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古汝窯,人們自然會想起與其緊密相連的詩句“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堪稱汝窯制作的標準。然而陶藝家對其卻理解不一。1月12日,臺灣當代陶藝家吳遠中來到沈城,記者在探尋其制陶技藝的同時更領(lǐng)略了他對這句話的體會。
不惑之年的吳遠中看上去儒雅、敦厚,給人以內(nèi)斂的感覺。吳遠中介紹,古汝窯瓷器目前全世界僅存72件,目前他所擅長的仿汝窯技藝,并不走復古路線,而是在設計與創(chuàng)新中捕捉對生活的感悟。比如其“山景系列”,即是一次外出開車,看到山頂上天空中有云層,陽光從云和山之間照射下來,這一幕給了他獨特創(chuàng)意。
很多人認為“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是宋徽宗趙佶的御作,而吳遠中表示實則不然。他說,汝窯出現(xiàn)在唐五代之后,當時在青花、粉彩還沒有問世之前,人們對青瓷偏愛有加,而此時的周世宗柴榮對其御窯下達了命令:“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清代朱笠亭后來在《陶說》中對這件事也有過記載。“雨過天青”也成為對清澈、碧透的理想釉色的追求。
吳遠中認為,“雨過天青云破處”體現(xiàn)的是一種“杯具”(悲?。┮庾R。“好的藝術(shù)作品,無論是器物還是文藝作品,很多都體現(xiàn)"杯具"思想。”吳遠中表示,宋朝以前的宮廷器物,很少使用瓷器,帝王多數(shù)使用金銀器、玉器。而到五代十國時期,安史之亂以后藩鎮(zhèn)割據(jù),戰(zhàn)亂不斷,周世宗執(zhí)掌國政時正值百廢待舉。而他深知,此時再“擺譜”有悖于修身治國,故以柴窯燒制瓷器來代替金銀物品。后來,周世宗在經(jīng)濟、政治各方面進行了改革,所以還可認為周世宗用這種“杯具”意識來激發(fā)治國的積極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