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曾發表在《中國陶瓷》雜志上,作者景德鎮古彩研究所余國洲、余廣卉
傳統古彩主要特色與發展脈絡
古彩是景德鎮“四大”優秀傳統名瓷之首。具有很強的裝飾特點。古彩起源于明代,是在借鑒了唐三彩,宋代紅綠彩的基礎上產生的。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版畫、年畫和國畫的表現形式,結合瓷器造型,而形成了古彩的特點。在明代、清代、近代和現代的古彩瓷畫中,每個歷史時期都有時代的記印和藝術風格。
古彩又名“五彩”,五彩中的“五”有兩層意思:一是由紅、黃、藍、綠、紫五種顏色構成;二是色彩豐富,不局限于五種色彩。現在,古彩是人們為了把“五彩”與粉彩和新彩相區分的叫法,其中,又有歷史悠久,“古色古香”的意思。古彩是明代景德鎮陶瓷藝人創造的一種釉上彩,其中,明代古彩和康熙古彩又有區別。明代古彩稱為“五彩”,從宣德年間開始燒造。當時的五彩是青花五彩,先以青花料勾勒出花草圖案,燒成瓷器后,在釉上填繪紅、綠、黃、紫等色彩,再入烘爐燒烤而成五彩瓷。宣德五彩畫面疏朗,布局嚴謹,色彩搭配雅致,畫工精細,形象逼真。成化五彩色彩更為豐富,綠、黃、紅、紫等釉上顏色鮮艷奪目。器型小巧玲瓏,輕盈秀麗,色彩柔和淡雅,風格細膩。嘉靖、萬歷時期的五彩瓷、被稱為“大明五彩”,裝飾繁密,色彩濃艷,對比強烈。
清代康熙年間,“五彩瓷”才真正進入到“釉上五彩”的領域。康熙時期的釉上五彩是清代古彩瓷的杰出代表。清代以前,五彩瓷的藍彩,都是用釉下青花所代替。康熙時期釉上藍彩,黑彩被發明出來,使畫面有了深色調藍色和黑色,使色彩對比顯得和諧沉穩。完全釉上彩的使用,減少了釉下繪制的一道工序,既節約了成本,又提高了工效。康熙時期制瓷工藝水平顯著提高,品種豐富,五彩瓷繪畫生動傳神、填色均勻、細膩精致。線條以濃黑料勾勒為主,筆鋒剛勁有力,還盛行色地五彩,種類十分豐富。陶瓷藝人在大明五彩的基礎上,改進了彩料的配制工藝,使五彩顏料呈玻璃狀,具有透明堅致、鮮艷明朗、能耐火、不褪色、不剝落的性能,又能把五彩常用的紅、黃、綠、紫等顏色,調配出深淺、濃淡的多種色階。金彩的運用,突破了明代嘉靖在礬紅、霽藍等色地上描金的單一手法,在畫面中增添了富麗嬌艷的效果,器型以大型器物為主,具有敦實、厚重之感。繪畫題材極為廣泛,人物、山水、花鳥、神話、宗教、戲曲,應有盡有,還出現了不少描繪宮廷生活和人們安居樂業的生活畫面,畫面氣勢豪放。繪畫風格多模仿名家畫法,最為突出的是:人物效仿陳老蓮等,山水取法王石谷等,花鳥則似華秋岳等……這種刻意追求繪畫效果的作品,與明代民間色彩和裝飾趣味的五彩瓷畫不同,使五彩瓷的風格大為改觀。受文人畫的影響,構圖繪畫性強,講究虛實層次,色彩搭配和諧,呈現出清新秀美的藝術特點。
雍正時期,古彩瓷器型秀麗,靈巧精細,色彩淡雅柔和,優美細致。
清代雍正時期以后,由于粉彩瓷的興起,古彩瓷已經退居次要地位,清代后期到民國時期,“珠山八友”等陶瓷藝術家的作品,以淺絳彩和粉彩為主,從事古彩瓷畫的人很少,民國時期的古彩精品,繼承了清代古彩的風格,題材以人物故事,戲曲,吉祥圖案為主,圖案有程式化的特征,構圖繁密,繪制工細而有法度,線條濃重剛勁。
古彩的繼承與創新
新中國成立以后,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陶瓷藝術創作出現了振興的局面,古彩藝術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傳統陶瓷藝術明珠重放異彩。古彩藝術作品的風格與明清時期為滿足貴族階層審美情趣的作品,有了很大的區別,有了新時代的藝術特點,在表現形式,裝飾手法,瓷器造型上,都有新的發展。
陶瓷美術家段茂發的古彩瓷畫,既保持了明代嘉靖,萬歷五彩瓷的淳真質樸、筆墨簡練明快的內格,又吸收了康熙五彩瓷邊飾艷麗,畫面沉靜飄逸的特點。他筆下的人物,花卉、山石形象,是經過概括取舍創造出來的,既源于傳統五彩,又與傳統五彩有不同的特點。他的人物線描,用筆起落有致,色彩主次清晰,明快艷麗。他的古彩“張生跳粉墻”瓶,描繪了張生跳墻與鶯鶯幽會的情景,筆墨簡練,畫面如同一首抒情小夜曲,把人們帶到一個美的境界。他創作的古彩作品,雖然大部分是傳統題材中的神話,古典戲曲人物,但是,每一件作品中,不僅有形式美感,還有深遠的意境。他的作品構圖,既有繁密豐滿的,也有疏朗開闊的布局。既以精美的畫面顯示繪畫美,又以簡練的構圖,體現出瓷器的材質美。他創作的釉上藍彩五彩花卉開光棒槌瓶,構圖新穎,以別具一格的裝飾形式。體現出現代古彩的藝術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