營。”
就在一七二九年三月,雍正安排劉希文王太平清查宮中汝窯器數量的同時,唐英開始“派廠署幕友吳堯圃調查鈞窯器釉料的配制作法”了。
唐英像
從此時起,唐英從仿宋各大名窯起,開始了他作為一代名家在清代制瓷與仿陶瓷事務的一生。因本文只探討清仿汝一事、故而涉及其它類瓷將略而不述。
唐英并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他從不懂瓷開始到最后成清代制瓷與仿瓷的大家,由外行成了內行,著實下了很大功夫。《長編》記載:1731年唐英“杜門于郊游,萃精會神,苦心戮力,與工匠共食息三年”。唐英能把各類仿瓷做得逼真到“與真無二”境地,與他這種鉆研精神是分不開的。唐英的仿瓷類型涉及到了幾乎所有前朝存世名瓷:
“廠內所造各種釉(色)款次甚多不能備,茲舉仿古采今宜于大小盤碗,盅,碟,瓶,蠱,樽……歲列貢御者五十七種并列于存以志大概;一仿鐵骨大觀,有月白,粉青,大綠等三種。一仿鐵骨哥釉,有米黃,粉青二種。一仿鐵骨無紋汝釉。一仿銅骨魚子紋汝釉……(其它瓷類略)
由此可見,唐英所仿宋瓷涉及到各大名窯,在這里只列舉了官窯汝窯哥窯的仿制。此時期所仿汝窯器,并未見雍正帝對其落款提出何種要求。從現在流傳的傳世品來看,此階段所仿汝窯器有落款與不落款兩種。
玩家初步分析:唐英此階段所仿既有支釘底型汝瓷,還有墊燒型汝瓷。這里所說的仿鐵骨無紋汝釉和銅骨魚子紋汝釉,鐵骨為墊燒型,足底露胎呈鐵色。銅骨為支釘型,透過釉層觀胎骨呈弱紫銅紅色。
這一階段直到1735年11月雍正去世,年希堯被罷職,唐英奉旨停止窯工,管理淮關稅務止,只有六年時間,此段時間的前三年唐英還在“與工匠共食息三年。”的實習階段,后三年才仿制得有模有樣,與真無二。
乾隆二年,1737年,唐英“奉旨復辦陶務,以淮安關使并兼領陶務。”在唐英復辦陶務的本月,就“奉旨燒造宮廷用瓷四萬七千一百二十件”。(其它記錄年份略)乾隆十年(1745年)“二月初七日,傳旨仿制汝窯貓食盆”,“旨令唐英按爹斗木樣燒造哥窯壺瓶一件,仿舊作不要款,如仿得舊更好。”
大概乾隆帝明白;要作仿品,尤其是作汝哥瓷,不做舊不行,不舊拿在手中把玩總覺得缺點大宋的味道。所以他強調仿舊作不要款,仿得舊更好。
從《唐英瓷務年譜長編》所記可見:雍正乾隆這父子兩代帝王,不斷下旨讓唐英仿制宋代包括汝窯瓷在內的各大名窯瓷器,既要求落款也要求不要款的并且作舊——逼得唐英派人到處尋找釉料配方,并親自動手與窯匠們一起組織技術攻關,終于修成正果。這些所仿汝窯器是留在了宮中由帝王們使用,還是賞賜給了大臣們?亦或賣給民間?
本玩家猜測:是不是精品部分留在了宮中,色次者如同其它釉色瓷一樣變賣到了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