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成人之美 市場“毀人”不倦
曹新林:對于工藝品來講,它回避不了市場。如果你只考慮市場,你的市場前途是不會好的。
李明:我現在考慮的是,生活沒問題。做的不多,就養活七八個工人。知道我做陶瓷,曹老師就跟我說,“李明,你得往里面賠多少錢?”我說,還差不多吧。其實,那時候還賠著錢呢。現在還可以,不過還是拿這個錢,填到這個坑里。
李伯建:比開始應該好過多了。
李明:好過多了。
曹新林:李明,你到這一步了,已經可以自己不要管那些雜事了。我建議你,專門找個人去給你料理市場問題。賣啊,出啊,進啊。料理這些事情。
李明:我現在就是要再找一個人。
曹新林:你多出去走走看看,看看古埃及的,看看印度的,再看看一些不同的陶藝,看看他們在做什么。
付中承:現在的高校,就是藝術學院,認認真真坐到那兒畫的人,都很少了。就說畫素描,都很難。
李明:靠的都是當年曹老師對我們那種要求,童子功呀。
曹新林:那時候沒有錢的欲望。
李明:根本就沒有錢,現在不行了。為啥曹老師的《粉筆生涯》畫完以后,都說是老師的自畫像。
付中承:這一點大家都承認。曹老師培養的學生確實最多。
李明:曹老師也問過我:李明,你是賠著錢干,還是要去賺錢?我說,為了藝術。
付中承:錢還是要掙的。
李明:錢要掙,我有窯;要燒窯,有成本。
《魅力中國》:藝術和金錢,相輔相成。我覺得剛才曹老師那句話,還是挺好的。就是你相對專注于藝術,然后經營上的事情,讓別人去打理。咱這會兒更多的是在說藝術要什么,藝術家要什么,市場是培養了藝術家還是毀了藝術家。這個觀點上,我覺得郭老師和曹老師兩個人的觀點,聽起來似乎是有矛盾、有爭鋒的感覺。
郭愛和:這個沒有矛盾。其實是說,做藝術的時候,你心越純,做的藝術品水平越高,未來的經濟價值會更大。其實最后還是跟經濟有關的。很簡單,現在拍賣出去的東西,價格高的東西,都是藝術價值高的作品。藝術與經濟是沒有矛盾的。曹老師的意思是說,你在創造藝術的時候不要老考慮經濟。你考慮經濟了,就會變成工藝品,你那個東西就會賣得很便宜。從藝術角度考慮,你不去迎合某些人的時候,你才能創作出真正的藝術品,未來的價值也會更高。我理解,曹老師是這個意思。
曹新林:你如果想要有市場的話,你就得認真地做藝術。
郭愛和:對,這句話非常對,想要有更大的市場,就認真地做藝術。
李明:就是說,做一件,是一件。
曹新林:你要是為市場去做藝術,那藝術生命會是短暫的,一眨眼就過去了。
郭愛和:在起步節點上,有時候我們也沒辦法。起步階段,他必須先考慮市場。李明為啥選擇了鐘馗,因為它有市場。他先選擇了市場,得到經濟補償,然后騰出一部分的精力去做藝術。這是必須的。兩條腿走路,一條腿去做市場,做有人欣賞的東西;一條腿做創新,做藝術的東西。剛才曹老師說的那句話非常經典:你要想做經典的藝術品,就不能考慮市場。
付中承:李明的東西,特色很明顯,是學院派的。有一次,禹州一位大師讓我去他那兒看,他正在模擬你的作品。他在旁邊放個你的東西,他在那兒雕呀,真費勁。如果你沒有那個基礎,硬在那兒模擬,那可費勁。
曹新林:這個時代出工藝大師,應該是必然的。剛才郭愛和講,工藝品是藝術,我一點兒都不抬杠。工藝品里面的精品確實是藝術,這個不用懷疑。但是,很多工藝品和純藝術品之間有距離,因為工藝品是要復制的。復制是不符合藝術規律的。但是,原創的那一件東西,絕對是藝術品。它跟藝術創作是一點兒都不矛盾的,這個不用懷疑。但是,它和建筑一樣,是要和實用結合在一起來考慮的。它不像一個畫家,只是由著自己的性子來,不顧一切的來做。
付中承:所有的產業必須要投入市場。
曹新林:必須要和市場結合在一起。市場非常有誘惑力。如果說工藝美術家把握得好的話,把精神和物質這兩個東西能處理恰當的話,應該是能出大家的。因為市場太大了,刺激太大了。純藝術就比較麻煩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重大題材。國家拿十個億,一張畫100萬。結果弄出來,反映都很差。不感興趣,才畫出那樣的東西。
付中承:當任務來完成,藝術就減弱了。
曹新林:技術都很高,各方面能力都不比羅工柳當年差,就是畫不出好畫來。后來又有別的方案,又想立項,問財政部要錢。財政部說,給你們那么多錢,畫成那個樣子,反映都不好,還要呢!純藝術創造和工藝品創造還是有差別的。現在出工藝大師應該是有可能的,出大畫家的難度就比較大了。只要不掉到錢眼里,就有可能。

作品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