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級工藝美術師 蘇杜村作品《坐蓮臺觀音》現收藏于綠寶石藝術陶瓷館
如何傳承和革新德化傳統瓷塑藝術,是當代德化瓷塑界共同面對的核心課題。可以說,每一位立志獻身瓷塑藝術的瓷塑工作者都無法回避這一課題。“堅守?還是革新?”這就象哈姆雷特的“生存?還是死亡?”的問號一樣,久久纏繞著瓷塑工作者的心魂。至于如何選擇,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革新者以為德化瓷塑自明以降,風風雨雨四百多年來,塑的無非是神佛,造型與技法終走不出何朝宗的杵臼。如不跟進世界潮流,痛加改革,對題材加以拓展,對造型、技法、裝飾等施以現代理念,對材質、釉色、燒制技藝以現代科技加以改良、創新等,德化瓷塑將輝煌不再,衰落自是難免。此論當是今日德化瓷壇的主流,影響與成績均有目共睹。經多年努力,雖無集大成者,但在各自環節小有突破的,則不在少數,如陳桂玉、蘇珠莊等將學院派造型應用于瓷塑,著實令人耳目一新;楊劍民的瓷燈則將瓷塑工藝與生活相結合;佳美、順德、福美等出口型企業更是將觸角伸入各角落,舉凡飛禽走獸、草木蟲魚、神人鬼怪均一一形諸西洋小工藝;中國紅釉的研制成功實令中國瓷壇一驚;三班的紅泥塑則在材質上加以突破;半瓷、輕質瓷等當屬科技在陶瓷燒制技藝上的創新產生的新瓷種,等等。
不過,堅守傳統者,仍大有人在。他們就象古代戲曲工作者一般,以為越是傳統的,越是精髓。不管外界如何的觀念日新、發展迅猛,他們始終把守著薪火傳承幾百年來的那點傳統神韻,外亂不驚,以不變應萬變,簡直達到了佛家所追求的“心氣自在”的境地。堅守此論并身體力行者雖不如革新者氣勢如虹,但也不是晨星寥寥,在近代德化當以蘇學金、許友義、蘇勤明等人為代表,當代有蘇清河、許興泰、蘇玉峰、邱雙炯、陳德卿等老一輩瓷塑名家和陳進寶、蘇友德、陳明良、連紫華、鄭金星等青年才俊承繼之,可以說也做到了代有傳人。
筆者即是堅守傳統瓷塑的信奉者之一。自少年從伯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蘇清河學藝,迄今已逾廿年。雖無有大成,但于德化傳統瓷塑技藝已得伯父真傳,已有小成。自創誠毅研究所以來,持邊研究、邊生產、過授徒的模式,努力探索德化傳統瓷塑在當今世界的存續與發展之路,力爭在德化傳統瓷塑尋得一己之錐地,努力秉承先輩余輝并光大之。
筆者以為,德化傳統瓷塑屬中國傳統文化之民間藝術的典型,除革新外,還需極力守舊,力求原汁原味的保存之、承傳之,原因有三:
其一,德化貴為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其技藝精髓在瓷塑。德化傳統瓷塑號為華廈第一由來已久,非今世妄言。保持與堅守傳統瓷塑的古典性至為要緊。
其二,德化瓷以白瓷著名。明時西人名德化白瓷為“中國白”,為“白瓷中之白瓷”,以中國白為材質的德化瓷塑被西人譽為“東方藝術”為“天下共寶之”。德化瓷塑以中國白為材質,瓷塑造型、技藝、材質、釉色與燒成技術自為特色,幾達水乳交融的圓融境界,創造了世界制瓷史之一奇跡。今日實沒理由借革新與現代化之名而將這一榮光革新掉。
其三,守護德化傳統瓷塑技藝即堅守傳統瓷塑的古典性。德化傳統瓷塑自明迄今創造了許多傳世經典名作,如何氏之達摩、觀音、文昌君等,其中達摩被佛教界尊為中國三大經典佛教塑像造型之一,何氏觀音被西人驚為“東方維納斯”。革新者對守舊者日日以何氏瓷塑為字典大加排斥,譏為墨守陳規,不思進取。實為不入大海,不知大海之博大深廣的短視行為,根本不足以置評也。堅守德化傳統瓷塑的古典性除了以傳統傳世名作為教材,學習其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技藝、風格外,還必須克服對經典作品持“仰之彌高”的敬拜心理,構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放眼世界,再造經典的創作心理,走出模仿誤區,真正吸納經典瓷塑的精髓,重塑古典精魂,延續和光大德化傳統瓷塑的古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