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窯官窯遺址
提及定窯,人們習慣以五大名窯之一來做為他的歷史定位。其實,他的意義遠不止于此。總括來說.可以把定窯看做中國陶瓷史的轉折點。
第一、中國古時南北方名窯的轉折點。
在定窯以前和定窯存在時期,中國的名窯是以北方為主要代表的。定窯、汝窯、邢窯、耀州窯、鈞窯、北宋官窯等一系列名窯都是北方名窯,而南方比較出名的是越窯,這與當時的政治格局是分不開的。大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必定以它的都城或首府為中心。自靖康之變以后,北方名窯歷經劫難,紛紛頹廢失傳,藝人流離失所。隨著都城向南方遷離,中原文化的中心也轉移到了南方。南方名窯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從而取代了北方名窯的地位。在這個轉折過程中,定窯扮演了—個至關重耍的角色。在北宋滅亡以后,定窯藝人隨時局南遷,對南方諸窯的發晨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對江西景德鎮的發展,最早把景德鎮推上瓷都位置的瓷器稱作青白瓷,也是景德鎮最早風行天下的瓷器。青白瓷又稱南定.亦稱粉定,這是定窯與景德鎮的轉折,也代表了北方名窯與南方名窯轉折與傳承。
第二、中國青瓷與白瓷的轉折點。
自商代開始出現原始青瓷,東漢年間成熟青瓷出現,而后至唐代七百余年,青瓷幾乎是壟斷天下的局面。直至隋唐邢窯的出現,方始打破了這種局面。但真正使白瓷發展壯大的卻是定窯。青瓷雖然出現的比較早,但它的制作和燒制比較原始,胎體粗厚。而白瓷潔凈、細膩,在使用上更勝青瓷一籌。更重要的是白瓷在裝飾上的突破,由于白瓷超強的容納性,在上面可以做任何形式的裝飾,包括鑲嵌、雕刻、青花、五彩等等。以至于白瓷的轉折點上,由于定窯在當時發明了覆燒、疊燒工藝和壓印工藝,使整個中國的陶瓷產量猛增五倍以上。而且由于定窯的影響,中國的白瓷窯場蜂擁而起,從而形成了龐大的定窯系,甚至影響到了日本和高麗。自此,中國陶瓷史上,青瓷逐漸淡出,白瓷開始主導歷史舞臺。
第三,中國陶瓷史上釉色裝飾和工藝裝飾的轉折點。
在中國陶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里是把釉作為一個鑒別瓷器的重要標準。這一點可以在古代各朝的文學大家的筆中找到證明。在唐代詩人陸龜蒙的詩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宋人描寫柴窯:“雨過天晴云破處”;定窯的“入夜擬珠光”“定州花瓷琢紅玉”等等。尤其是宋代,由于復歸于樸的文風,使瓷器賞沉、潛、溫、厚之美,五大名窯皆以素色聞名天下。釉色自然其中占據了最重要的位置,甚至成了一些瓷窯鑒別優劣的唯一條件。自定窯始,首開了白瓷裝飾工藝,利用刻、印花工藝來裝飾瓷器。由于時代的原因,定窯成了五大名窯中唯一釉色與工藝并重的窯場,從而也背負了中國陶瓷史釉色向工藝過渡的使命。他發揮了白瓷的真正優勢——裝飾優勢。而后出現的青花、釉里紅、釉下彩、釉上彩等工藝無不以白瓷為底。中國的陶瓷裝飾工藝開始走向了鼎盛。而后雖然釉色千變萬化,但無論如何也達不到宋時溫和、柔潤、渾厚而含蓄的那種君子之美。宋代釉色不浮華、不虛表、不艷麗、不瑣碎,是中國釉色的頂峰時期。自宋后,釉色走了下坡路,在陶瓷裝飾上工藝裝飾占據了主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