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是世界雕塑藝術的大國。它作為中國工藝美術的一朵奇葩,一直綻放著耀眼的光芒。雕塑藝術歷史悠久,約始自秦、漢,盛于明、清時期的德化窯、石灣窯和景德鎮窯等。一般系指具有獨立性的立體陶瓷雕塑制品,需經模印、鑲嵌、及手工鏤、捏、堆塑、雕刻等成型過程并經高溫燒成。按制作方法可分圓雕、浮雕、鏤雕、捏雕等數種。按制品可分素雕和彩雕兩種,包括陳列美術品、日用生活器皿及玩具等。雕塑是以可塑或可雕刻的立體材料,經過各種手法制作成傳達藝術家思想、觀念、情感的三維實體造型藝術。制作時必須考慮到干燥和燒成收縮,防止變形及裂紋斑疵等。景德鎮陶瓷雕塑,根據現狀可分為:傳統陶瓷雕塑與現代陶瓷雕塑兩大類。傳統題材多反映如,古裝人物、神仙僧侶等,講究生活在藝術中的體現,傳統作品更多體現為寫實,將意蘊于實中;后者多受西方現代藝術思潮影響,以寫意夸張造型表現為主,更注重材質特性呈現的美,注重藝術家手感痕跡效果,更加強調藝術家自身的特征與個性。兩種風格各行其道,爭奇斗艷。
陶瓷雕塑設計具有極大的構思空間,它可立據傳統雕塑模式,借鑒石雕、牙雕、木雕等技法精華,同時摒棄其不足,陶瓷雕塑可以在其燒制時修改完善,同時以它豐富的可塑性,一方面為藝術家提供了極大的創作思維空間、制作施展空間;另一方面在藝術技巧上、個人品昧上,也為雕塑家布設了重重障礙,提出了諸多的挑戰。
雕塑在藝術中的特殊位置是由它的制作與表現形式的獨特而決定的。它不同于繪畫的平面表現,雕塑是以可塑或可雕刻的立體材料,經過各種手法制作成傳達藝術家思想、觀念、情感的三維實體造型藝術。在世界雕塑史中,我們可以發現,雕塑的啟蒙期,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如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的野牛,南美非洲的原始土著雕塑,這些人類最為古老的雕塑形式,歷史上各個民族都產生過,雖說制作時間有所差異,但確有驚人的相似處,那就是在精神上,表現為巫術,崇拜或者說是娛悅性,從而產生了具有自身觀念和功利性質的意象雕塑。不管中國傳統雕塑與現代雕塑在形式上看有多大區別,但我依然認為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其原因體現為:第一,從時間和形式上來說,它們有對立的一面。第二,從歷史與發展的形式上來說,它們之間又有統一的一面。因為如果按歷史延續的程序來說,很難分清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明確界線,它們之間有一條延續不斷的紐帶牽連著。而我們之所以要劃分出傳統與現代這兩個概念,無非是為了幫助我們分析藝術模式的分化及再生中的“質素”成分,以及它們的模式在延續不斷運動中的重合狀態。故而,中國雕塑的現代化是由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轉換的過程,它們之間是沒有明確的區分點的。一直以來傳統與創新是困擾著陶瓷美術家的話題。筆者認為,不同的風格,時而相容、時而相離,其實這才是真正體現了傳統與現代、傳承與發展的關系。我們要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新,有自己的思想,求變、求新,老題材同樣會有新的生命力。一件成功的雕塑作品完全依賴裝飾和色彩本身是不成功的,更重要的是雕塑造型本身。在對作品的處理過程中,有些可以處理得光滑,有些則可以自然的粗糙;有些部分要精心雕琢,有些部分則要大膽寫意。
現代陶瓷雕塑藝術作品需為其注入時代精神,陶瓷功用性不再是人們感興趣的唯一因素,有著鮮明個性且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藝術品才能讓人們喜愛、接受。中國雕塑的發展是一個推陳出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化內涵不斷地擴充使陶瓷器物產生美的形式,同時注重造型與裝飾的有機結合,通過人們敏銳的靈感和創新意識,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韌美以及表現活力,這樣就出現了全新的陶瓷雕塑形態。
景德鎮陶瓷雕塑是景德鎮陶瓷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大的雕塑藝術家仍然在繼續思考、刨作,只有不斷的學習,涉獵更多的知識,才能充實和完善自己,才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讓陶瓷雕塑這門東方藝術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