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是中國陶瓷史上燒制年代最長、窯址分布最廣、產品質量最高、生產規模和外銷范圍最大的青瓷名窯。龍泉青瓷以瓷質細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而斑斕著稱于世。“青如玉,明如鏡,聲如馨”的“瓷器之花”不愧為瓷中之寶,珍奇名貴。釉色是決定龍泉青瓷藝術的一項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漫長的燒制過程中,龍泉青瓷逐漸形成的“雨過天青云破處,梅子流酸泛綠時”這一獨特的釉色,更是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尚莊重、典雅、神秘、自然美的傳統文化精神,反映了中華民族淳厚樸實、崇高古雅的藝術風格。
龍泉青瓷釉色的歷史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五代到北宋早期,北宋后期到南宋,元明清,現代,每一個時期的釉色都深深地烙印上了各個歷史的時代特征。
一、五代到北宋早期
三國兩晉時期,龍泉當地的瓷匠利用本地優越的自然礦土條件,吸取越窯和甌窯的制瓷技術與經驗,開始燒制青瓷。這一時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窯業規模也不大。五代和北宋,龍泉窯業初具規模,燒制青瓷技術已有相當水平。加上越窯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入,一批優秀的瓷匠陸續在龍泉安家落戶,龍泉窯產品的質量得以迅速提高。這一時期的龍泉窯器皆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為灰白色,少數灰黑色。釉色多為艾葉青或略為偏黃的色彩,透明度和光亮度較好,釉色表現方法是充分利用釉層厚薄所呈現出來的深淺不同的青色效果,坯體刻劃紋飾的地方比坯體表面要深,施釉后凹下的部位積釉較厚而顏色深,所刻的紋樣就清楚地呈現出來,從而賦予刻劃紋舒展、流暢自如的藝術魅力。如館藏北宋龍泉窯刻花五管帶蓋瓶,通體以簡練的仰覆蓮瓣紋裝飾,顯得豐富飽滿,高雅潔凈,層次分明,動靜對比強烈。北宋中晚期是龍泉窯青瓷獲得長足發展的重要時期,釉色主要轉為青黃,主要施釉在碗、盤、壺、杯等生活用具上,顯得犀利、粗獷豪放,對主題紋飾起到很好的襯托作用。從五代到北宋中晚期,龍泉青瓷釉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特點,這也正是龍泉青瓷演繹它美輪美奐傳奇的開始。
二、北宋后期到南宋
南宋可謂龍泉窯的黃金時期,北宋覆滅后,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南移,而北方汝窯、定窯等名窯又被戰爭所破壞,甌窯和越窯也相繼衰落。到南宋晚期,由于北方制瓷技術的傳入,龍泉窯結合南藝北技,龍泉青瓷釉色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頂峰。
龍泉窯在初創階段經過了數百年左右的徘徊,進展緩慢,直到南宋中期,宋人對清幽雋永的文人氣息的提倡,以及青釉瓷器燒造技術的提高,使它出現了質的飛躍。要提高龍泉青瓷的水平,關鍵在于突出一個“青”字。此時龍泉窯調動一切技術力量解決“青”的呈色問題。正如海水一樣,水越深而青越濃。廣大瓷工根據長期勞動實踐的經驗,逐漸將原來的厚胎薄釉改為薄胎厚釉,多次上釉,多次素燒,釉色追求一種青碧玉般的情調和效果,創用釉稠的石灰堿釉,代替過去使用的稀淡淺薄的重石灰釉,不僅使青瓷呈色青翠純正,而且使其“釉汁瑩潤如堆脂”,使龍泉青瓷藝術增添其迷人的色澤與質感之美。南宋末期,龍泉窯更是進入鼎盛時期,粉青和梅子青燒制成功,巧奪天工,在我國瓷器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粉青、梅子青是公認的青瓷釉色的巔峰,以不同凡響的青色釉而獨樹一幟。它不僅意味著龍泉窯制瓷技術水平的提高,其本身也包含了更豐富的審美意蘊。從工藝學角度來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種“石灰堿釉”。這種釉在高溫中黏度較大,流動性較小,適宜掛厚釉。這種厚釉層中含有大量小氣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顆粒,當光線射入釉層時,釉面會使其發生強烈散射,呈現出一種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從而使龍泉青瓷達到最高的審美境界。
三、元明清
所謂月圓則缺,水滿則溢,盛極一時的龍泉青瓷釉色水準在宋代達到頂峰后,隨著朝代的更迭,也免不了盛極而衰的命運。蒙古鐵騎在征服一個王朝的同時也帶來了草原的大氣與粗獷,或許元代統治者欣賞不了那種精致細膩的藝術,此時青瓷器的胎骨逐漸轉厚,且較粗糙,多數瓷窯在坯體成型以后未經很好修整,釉層減薄,器皿釉色青中泛黃。元后期,隨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劇,嚴重影響著青瓷的生產。這一時期龍泉青瓷釉色的主要特點是,釉層逐漸改為一次施成,薄而透明釉色青黃不一缺乏瑩柔和的美感,可能為了使釉色增加一點變化,有些盤、碗、瓶、罐等器皿上采用褐斑裝飾,至于那種精美的粉青和梅子青釉色,已難得見到了。
明代龍泉窯青瓷是在元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殘片中仍可看出元代器物的影子。在明初一段時間里,龍泉的制瓷匠師們曾經一度努力恢復宋代龍泉青瓷的藝術風格,把元代破壞了的民族優良傳統復興起來,燒制出一些白胎厚釉的產品。到了明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下西洋,海外貿易促進青瓷生產。此后,青花瓷興起等諸多因素,使得青瓷外銷量銳減,龍泉窯紛紛改燒民間通用青瓷,造型、釉色都不及以前精致。《中國古陶瓷鑒賞》一書中說:“明代的龍泉窯青瓷與宋元時期相比,已大為遜色,呈衰退之式,窯數減少,規模縮小。明代龍泉窯青瓷的特點是胎厚重,胎色白中發灰,釉層透明度較高,成型草率,質量粗糙。”盡管元明時期總的趨勢已走向下坡路,但是,當時龍泉青瓷也有精品的存在是不容否認的。
到了清朝,龍泉窯窯場所剩無幾,產品胎質粗糙,釉色青中泛黃。龍泉青瓷釉色發展在這一時期基本進入了休眠期。
四、現代
民國時期龍泉的制瓷業雖幾近頹廢,但龍泉青瓷的文化傳承卻未曾中斷,一些有識之士和民間藝人仍在孜孜追求,研究和秘傳技藝,傳承著龍泉青瓷的火種。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1957年,按照周恩來總理“要恢復中國五大名窯,首先恢復汝窯和哥窯”的指示精神,浙江省由八位專家組成仿古小組,在第二年春天點燃了恢復龍泉青瓷的第一爐窯。經過五十多年的恢復和發展,龍泉青瓷繼往開來,推向中華大地,傳遍世界。隨著龍泉青瓷不斷推陳出新,發揚光大,科技研發、藝術創新、人才培養全面進步,龍泉青瓷在今天步入了一個全新的繁榮。
現代的龍泉青瓷在釉色方面,忠實地繼承并有效恢復了中國傳統的藝術風格,在繼承和仿古的基礎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銅色釉、高溫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葉末色釉、烏金釉和天青釉等,可謂百花齊放。2009年,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全球唯一入選“非遺”的陶瓷類項目。
萬變不離其宗,綠色是青瓷釉色的永恒主題,最美的綠色不過于翠玉之色,龍泉瓷器有著類玉、似玉、勝玉般的釉色,中國傳統文化也賦予它獨特的含義。青色如玉,“以玉比德”思想,反映了玄學所弘揚的“清淡高逸的”審美風尚。青釉一方面符合中國傳統崇尚人格品德的思想,另一方面玉色內蘊、含而不露,也符合中國人一貫內向的民族心里特征和審美需求。
當今的龍泉青瓷,“如蔚藍落日之天,遠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淺草初春。她“奪得千峰翠”,色本自然,有天地之大美;她“溫潤淳樸色形備”,不必有所附麗;“雨過天青云破處,梅子流酸泛青時”,她獨立成景,又意味深遠,情景交融。
龍泉青瓷釉色發展歷經滄桑,最終以其累累碩果步入新的世紀。植根于民族傳統的當代龍泉青瓷釉色藝術,在古老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意識融合交織中,以厚如凝脂、青似美玉的美感而名震寰宇,極大地豐富丁民族文化和世界藝術寶庫,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