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品種豐富,工藝精湛,燦爛輝煌。中國是瓷器的發明國,曾絕對領先世界一千多年。鴉片戰爭后曾一度衰落,新中國成立后,又有了飛速的發展。淄博是我國著名的陶瓷產區,不論是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等方面還是在規模、質量、內外銷方面都曾有驕人的業績。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個新的名詞在陶瓷業界不斷出現,并且穩定了下來成了一類材質和制品的代表,《現代漢語詞典》中這樣介紹:“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間的陶瓷制品,多呈棕色、黃褐色或灰褐色,質地致密堅硬,跟瓷器相似,如水缸、沙鍋等”,這個詞就是“炻器”。
炻器這一名詞是日本人學習歐洲先進技術翻譯Stoneware時為了表明它不是直接用石頭制作的,而是瓷石等原料加工后經過燒制而成的石胎陶瓷,所以加上“火”字旁,創造了新字“炻”并譯作“炻器”。作為陶瓷講,清代之前我國的文獻上沒有出現過這個字,民國后從日本輸入了“炻”這個新造漢字,偽滿時期曾用炻器做過少量硬幣,稱為“炻幣”。
從其燒成溫度、吸水率、燒結狀態、耐刻劃硬度、高強度和良好的熱穩定性等物化狀態來看,炻器更接近于瓷器,只是不透明和吸水率略高而已。我國古代很多陶瓷制品的材質都屬于這類材料,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淄博瓷廠“昆侖牌”炻器咖啡杯
淄博的炻器產品始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淄博瓷廠。據原淄博瓷廠總工田良勇先生寫的《淄博瓷廠炻器》一文介紹“1974年秋季,生產技術廠長槐興亮同志從輕工業部陶瓷處處長陳錦康處獲悉:1972年2月2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帶來了一套炻器餐具,是國際時興的產品。后來,副廠長任嗣薛參加春季廣州交易會,帶回來一套釉面顏色為淺藍灰色炻器杯碟,...如能及時提供樣品,客戶可很快簽約訂貨。1974年10月廠部給實驗室下達了試驗炻器色瓷的專項任務。...經過反復試驗,試制出灰藍色、灰綠色、淺土黃色和奶油黃等色。經優選...1976年3月以奶油黃色定型。”(《淄博陶瓷琉璃大觀》,37頁)。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淄博陶瓷企業所用高品質高嶺土陶瓷原料多從山西、湖南等地采購,由于鐵路運輸緊張及資源分配等問題,原料不能及時運進,常常影響生產。利用當地原料開發新產品,顯得尤為重要。淄博瓷廠開發的炻器是利用當地儲量豐富的焦寶石等為主要原料,產品除無透光度及白度稍差外,其理化性能與細瓷相似,具有胎質堅硬細致、釉面光潤耐磨等特點。產品不但適應了市場,利用當地原料制作,減少了長途運輸費用,而且解決了原料外購卡脖子問題,也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1977年春季在廣州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上,產品一經展出,大受歡迎,引起了轟動。特別是玉鐘咖啡具,造型簡練俊秀,用絲網顏料花紙紅色圈加金銀子母線裝飾,新穎別致,簡潔大方,尤以寬紅色邊和咖啡色邊花圖案裝飾著名,備受客戶歡迎,客商稱為“金色的春天”,因顏色為奶黃色,并且除透光度外,其他性能與瓷器相當,故也稱之為奶油黃色瓷。產品有15頭至45頭成套餐具、咖啡具、茶具,還有牛奶杯及掛、座盤等。因出口訂貨多,當年即大批量生產,并注冊了“昆侖牌”商標,也稱“昆侖色瓷”,并于1978年通過了省級技術鑒定。淄博瓷廠生產的炻器1978年出口了660萬件,1979年出口了1100萬件,1980年出口了1560萬件,與年俱增,暢銷不衰。主要銷往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泰國、香港、新加坡等近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從1976年投產到1982年期間累計銷售了1.2億件,創造利稅2550萬元,在人均月工資只有幾十元錢的時代,創利能力是相當了不起的。

淄博瓷廠“昆侖牌”炻器

淄博瓷廠“昆侖牌”炻器
七十年代末,在利比亞召開的非洲國家首腦會議全部采用了淄博瓷廠生產的色瓷餐具、咖啡具等。寬金邊裝飾,貼利比亞國徽,產品莊重大方、美觀,深得與會領導人好評。昆侖牌炻器1979年獲輕工業部優質產品榮譽稱號,1980年榮獲國家銀質獎章,在當時是陶瓷行業的最高獎,1984年復評再次獲得銀質獎章。淄博炻器咖啡杯自1978年打開了美國市場后,至今仍然占據國際市場的主要份額。
1977年,號稱亞洲最大的博山陶瓷廠也研制成功了細炻器,呈淡青色,迎合了國際上回歸大自然的潮流,很受歡迎,出口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地,年均出口1600萬件,因用“寶石”品牌,所以博山陶瓷廠的產品多稱寶石瓷。以此開發的賓館瓷,以產量大、品種齊全、質量好、設計精美而著稱,產品供應北京、上海、河南、江蘇等省市的高檔賓館飯店,為中國賓館瓷開創了一條康莊大道,也大大提高了淄博產區的知名度。產量最高的1981年達到2789萬件。1985年博山陶瓷廠生產的“寶石牌”精炻器亦榮獲國家銀質獎章。
七十年代后八十年代初,山東省陶瓷公司非常重視產品設計和新產品開發,淄博瓷廠和博山陶瓷廠兩個龍頭企業等都積極支持和配合,1973年5月成立了山東省輕工美術學校,校址在淄博瓷廠招待所,1975年6月遷到了博山,1983年升格為處級單位,后來合并到淄博職業學院。
八十年代后,張店陶瓷廠、淄博硅酸鹽研究所、福山陶瓷廠等各個陶瓷單位陸續開發了系列色釉精炻器、鐵質炻器新品種。張店陶瓷廠(現為華光陶瓷集團)研制生產的“湖光牌”淺藍色無光釉及無光星點釉炻器產品,釉面硬度高、強度大,設計精美,現代感強,風格獨特,深受歡迎。該廠研制生產的系列顏色釉精炻器1987年達896萬件,全部出口美國,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八十年代初中期,各陶瓷廠你追我趕,紛紛努力創新,除了大量研發設計生產餐具、茶咖具外,還開發了部分文具、臺燈及及花器等產品,以出口為主,內銷主要面向各大賓館。“昆侖牌”、“寶石牌”等淄博陶瓷產品成了受各大賓館歡迎的熱銷產品,推動了國內“賓館瓷”的發展。

博山陶瓷廠“寶石牌”炻器茶咖具

博山陶瓷廠“寶石牌”炻器茶咖具
到本世紀初,淄博市有30家規模以上陶瓷企業生產各種炻器產品,產量達到2.6億件。后來在計劃經濟轉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淄博瓷廠、博山陶瓷廠等龍頭企業沒有適應這一轉變,大部分陶瓷企業破產,除了炻器咖啡杯仍然保持優勢外,炻器餐具大幅度減產,失去了以往的輝煌,令人扼腕嘆息。現在湖南醴陵、福建德化、廣東潮州、江蘇宜興、河北唐山等地還有大量炻器餐具生產。
淄博炻器的制造工藝與普細瓷基本相同,一般燒成溫度在1260~1280℃,氧化氣氛,一次燒成,原料大都采用焦寶石、彭陽瓷石等當地原料,配方中加微量的色劑來呈色,有奶黃色、淡藍色、褐色(鐵炻器)等。釉料有透明釉、無光釉,后來發展為各種顏色釉及復色花釉等,品種非常豐富。
上世紀八十年代,炻器和色瓷曾一度混用,關于“炻器”一詞曾經引起過學術界的爭議。大家知道,中國是陶瓷古國,更是瓷器發明國。鴉片戰爭前,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中國瓷器領先并影響了世界陶瓷一千多年。在漫長的陶瓷發展過程中,從陶到瓷中間肯定有非常曲折而又豐富的過程,肯定有大量中間的過度材料。按照炻器的概念,商周時期的印文硬陶、原始青瓷以及后來出現燒結還不太致密的瓷器都可以稱作“炻器”,同樣像紫砂器也可以稱作炻器。而且在漫長的陶瓷發展過程中也有豐富的詞語可以表述,如清代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說胎釉第三”中曾將瓷胎分為“瓷胎”、“漿胎”、“缸胎”、“石胎”、“鐵胎”五種,介于陶與瓷之間的新產品出來,從中選用一個就可以。所以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一批學者對“炻器”一詞的使用,提出了不少質疑。但這個字造得實在是太合適了,既有形聲,又有會意,沒有多少人能清楚它的出處和來源,加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迅速的繁榮和普及,所以后來很快就被大家所普遍接受和認可,成了一類產品,編入了字典。
縱觀淄博炻器的產生、發展、繁榮和衰退,有不少值得我們陶瓷工作者總結和借鑒的地方。
一是對市場敏銳的洞察。改革開放前,對外的信息非常少,上級部門輕工業部陶瓷處能夠及時把了解到的信息告知企業,指導企業發展,而且企業領導能夠敏銳的抓住這一契機不放,加大開發力度是成功的先導。
二是務實的綜合科技創新。干陶瓷的人都知道,原料是基礎,成形是保證,燒成是關鍵。研發團隊能夠充分利用當地原料,開發出合適的材質,是產品成功的基礎,而要穩定的批量生產也離不開成形、燒成等設備。這一時期,山東省陶瓷系統即有專門的研究院所,各大陶瓷企業也有自己的科研所,實力都不弱。產業綜合技術,如連續式鏈式成形干燥機、油燒隧道窯、蒸壓石膏、薄壁匣缽等相關技術都有了迅速的提高和發展。
三是高水平的設計。有了好布料,沒有好裁縫是做不出好服裝的,材美工巧是造物的重要原則,有了新材料,設計非常重要。當時的省陶瓷公司專門請來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美術學院)陶瓷系的陳若菊(已故)、楊永善、張守智(已故)、胡美生等老師來淄博辦陶瓷造型和裝飾培訓班并駐廠設計,尹干(現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和黃元英老師做輔導員并分別兼任造型班和裝飾班班長,組織培養了當地及全國陶瓷企業的骨干設計人員三十余人,極大地提高了陶瓷設計水平。八十年代,還選拔了兩批設計人員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學習半年,這批人才,現在基本是陶瓷藝術設計界的頂梁柱。
四是優秀的企業管理。改革開放后,陶瓷系統全面學習推廣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從工廠領導干部到基層一線操作員工,都要學習全面質量管理,全員想辦法提高產品質量。1990年我們一起參加工作的同事也都參加過為期一個月的全面質量管理培訓,由企業管理辦公室的同志負責講解,非常認真負責。
五是你追我趕,又互幫互助,團結奮斗的精神。計劃經濟時期,大家對技術不保守,特別是上級安排的幫扶基本會毫無保留的教,還怕學不會,讓人家說保守。企業遇到難題,上級還會召集業界相關專家技工等進行攻關、會戰,共克難關。根據需要直接調度相關人員去主持或參與工作,甚至整建制的調動。
改革開放后的前二十年淄博炻器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繁榮。二十一世紀后,淄博炻器隨著淄博瓷廠和博山陶瓷廠等幾個老的龍頭企業的倒閉而衰退了,失去了往日的繁榮。炻器產品逐漸被強化瓷、骨質瓷等所取代。但是從國際國內市場看,炻器的市場還是相當大的,很多企業還在為國外代工,做OEM。從材料及工藝技術方面來講,炻器這一材質應該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從設計角度來講,炻器這一材質很適合現代工業設計。
新時代,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以及人與自然和諧意識的增強,這類親近自然、關愛自然、充滿自然感覺的產品會以新的面貌在中國大地上重放光芒。 (原文刊載于《陶瓷》2020年第5期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