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元代釉里紅瓷裝飾技法與意義
[日期:2011-05-12] |
來源:景德鎮陶瓷學院
作者:汪沖云 |
[字體:大 中 小]
|
元代是中國陶瓷藝術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期,由宋代各大名窯的百花齊放開始向景德鎮窯一枝獨秀過渡。元代景德鎮窯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釉里紅瓷的創燒即是其中之一。這一源于唐代的釉下彩瓷于宋代時已經失傳,元代景德鎮窯工重新恢復了釉里紅瓷,并達到成熟。元代釉里紅瓷裝飾技法多樣、藝術特色鮮明,頗值我們認真研究,其所蘊含之工藝與文化意義亦是值得深入探討的。
一、元代釉里紅瓷藏品概說
釉里紅瓷是釉下彩繪的一種,是以銅紅料在瓷坯上繪制,然后施以透明釉以高溫一次燒成。從藝術角度來講,釉里紅與青花是相同的,二者亦均起源于唐代。唐代長沙窯中即已出現了使用銅紅料進行彩繪的器物,當然這些早期釉里紅瓷還很不成熟,在發色以及胎釉上都無法與元代景德鎮釉里紅瓷相比。元代在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極大地推動了景德鎮制瓷工藝的發展,成熟釉里紅瓷的燒制成功即是景德鎮窯工的重要成就之一。
元代釉里紅器的數量較元青花更為罕見,在國內外博物館中所收藏的傳世品僅為數十件,彌足珍貴,其中有一些在斷代上存在爭議。江西高安窖藏釉里紅瓷是其中最著名的出土器物,共有1 4件,兩件為高足轉杯、一件為匝,還有一件大罐。1979年,江西豐城出土兩件元代釉里紅瓷俑,一為老者形象,一為中年形象,體呈圓形,身穿紅色官服,頭戴官帽,手捧朝笏,形神俱佳。作為原產地的景德鎮,其收藏量亦十分稀少。景德鎮陶瓷館收藏有兩件元代釉里紅玉壺春瓶。景德鎮元代窯址中釉里紅殘片數量極少出土,劉新園、白琨在《景德鎮湖田窯考察記要》中曾指出: “釉里紅瓷器殘片我們在湖田窯元代遺存中僅發現兩片。……釉里紅瓷在元代生產得不多。”1980年,江西文物商店亦曾在樂平收集到兩件元代釉里紅玉壺春瓶。
江西以外各地亦有少量元代釉里紅瓷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數件元釉里紅雙系扁方壺、玉壺春瓶、高足轉杯等。另外,湖北荊州曾出土一件元釉里紅蓋罐,江蘇吳縣曾出土一件釉里紅龍紋蓋罐等等。
國外博物館中亦有極少量的元代釉里紅瓷瓷品,日本大和文化館及松岡美術館、日本出光美術館各收藏有一件元釉里紅玉壺春瓶,英國戴維德基金會亦收藏一件元釉里紅玉壺春瓶。東南亞各國亦收藏有一批元釉里紅器,如菲律賓收藏有一件元青白釉釉里紅石榴式洗,造型生動,發色瑩亮,為元代景德鎮窯銷往東南亞的外銷瓷。此外,在東南亞地區還發現有元代釉里紅匝、方形水滴、執壺、圓形小罐等。
元代除單獨使用釉里紅進行裝飾瓷器意外,還有釉里紅與青花使用在同一瓷器的裝飾手法。釉里紅與青花雖然同屬釉下彩,但是其燒成氣氛并不一致,因此,使二者色澤同時達到成功是比較困難的。元代青花釉里紅器較之釉里紅器數量更為稀少,可以確定為元代青花釉里紅器的只有寥寥數件而已。1 9 64年,河北保定元代窖藏出土有兩件青花釉里紅蓋罐,器型一致,紋飾相同,被分別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和河北省博物館,是元代青花釉里紅瓷的最經典之作和標準器。另在英國和日本亦藏有兩件類似蓋罐,只是均失蓋。1 9 8 0年豐城除出土兩件釉里紅俑以外,還出土兩件青花釉里紅器,一件為堆塑四靈塔式蓋罐,另·件為堆塑亭樓式谷倉。
一、元代釉里紅瓷裝飾技法解析
1、釉里紅涂繪技法
釉里紅涂繪系指使用釉里紅彩料進行色塊涂染,唐代長沙窯釉里紅即采用涂繪的手法,類似于潑彩技法。元代釉里紅瓷涂繪分為三類型,第一類是隨意涂繪,從而形成斑塊。豐城兩件釉里紅俑和一件高安窖藏釉里紅高足轉杯采用的即是這種技法。釉里紅料在器物上任意流淌,類同于抽象畫。第二類為白地紅花式涂繪,即采用釉里紅在坯上涂繪成某種形象,再罩釉燒成。這類涂繪手法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坯上刻劃出紋飾,然后再進行涂繪,如高安窖藏的蘆雁紋匜和北京豐臺金代塔基出土的釉里紅花卉玉壺春瓶;另…種是不進行刻劃直接涂繪成形象。第三類紅地百花式涂繪技法,即將紋飾以外的部分采用釉里紅加以涂染,以留白的形式襯托出紋飾形象。如故宮博物院藏釉里紅地白龍紋雙系扁方壺和釉里紅地白兔紋玉壺春瓶即采用此種技法。
2、釉里紅線繪技法
釉里紅線繪系指在瓷坯上運用釉里紅料進行線條描繪紋飾。由于釉里紅燒成氣氛比較嚴格,很容易出現燒失和暈散現象,因此,燒制很成功的元代釉里紅線繪制品非常難得,傳世品很少。冗代釉里紅線繪制品在國內外收藏的玉壺春瓶中最為常見,東南亞收藏的元釉里紅器中亦有一批線繪制品。高安窖藏出土的釉里紅開光花鳥紋大罐則是最典型的元代釉里紅線繪產品。這件大罐造型端莊、胎質細堅,施青白釉,全器構圖嚴謹,器腹主題紋飾為四個菱花形開光,開光內飾以鶴穿菊紋、孔雀柄牡丹圖案,四開光之間飾對稱三角靈芝云紋。釉里紅呈色艷麗,無飛紅現象,線條清晰完整、工細規整,堪稱元釉里紅器中的極品。當然元釉里紅線繪瓷大多數不能達到這種水平,而足呈現運筆隨意粗放,多見飛紅、黑斑、暈散現象。
3、釉里紅綜合裝飾
元代釉里紅常和其他裝飾技法一道運用于同一器物中,稱為釉里紅綜合裝飾。釉里紅與青花同時運用即成為青花釉里紅,數量稀少,還非常不成熟,釉里紅只是以涂繪的方式與青花隨意結合,難見成功之作。除青花釉里紅外,釉里紅還與雕塑技法相結合。保定出土的兩件大罐,即綜合了釉里紅、青花和鏤雕技法。豐城出土的四靈蓋罐和亭樓式谷倉亦是釉里紅、青花、雕塑三種技法的綜合運用。其中四靈蓋罐在頸腹部堆塑了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頂塑六方形須彌座寶塔,塔龕內置坐佛一尊,塔座邊貼塑靈芒、犀角等雜寶八件,各類堆塑上施以釉里紅,形象生動,色彩紅艷。釉里紅與刻劃技法的結合也較多,釉里紅涂繪作品多與刻劃紋相結合。釉里紅還常與色釉相結合,如與青白釉相結合。
二、元代釉里紅瓷意義解析
釉里紅瓷工藝的成熟
釉里紅始見于唐代長沙窯,但只是偶見現象,在工藝上是不成熟的。長沙窯的主要彩繪種類是高溫褐綠彩,褐彩是含鐵量高的礦物原料制成的,而綠彩則是以含氧化銅的礦物原料或煉銅礦渣作為色料。綠彩在高溫燒成時出現流動,有時局部變成紅色,這是因為含氧化銅礦物在氧化氣氛中燒成呈綠色,在還原氣氛中則呈現紅色。長沙窯中釉里紅的出現即是在燒成時出現偶然還原著色的緣故。除燒成氣氛外,燒成溫度和銅的含量對其紅色能否呈現亦有極大影響,因而,釉里紅瓷燒造工藝是難度很大的。宋代時,釉里紅瓷工藝已經失傳,在宋代各窯址中均末見釉里紅瓷蹤跡,宋鈞紅釉雖然也是銅紅釉類,但與釉里紅的差別是顯著的。元代景德鎮窯釉里紅瓷的重新出現是釉里紅工藝的復興,為明初釉里紅瓷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促進景德鎮進入彩瓷時代
就目前考古發現來看,景德鎮瓷業興起于五代十國時期,生產青瓷與白瓷。自宋代始,景德鎮開始以瑩縝似玉的青白瓷為主流,主要裝飾手法為刻劃和印花。直至元代,青花瓷和釉里紅促使景德鎮步入彩瓷裝飾時代,原有的刻印花裝飾退居次要,標志著景德鎮乃至中國陶瓷藝術的審美觀大轉型。釉里紅在促進景德鎮進入彩瓷時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青花雖然是元代景德鎮彩瓷的主流產品,但是青花是一種素雅的藍色,與宋磁州窯釉下黑彩瓷相比,在藝術表現力、視覺表現以及工藝上并沒有實質的突破。而釉里紅呈現出鮮艷的紅色,并且在流動中還顯現局部綠斑現象,在視覺上真正產生彩色奪目的藝術效果。釉里紅與青花相配合的形式更是打破了青花原有的單色體系,紅藍對比,格外醒目,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
3濃郁的民族文化含義
紅色熱烈而又奔放,是中華民族最喜愛的顏色,具有顯著的吉祥喜慶意蘊,中國人在各種節慶活動中,紅色成為主旋律,是最具中華氣度的色彩,紅色以外的顏色則稱為素色。在陶瓷藝術裝飾中,紅色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原始彩陶中即已有令人振奮的紅色表現。由于工藝水平的不足,瓷器于東漢時期出現后,直至唐代才出現紅色,宋代則出現鈞紅,但鈞紅并非大紅色,元代釉里紅才呈現出鮮艷奪目的紅色。元代社會習俗是尚白的,官方用瓷以樞府白瓷為主,釉里紅的出現則使紅色這一流傳久遠的傳統吉祥色彩得以借陶瓷藝術復興。
結語
元代釉里紅瓷在裝飾技法上是多種多樣的,涂繪、線繪、綜合裝飾等無所不包,體現了元代景德鎮窯工的杰出與智慧。其工藝與文化意義亦是深刻的,為后世釉里紅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當代釉里紅瓷仍然是景德鎮傳統陶瓷藝術中的重要種類,其工藝技法更加成熟,藝術水平更加精湛,釉里紅瓷這一古老的彩繪名瓷正在繼續煥發著強大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