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器與道之間相對的承載意義,古已有之。在《周禮》中也有:“器辨其名物與其用事。”器之于用事表現為多種象征,以器象征天地四方,以器象征社會等級,以器象征吉兇等。當禮制處于具體操作階段,器就不簡單是象征意味,還要落實為某種器具。器具成為施禮時表達某種愿望或價值判斷的媒介物。清代雍正皇帝《養心殿造辦處活計清檔》與乾隆皇帝欽命繪制的《皇朝禮器圖式》圖譜中,陶瓷器物成為了解清代器物設計思想重要的形象資料。陶瓷器與禮制相伴而生,互為表里。陶瓷器的造型形制、裝飾效果勢必成為古代設計思想研究中的重要對象。在清代陶瓷造型設計思想中,“象形制器”是獨具民族思維特質的重要范疇。其中在清陶瓷設計中的造型方式、材質使用、審美取向都折射出象形制器的思維方式及設計的基本方法。
一、清代陶瓷造型設計之“觀物取象”
據《國朝御器廠恭記》記載清代御器廠始于順治朝時期,沿襲明代舊制設立了專門管理和組織燒造御用瓷器的官府行政機構。一直延續至宣統時期,清代御窯廠前后歷時共達260年。由于清代對手工業藝人部分廢除了“匠籍制”,還發展了民窯生產,并有“官搭民燒”的境況,使當時的制瓷技術在前朝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尤其是在康雍乾盛世的景德鎮瓷器生產,達到了歷史最高水準。清代陶瓷造型設計的內容接近世俗生活,采用日常題材,器形豐富多樣,秀潤纖細。創作者一方面較多的與社會階層相聯系,一方面能更自由地塑造自己的主觀世界、追求氣韻神采的視覺效果,成就了他們的藝術理想。
清代陶瓷造型按其用途,大致可以分為:飲食器、陳設器、文具和祭祀器具等類型。飲食器類有盤、碗、杯、碟、盅、盞、壺、洗、缸、盒等;陳設品有瓶、觚、壁瓶、橋瓶、插屏、花盆、花托、瓜果、動物象生瓷以及各種仿工藝品瓷器等;文具和觀賞品類有硯、水盂、印泥盒、筆筒、筆桿、筆架、棋具和蟋蟀罐等。清代陶瓷造型設計在器物品種上,從“古禮器尊罍彝鼎卣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象生之作”應有盡有。清代陶瓷造型設計創作的源泉是基于生活內容的欣賞和世俗的真實描繪,來表達一個廣闊的對象世界,其作品表達一種生命活力的新生意識。陶瓷設計者們對于自然現象和生活現象的觀察,創造出適應的器形,它們是平淡奇然而卻比較真實和豐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形象再現。這種觀察再現更著重于表現事物內在的特性,承載生命的本質。“觀”是對清代外界物象的直接觀察與感知,“取”即是在“觀”之基礎上提煉、概括。同時這種觀物也有著仰觀俯察的視角,并形成清代陶瓷一種獨特的審美觀照方式,對生活場景的亮相、象征性、示意性的布局安排,簡潔明了的造型構思,高度選擇的色彩沖突,使得內容和形式交融無間,而特別突出了積淀生活要求的形式美。由此可得,從陶瓷造型設計出發的藝術形象,正體現出“觀物取象”的結果,是清代陶匠們觀察物而取得的鏡像。所以,觀物取象既說明清陶瓷造型設計形象的來源,又指明了此“象”產生的方法與途徑。清代陶匠們通過體悟感受觀察自然而抽取出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形象,并將它用陶瓷成型的手法呈現出來,“觀物取象”蘊含著清代造型設計和創造的過程。
二、清代陶瓷造型設計的“立象見意”
《周易》中“立象以盡意”。也反映在清代陶瓷造型設計過程中,經歷著從觀察到體察,再到體悟,最后取象、擬象。對客觀情景的觀察與模擬,并從中體味某種藝術化的人生哲理。清陶瓷造型作為具體的形象,個別事物的表象方式,來探究意的本質,表達人們的意念。陶瓷造型是具體的、顯露的、變化多端的,而意境是深遠的。象生瓷是清代陶瓷造型設計出新的品種之一,指仿植物或動物形象的瓷器品種,后專指供陳設觀賞的仿制花果,乾隆時期,象生瓷高度發展,可仿制多種物品、形態、質感惟妙惟肖,技術已臻化境。同時還有棒槌瓶、石榴尊、葫蘆瓶、馬蹄尊、蒜頭瓶、紙錐瓶、燈籠瓶、魚簍罐等陶瓷造型樣式,都是以自然形態,或是以其它器物造型為基礎加以概括、變形而形成的。
清代陶瓷造型設計的形式特征表現為:順治、康熙時期古樸、豐滿、渾厚,雍正時期秀巧雋永,乾隆時期則顯規整,嘉慶、道光以后稚拙笨重;各自特點突出而又典型。
清代陶瓷造型設計也有著模件化體系運作的批量生產過程,清早期陶瓷造型制作工序主要沿襲明代御器廠:大碗作、碟作、盤作、印作、鐘作、酒鐘作、錐龍作等。后在清盛期陶瓷造型制作工序分十八作:官古器作、上古器作、中古器作、秞古器作、小古器作、常古器作、粗器作、冒器作、子法器作、脫胎器作、大琢器作、洋器作、雕鑲作、定單器作、仿古作、填白器作、碎器作、紫金器作。清晚期取而代之劃分是:琢器、圓器、雕鑲器三種。鎮瓷花式上百種之多。
三、清代陶瓷造型設計的“象外之象”
論及清代陶瓷造型設計“象外之象”思想,體現出“天時、地氣、材美、工巧”設計本質觀。“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最早出現于經典文獻 《考工記》中,爾后代表了中國古代設計觀念中最本質的最具主流意義的成分。
“天時,地氣”指的是自然世界的客觀因素,這就是講,陶瓷器形的制作必須依據一定的“天時”和“地氣”才能進行。水土宜陶,陶用泥土皆需采石制煉,陶工們設廠采取藉溪流為水碓,春之澄細淘凈,制如磚式曰白木。“材美、工巧”指的是人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根據自己的需要“審曲度勢”,使人與自然統一起來。在清代陶瓷設計中對制坯原料和制釉原料的采取和加工極為重視,以徽州祁門為上,采取陶土,色純質細可制細器。造瓷首需煉泥必以精純為上。古代制瓷,各窯場大都就地取材,胎、釉材料的配制“非有書傳,亦無定制,法多配試,自有獨得之妙,五金八石,皆可配入。”古人制器,以心存神,以手應心。在這里,對工藝原料的選取,特別是陶瓷器形的用材的本質尤其重視,以選取那些合乎工藝要求的原料,為制作瓷器打下基礎,利用和改造材質的性能,使之合乎制瓷的需要。
清代陶瓷造型設計中的制作方法涵蓋做坯、印坯、鏇坯、鏤雕等方面。據《陶冶圖編次》言及乾隆時制瓷造型設計的分工極細,有拉、印、雕、鏇、鑲、錐、拱、削、鏤諸工種,形成專業性的造型工匠隊伍,對于成型工藝來說更易精益求精,為造型品種的不斷擴大創造了技術條件。品類有盤、碗、杯、盞托、壺、罐、花盆等;陳列品有各式花瓶達數十種,各式尊多種;還有陳設兼實用的冠架、香薰、香筒、各式壁瓶、鏤雕瓶、轉心瓶、轉頸瓶、大套瓶、交泰瓶以及瓷塑人物瓶,還有鼻煙壺、帶鉤、扳指、翎管、火璉盒、如意、齋戒牌等。還有佛前法器香爐、簋、豆、花觚、爵盤、藏草壺、宗法器中的五供、瓷塑中的七珍八寶,以及文具等。
比較有代表性的清代鏤空轉心瓶一是根據器物結構設計的需要,分部燒制,然后組裝成型;再是利用旋轉及轉動的力學原理,在瓶內增設附加裝置。例如乾隆粉彩天藍地鏤空轉心大套瓶,瓶內有一轉動的裝置。外瓶腹部四面“開光”鏤空呈欄窗式樣,施以彩繪,內瓶瓶身繪圖型,當瓶內心裝置轉動時,通過鏤窗不僅看到內瓶的通景紋飾,還能見到圍繞內瓶的轉動著的飾物。再如乾隆八年督陶官唐英為皇帝制作的新式瓷器,乾隆時期粉彩空交泰轉心瓶,不僅供統治者欣賞,也有贊頌乾隆盛世之意。外瓶腹部的鏤空為“交泰”紋飾。鏤雕的“交泰”紋樣互相交錯連成一周鏤空的紋飾,鏤花間有一定的間隙,上下可作細小的移動。這種上下交錯形成的鏤花紋飾,俗稱“交泰”。
中國清代陶瓷造型設計對設計法則的崇尚有其豐厚悠久的文化淵源,占據封建意識形態重要地位的封建禮教對設計者的思想具有很強的約束力。設計者設計得美還是不美,必須首先按封建禮教的要求來評價禮樂精神主導著中國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古代陶瓷造型設計自然也不能例外。所以清代陶瓷造型設計要嚴格遵守封建等級制度,而不容許設計者隨心所欲加以發揮。雖然這些制度在產品設計過程中表現得不是十分強烈,但還是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這一點在清代陶瓷造型設計中體現得尤其明顯。
參考文獻:
1、清藍浦 鄭廷桂著 連冕編注:《景德鎮陶錄圖說》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5月
2、王光堯:《清代御窯廠的建立與終結》載《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2期
3、李硯祖:《“開物成務”:《周易》的設計思想初探》載《美術與設計》2008年5月
4、劉潞:《一部規范清代社會成員行為的圖譜——有關《皇朝禮器圖式的幾個問題》載《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4期
5、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紫禁城出版社 ,1993年版,第186頁
6、楊永善:《中國傳統陶瓷的造型意識》載《文藝研究》1995年第3期
7、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