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新城萬博房產公司日前特邀宜興制壺名家張子威來常州,專門為紫砂壺收藏者掌眼。但遺憾的是,一個下午,這位從藝22載的新生代紫砂制壺人,只見到一只像樣點的紫砂壺藏品,其余全是贗品。其中,一位老先生拿來五六只壺,沒有一只是正品。
1973年出生的張子威,藝出宜興陶業世家,作品2000年以來連續3屆上榜“中國十大茗壺”,并兩獲中國工藝美術最高獎項“百花獎”,其作品《富春山居圖合璧壺》《乾隆詠竹壺》有望創當代茗壺入藏故宮先例。
張子威介紹,目前市場紫砂壺行情主要看制作者,通常來說,國家級大師作品10萬元起價,甚至上百萬元,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5萬元到十幾萬元,再往下是工藝美術師,價格由幾千到上萬元,最低級別的工藝員,作品一般在三五百元左右,而沒有職稱的紫砂陶藝人,一把紫砂壺的批發價基本上在百元以下。
正因為以職稱論價,紫砂壺經營者趨之若鶩,普通壺蓋上大師的章,刻上名家的款,就身價倍增,以此獲得暴利。因此,市場上“以新充舊,冒名頂替”現象比比皆是。他介紹,其實原料占紫砂壺成本非常小,100元的壺和100萬元的壺在材質上并沒有多大區別,紫砂原料也遠沒有一些商人所炒作的那樣神秘。
在他看來,作品的好壞與職稱的高低并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他建議愛好者不要盲目追求“名家”而上了贗品的當,普通大眾購買紫砂壺,首先要有明確的目的。如果以用為主,應從順眼、料正、器型簡單實用入手,并根據自己喜歡的款式和能承受的價格去選擇,不要拘于砂料、名家,步入誤區。
如果收藏,主要考慮作品所蘊涵的文化性和思想性。真正優秀的作品不僅僅是工藝美,作品的文化與思想才是立足之本。其次,考慮制作工藝的難度,作品的稀缺性。一件真正好作品,無論是傳統器還是創新品種,一定是“形、神、氣、韻、工”都到位,缺一不可。 劉一珉
前幾年,紫砂系列職稱評定出現亂象,有人花錢買不是職稱評定的“職稱”。近幾年來,才逐步規范。
正式的陶瓷紫砂系列職稱評定是這樣的:工藝美術師除了大專以上學歷外,要求制壺工齡20年以上,具備高級工藝美術水平,能全手工制作,累計具有國家級金獎3個以上,累計發表論文2篇等。
但是,由于工藝品有工藝品的特征,制作者所有的客觀條件,也不能完全決定他所有作品的價值。就說顧景舟,他有什么職稱?但他卻是地地道道的大家――這種情況不要說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即便是今天,也還比比皆是。
以創作者職稱――不管是真職稱,還是假職稱,來定作品的價格,都是荒唐的。
真正的藝術品,是為識貨者的眼睛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