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陶藝情有獨鐘,在長期的藝術創作中和翻閱大量資料過程中,發現在當今陶藝界對一些基本問題缺乏統一的理解和認識,各持己見,各執一詞。面對業內本人就蕭條的陶藝批評,這種沒有公認評判標準和無序的各抒己見的局面,對于中國現代陶藝的健康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我想就個人思考的幾個問題,大膽提出,以期得到指正。
一、陶藝的概念問題
目前,人們(尤其是業內人士)對陶藝概念的理解存在著很大分歧,各抒己見,各執一詞。一種觀點認為,“陶藝”與“陶瓷藝術”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陶藝”是“陶瓷藝術”的簡稱:有人提出“生活陶藝”、“功能陶藝”、“觀念陶藝”、“現代陶藝”、“欣賞性陶瓷工藝品”的說法,以便與“傳統陶瓷”、“實用性陶瓷”相區別。概念上的歧義,不是簡單的詞義之爭,而是一種根本性觀念的選擇,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現代陶藝的健康發展。
1、陶藝和陶藝藝術是不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壓倒多數的看法,認為這是兩個不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以為,從人們語言習慣角度來看,應該理直氣壯地說,“陶藝”就是“陶瓷藝術”的簡稱,這不容置疑。如果說“陶藝”與“陶瓷藝術”兩個名詞的含義風牛馬不相及,這就很難讓大多數人接受,不然,“陶藝”這個詞就無法理解了。難道說,“陶”不是指陶瓷,而專指“陶”? “藝”不是指“藝術”而又能作何理解呢?關鍵的問題不在于這兩個詞,而是應該如何把握“陶瓷藝術”,正是因為陶瓷藝術的發展,已經從傳統的功能性陶瓷藝術中,又分裂和衍生出另一支欣賞性或叫觀念性陶瓷藝術。
2、西方對觀念陶藝的理解
西方較為一致的觀點認為,與傳統陶藝不同,現代觀念陶藝只是以陶泥作為它的物質載體,而借以體現的卻是一種現代的藝術精神。它主張自由創造、個性發揮,即便有些作品仍然保留著容器的形態,但不再是以實用為目的,并且突破了原有的技術規范,揚棄了傳統陶瓷精致、規整、對稱的古典審美趣味,向著隨意自由、更富想象力、更具人文精神的方向發展。因此,現代陶瓷純屬于藝術家個體面對心靈的藝術創造,具有從古老的陶瓷母體中脫離而形成獨立的純藝術特征。
陶藝家白明這樣表述“現代觀念陶藝”的特點:“所謂現代陶藝是藝術家借助陶瓷材料,或以陶瓷材料為主要創作媒體,遠離傳統實用性質的觀念,表現現代人的理想、個性、情感心理、意識和審美價值的作品形式。這種審美價值重視挖掘的主要不是客觀世界,而是現代社會中人的內心世界。重視新的表現方法和新的表現形式,將暗示、隱喻、象征、聯想、意象等手法視覺化,表現人的意識的流動和對這個世界和社會的多種認知。”白明的這段話,幾乎概括了現代觀念陶瓷藝術的所有特征。
3、陶瓷藝術所指代的兩方面含義
陶瓷藝術應該具有兩方面的含義,而不在于必須把“陶藝”與“陶瓷藝術”看成兩個大相徑庭的詞。
應該承認,傳統的功能性陶瓷生產制作工藝,從粗俗、簡單、質量低劣,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逐步改進,在構思、設計、美化、加工的一系列制備過程中,蘊涵著沒計、制作者繁重艱苦的腦力和體力勞動,這本身就是一項名副其實的藝術創作活動。所以,傳統的功能陶瓷制備活動,理所當然地看成是“陶瓷藝術”。但是,這種陶瓷藝術,目的是滿足人們對陶瓷制品的生活實際需要,也有人稱其為實用性陶瓷,而觀念性陶瓷藝術則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和欣賞需要,人們不是把那些具有獨特外型的觀念性陶瓷藝術品用于生產、生活,而純粹是作為一種玩賞性的擺設,作為一種精神上的寄托或希冀、紀念、寓示等等。例如,在2004年的唐山中國陶瓷博覽會上,唐陶設計制作了一套巨大的、一人多高的茶壺,茶碗,安放在陶博會大門外供人欣賞。這套陶藝品,純粹是觀念性陶瓷藝術,決非是為了供人喝水的實用性陶瓷藝術品。但也不能說,能用來喝水的茶壺、茶碗就不是陶瓷藝術品,而專門用來觀賞的制品才是陶藝品。它們同屬于陶瓷藝術,只是分別屬于兩個不同的藝術門類而已。
我認為,“陶瓷藝術”,簡稱就叫“陶藝”。確切分析判斷,陶瓷藝術在歷史發展中分化為兩大類藝術,一類是適用于人們生產、生活需要的實用性陶瓷制品,這類陶藝應該稱為“實用性陶瓷藝術”,另一類是專門為了滿足人們欣賞、寓示等精神需求的“觀念性陶瓷藝術”。這是一個非常明了的概念認識。
關于陶瓷藝術的兩方面含義,目前的提法很不一致,我覺得,將其劃分為“功能性陶瓷藝術”和“觀念性陶瓷藝術”比較合理。
二、中國觀念陶藝發展歷史的起始年代問題
目前,大多數人認為,陶瓷藝術在中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曾經創造過陶瓷藝術史上的輝煌。但現代陶藝卻產生于西方,它是隨著西方現代科技文明和西方現代藝術的發展而逐漸確立起來的一種現代藝術形成。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伴隨中國現代藝術運動而產生了中國的現代陶藝。經過二十多年的學習與探索,中國的現代陶藝漸成體系,并在當代文化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就是說,中國現代陶藝即觀念性陶瓷藝術起始于二十世紀80年代。
如果說,二十世紀80年代是中國觀念性陶藝的迅猛發展時期,無疑是對的,無可挑剔,但否認我國觀念性陶瓷藝術的漫長發展歷史,就多少有點忘本了。比如,我們如何看待秦代的陶制品“兵馬俑”、唐代的“唐三彩”和三國西晉時期的“谷倉罐”?這三個時代的上述三種陶或瓷類器皿,可謂中國陶瓷歷史上極具代表性的陶瓷品類,是陶瓷藝術的精品,那么,它們究竟屬于功能性陶瓷藝術,還是觀念性陶瓷藝術呢? 這些陶藝都是冥器,同屬于陪葬品。“兵馬俑”和真人一般大小,出土于秦陵。它們完全不同于人們生活中常用的碗、盆、缸之類,嚴格地說沒有多少實用價值和實實在在的功能,而僅僅是為了表達秦始皇死后的威嚴,為了寄托后世皇家的哀思,讓先皇歸天之后仍然有眾兵馬護衛,有奴可驅使,有馬匹可坐騎。很顯然,從觀念性陶藝的本質意義上來分析,“兵馬桶”完全屬于觀念性陶藝。
唐王朝在西安、洛陽一帶設有龐大的政治統治機構,大批貴族、官僚聚集于此,生前窮奢極侈,死后厚葬成風。王公百官,竟成厚葬,偶人像馬,雕飾如生,風俗影響至普通百姓。唐三彩器也就隨著當時的需要而出現,大多出自墓葬。盛唐時代,三彩工藝明顯進步,在器型品種上,除了器皿以外,出現了大量生動的三彩人俑。
三國西晉時期出現了瓷質谷倉罐,它也用于陪葬品,所以也稱“魂瓶”或“神亭”,是由東漢的五聯罐發展而來。這一時期的谷倉罐制作精細,堆塑繁雜,有人物、飛禽、走獸、亭臺等。糧食一直被視為人生第一重要物資,所以從秦漢時代就開始給死者陪葬糧食,以供死者在陰間享用,同時,陪葬品中還含有整套糧食加工工具和做飯用的炊具,以體現吃飯的重要性。秦漢之后殉葬品力求豐富而精細,它與祭器之別在于它是專門供死者在陰間所用而非為生者用具。
諸如上述時代的這些陶瓷藝術品,我們沒有理由說它們屬于功能陶瓷藝術,應該肯定,是屬于觀念性陶藝。這樣看來,把中國觀念性陶藝的出現時期向前推進到秦漢、西晉是有根據的,打破中國觀念性陶藝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的說法,也是完全有道理的。
當然,也許會有人說,之所以稱為“中國現代陶藝”,就是為了與古代觀念性陶藝相區別。但是,這樣說,又把話題帶回到前面的概念之爭了。所以,我認為,核心問題是必須首先把“陶瓷藝術”的概念界定準確,以求大家能容易找到共識。
三、對中國觀念陶藝發展現實的褒貶問題
主流觀點認為,相對美國現代陶藝所取得的世界影響,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嚴重滯后,主要表現為陶瓷藝術離不開傳統實用性質的影響,淹沒于“工藝美術”之中,過分重視“設計造型和裝飾”。就是說,沒有能夠充分體現現代人的理想、個性、情感、心理、意識和審美價值,沒有挖掘現代社會中人的內心世界,沒有充分體現制作者的個性表達。
我以為,這需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首先,任何一種藝術的產生和發展,必然與它的社會歷史現狀相適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也決定社會文化和藝術。一定歷史階段的藝術游離于社會現狀、社會背景,不受當時社會背景的左右,是不可思議的。
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中國真正開始進入一個市場經濟的時代,這個新的時代對藝術自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陶藝作為現代藝術的一部分,它既有獨特的語言特征,又有反映現代視覺經驗的表現,同時還具有現實的文化針對性與批判性。因此,陶藝也如同繪畫、雕塑、裝飾等現代藝術形態一樣,在當代文化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這個階段,隨著日益發展的世界文化交流,中國觀念陶藝接受西方影響,得到了快速發展和提高,這是歷史的必然。但是,不能要求中國觀念陶藝的發展完全與西方同步。人們觀念的更新也不可能完全與西方同步。正如溫飽尚未解決的人們,決不可能去考慮怎樣打領帶和如何選擇高跟鞋,吃低保的下崗職工也不會去關心小轎車的價值高低。人們只能在滿足最低需求之外,才有條件去追求美的表現。
其次,整個50年代至“文革”以前,無論是陶瓷生產還是工藝美術教育,都是在一個特殊的大背景下展開的,它是中國的歷史現實。一方面當年的中國不可能產生和發展純藝術、無實用的“功能陶藝”,中國當時的意識形態提倡的是一種近禁欲的樸素生活,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決定了中國觀念陶藝的發展進程。綜觀我國歷史上陶瓷興衰的事實,無不與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相關聯。
再次,功能性陶瓷制品的藝術化是普通百姓最能和最愿意接受的,中國老百姓最講究實際,這同樣是中國的社會現實。拋開這些現實,一味去追求西方的形式,去跟西方比美,在我們這個國度里肯定是沒有市場的。當然,我并不是否定觀念陶藝這種藝術形式,只是說中國觀念陶藝的發展是正常的,是有成績的,作為一種藝術門類也是對社會發展有貢獻的。無論是功能性陶瓷藝術,還是觀念性陶瓷藝術,都需要大力發展,不必參照西方而貶低自己,不必氣餒。
我認為,盡管當前的中國觀念陶藝發展確實存在一些急待解決的問題,如對一些概念認識的統一,觀念陶藝的設計理念問題,現代觀念陶藝對于傳統觀念陶藝的繼承和借鑒問題等等,都有待于進一步研討。但我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這些問題必將在實踐中得到圓滿解決,中國現代觀念陶藝必將會得以大踏步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