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任允鵬歐洲陶琉考察隨筆






[日期:2020-08-06] 來源:山東理工大學   作者:任允鵬 [字體: ]

 

     
      任允鵬,山東理工大學教授、碩導,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會員,山東省特級陶瓷藝術大師,淄博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

      在山東硅元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東省硅酸鹽研究設計院)工作期間,主持或參與了國瓷、國禮的設計研發創作工作。“魚子藍梅瓶”“梵華凈界”等陶瓷作品多次獲得國家及省市級藝術創新獎勵,獲發明專利授權、版權多項。著有《骨質瓷生產技術》、《簡明陶瓷技藝》等專著,為《高石英瓷器》國家及地方標準起草人。

      長期從事陶瓷技術研究和國瓷藝術設計開發工作,專注于陶瓷科學與藝術的融合,致力于陶瓷技藝與文化的傳承發展及傳播。

      2019年2月,筆者赴德國和意大利對歐洲的陶瓷琉璃進行了為期七天的觀摩考察。先是去德國法蘭克福參觀了世界消費品展會,之后又前往意大利觀摩考察了威尼斯玻璃島以及法恩莎國際陶瓷博物館等。行程雖緊張且繁忙,但收獲頗豐,感觸頗深。今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述諸筆端,以求業內同仁賜教。

      一、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消費品博覽會見聞歐洲之行的第一站是德國第五大城市——法蘭克福。在這里,筆者參觀了2019年德國法蘭克福春季國際消費品博覽會(Ambiente)。久負盛名的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消費品博覽會誕生于 1949 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規模、最具影響力的高品質消費品類貿易博覽會。該展會每年吸引著數千家參展商和上萬名買家云集法蘭克福,是消費品行業的年度盛事,引領著當今世界消費品的新潮流,被稱為貿易展覽界最權威的流行趨勢的晴雨表。2019年的展會于2月8日至12日舉行,共有來自92個國家和地區的4400多家參展商參展,展示分餐飲、家居、禮品等三個專題,產品涵蓋了餐廚用品、家居用品、休閑用品、禮品、室內設計和室內裝飾領域的全部消費品。來自166個國家和地區的13.6萬名觀眾蒞臨參觀,比2018年的參觀人數有所增加。相比往屆,今年尤其是來自南美的巴西、厄瓜多爾和墨西哥,來自歐洲的英國、西班牙、荷蘭、俄羅斯以及來自亞洲的中國、泰國和印度的訪客增加甚多。他們或為各自的機構訂購來自世界各地的最新產品,或為新產品開發及新商業獲得靈感及新思維。

      由于時間緊,精力有限,筆者重點觀摩了與日用陶瓷有關的五個展廳(據了解共有21個展廳),并瀏覽了上百家相關企業網站。這些展廳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日用陶瓷領域的海內外供應商。匯集了德國本土以及法國、美國、意大利等國的世界頂級陶瓷品牌,如德國的邁森(Meissen)、唯寶(Villeroy&Boch)、美國的雷諾克斯(Lenox)、法國的哈維蘭(Haviland)、日本的則武(Noritake)、丹麥的皇家哥本哈根(Royal Copenhagen)、匈牙利海倫德(Herend)等知名品牌,琳瑯滿目的產品、獨具匠心的展陳設計以及熱情周到的服務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與此同時,也看到了來自深圳、唐山、淄博等地的中國陶瓷品牌。身處異國他鄉,聽到熟悉的鄉音,心中不禁泛起絲絲驚喜和暖意。

      通過考察深深地感到,由于受日用瓷行業整體不景氣的影響,盡管這次參展的陶瓷產品可謂精品薈萃、琳瑯滿目,使人有應接不暇之感,但總體感覺新產品并不是太多,陶瓷產品品類創新的空間還很大。盡管如此,國際知名老牌陶瓷企業在品牌維護和產品展示方面所做的精心策劃還是有目共睹的。也許是商業策略,筆者經常關注的幾個國際知名老牌陶瓷企業雖然推出的新產品屈指可數,但展會上其在品牌形象維護和產品展示方面的獨具匠心確實值得我們學習?,F在的展覽會已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展示,而成為推廣公司產品、展示公司實力和形象的重要窗口,因此,各品牌都盡力抓住幾天的時間,打造并展示自己完美的形象,以吸引更多的新客戶。如德國的邁森(Meissen)有較大的展示場地,以黑色調為背景,在展廳的射燈下,一件件陶瓷展品盡顯其高貴、端莊與典雅。這樣的展陳就讓人耳目一新,因而吸引一大批新老客戶的眼球。再如唯寶(Villeroy & Boch)的大型招貼畫也引人矚目,回頭率頗高。另外,還有公司運用投影動態展示陶瓷設計過程,也引起了不少參觀者駐足觀看。此外,此次展會讓筆者印象頗深的是,歐洲的品牌比較注重歷史的傳承與文化的積淀,喜歡注明始于某某年,由此折射出其文化自信的底氣,也給人歷史感、厚重感和可靠感。如Meissen“since 1710”等的吸睛率就非常高。歐洲有不少企業有上百年的歷史,僅德國成立于十八世紀現在還在運營的陶瓷企業就有十家,有些是家族傳承,有些股東可能換了N多,但其品牌卻歷經數百年風雨而不倒,真令人感慨萬千。由此啟示我們,品牌需要積累和沉淀,需要長期的打磨與堅守。反觀中國的不少企業,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強調短期銷量,而忽視了品牌的積累與沉淀。要有做百年品牌的精神,企業才能走的更遠。古語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為陶瓷古國和瓷器發明國,中國的瓷器曾引領了世界陶瓷發展千年,在品質和藝術特色方面獨樹一幟,曾經是爭相購買、學習和模仿的榜樣。但當下卻很難在世界頂級陶瓷品牌的博弈中爭得一席之地,個中的原因值得探究。陶瓷企業如何做好品牌建設和戰略營銷,這是一個值得深思和探討的重要問題。

      歐洲之行結束以后,通過反復回味參觀法蘭克福春季國際消費品展覽會的始末,本次參觀展會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特別是在以下四個方面有更深的理性認識。

      1、企業應盡可能多地與外部交流

      通過這次歐洲之行,深切地體會到了“走出去”的益處。以這次參觀法蘭克福春季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為例,通過實地參觀考察,筆者不僅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深刻感受和認識到了自身的差距、陶瓷行業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發展態勢及未來發展趨勢,還與很多老客戶、老朋友相見,大家在一起共話友情,共謀發展,更結識了不少新朋友,尋找到新的發展機會。而所有這些,對于個人的成長、提升以及企業發展思路的開拓,都是大有裨益的。很多人都將這次展會視為消費趨勢或產品發展趨勢的晴雨表,這方面參展觀展者的直覺很重要,不親臨現場就難以有切身的體會。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國企業應盡可能多地“走出去”,開闊思路,為企業謀求更好的發展機遇和空間,尋求持續發展、互利共贏的路徑。

      2、創新無止境

      對于這次展會的意義,具有130多年歷史的德國羅森塔爾公司(Rosenthal)的首席執行官Gianluca Colonna這樣描述:“這個展會為我們提供了展示創新和趨勢的非常重要的展示平臺,也是與潛在客戶見面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平臺。我們與來自世界各地客戶建立了聯系,特別是今年,創新的包豪斯風格產品受到了客戶的熱烈歡迎,我們還有很多設計師可以與客戶進行有益的交流,這是今年非常成功的開始。”作為德國知名瓷器品牌,羅森塔爾陶瓷歷來非常重視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建設,其創新設計也非常值得關注,他們尤其擅長與陶瓷業界之外設計師的創新設計合作。特別是與著名建筑師扎哈·哈迪德(已故)合作的三套作品,在此次展會中依然大放異彩。這正是該企業重視創新產生的積極效應。創新是企業生命線,這一點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共識。企業的創新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科技創新、設計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經營模式創新等等,也涵蓋著管理創新和品牌創新等。只有堅持創新發展不動搖,才能不斷增強企業活力,實現企業持續發展。中國陶瓷行業應該學習和借鑒羅森塔爾等陶瓷企業的創新發展之路,在不斷創新上多下力氣,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陶瓷行業日益向好發展,創造出中國人自己的國際品牌。

      3、餐桌的藝術成為展會新亮點

      在此次展會上,有不少陶瓷公司突破了單一材料的概念,開始了多種材質的混搭模式,它們不僅做陶瓷,還做玻璃制品,甚至附帶茶葉、咖啡以及金屬刀叉等。這些做法真正體現了餐具(tableware)的概念,是為消費者提供餐桌系統的解決方案,可以稱為“餐桌的藝術”。從設計和經營的角度看,完全可以打破陶瓷、玻璃、金屬、紡織品等材質的壁壘,因需選材,該用瓷時用瓷,該用玻璃時用玻璃,該用紡織品時則用紡織品,由此可實現餐桌的系統化設計,充滿混搭樂趣,并使整體造型剛柔相濟,吸睛養眼,美食美器,美景美意,往往能以奇取勝,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從消費者的角度思考,系統設計整合,提供“餐桌的藝術”成套解決方案,簡約而不簡單,有利于營造溫和舒適的視覺感受;而從企業的角度來講,為消費者提供整體解決方案,雖然設計成本略有增加,但可攤銷大量銷售費用,特別是零售費用,故而能創造更大的市場空間。因此,不可否認,“餐桌的藝術”正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這或許對于陶瓷企業創新發展思路具有積極的啟示作用。

      4、要有充分的自信

      通過對比展會上看到的國際知名陶瓷企業的產品,筆者認為,盡管在我們在有些方面與國際知名品牌尚存在差距,但對于中國陶瓷的發展還是應該充滿信心的。首先,從材質和做工上看,我們的材質是豐富的,我們高檔陶瓷的材質及做工并不遜色。在展會上,筆者與泰山瓷業的盧德國董事長一起對一些知名企業的產品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觀察,一致認為,我們的產品并不遜色,特別是我們的材質是一流的,做工也較精細。在對比中發現,德國某知名企業的盤類底部明顯不平整,棕眼較多;還有一家老牌企業的骨質瓷底部處理也很不講究,由產品的細節可以窺見其管理狀況。其次,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陶瓷產業也得到了舉世矚目的發展,企業的創新能力、研發能力、設計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都有了相當大的提升,但在品牌建設、產品設計以及在國際市場上的投入等方面,還存在不少短板。這些都是我們在樹立國際品牌方面必須正視的問題。孫子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中國企業在國際化征程中,也要正確地認識自己,保持定力,保持自信心,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我們應當有信心,有決心進行持續創新,不斷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有針對性地設計新產品,逐步打開國際高端市場。

      二、威尼斯琉璃印象

      告別了法蘭克福,筆者來到意大利的威尼斯。威尼斯是舉世聞名的水城,也是著名的琉璃制品生產地,由上百個島嶼組成。穆拉諾島(Murano)自然是這次威尼斯之行的必去打卡之地。穆拉諾島被譽為“威尼斯的玻璃之島”,雖然只是位于威尼斯外海的一小島,面積僅1.5平方公里,但其琉璃制造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島上有一座玻璃博物館(Museo Vetraio)和上百的琉璃藝術品制造廠或作坊,島上的人也多以琉璃制作為主業,多是家庭小作坊,世代相傳,手工制作,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琉璃制造重鎮”

      來到穆拉諾島,便被這里旖旎的風光以及色彩斑斕、琳瑯滿目的琉璃制品所吸引。首先參觀了穆拉諾玻璃博物館,這是島上最著名、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在這里,不僅觀賞到了當地工匠令人難以置信的作品,從琉璃珠子、枝形吊燈到鏡子以及吹制的玻璃器,還了解了幾個世紀以來玻璃制造藝術的歷史,以及從古埃及時代至今的玻璃制品樣品。之后,考察了部分琉璃店鋪。只見這里雖店店相連,但每個店的產品花樣繁多,各具特色,光彩奪目:飛騰的駿馬、兇猛的雄獅、乖巧的小鹿、靈動的海洋生物等琉璃制品,惟妙惟肖,玲瓏剔透,讓人目不暇接;造型各異的花瓶、咖啡杯以及各式餐具,小巧精致,令人愛不釋手。很多店為了招徠客人,還進行開放式的現場演示,讓游客親眼目睹琉璃藝術品的制作過程。漫步于穆拉諾島,仿佛步入了藝術的海洋。看著島上絡繹不絕的游客,筆者深思:來自于世界各地的游客,之所以向往于此、流連于此,也許并非只是一睹那件件精美琉璃藝術品的風采,及精湛的琉璃制造工藝,更深層的意義也許是對那份厚重的歷史積淀的追尋,以及對古老而傳統的手工工藝的向往。而穆拉諾島幾百年來之所以如此迷人,如此令人仰望,大概主要得益于以下幾點:

      1、精湛的技藝

      觀看穆拉諾琉璃工匠們的手工藝術琉璃制作場景,你肯定會為工匠們精湛的手工制作技藝所折服。他們通過獨特的配方技術,以及高超的技藝,在熊熊爐火中,將熔融的玻璃料,以及其嫻熟的技法,迅速而又精準地做出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復雜、充滿細節的形狀,合理的色彩搭配,使每件作品都獨特得讓人驚嘆。在穆拉諾島,讓筆者感到最為震撼的是其十九世紀人像徽章制造的精湛技藝,硬幣大小的徽章用琉璃料條組合熔融后拉制切片而成,人像栩栩如生。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夠達到這個水平是相當不容易的。

      2、大膽的設計

      整體上感覺威尼斯的琉璃藝術品是色彩鮮明、大膽奔放的。不論是細小的燈工作品,還是中型的擺件以及大型的裝置,無不色彩斑斕,這充分彰顯了琉璃的特點,也能夠帶給人們不一樣的視覺享受,并讓人怦然心動。

      3、專業的展陳

      對于博物館來說,展陳規范有序是其基本要求。筆者以前參觀過上海玻璃博物館,感覺該館對琉璃歷史和藝術的講述及展陳都很好。而在走進穆拉諾玻璃博物館時,無不感受到該館在對百年以前的米珠、料珠、料條及徽章等各類展品的歸納整理方面,是細致入微的、井井有條的、繁而不亂的,由此在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的同時,更讓人感動和感慨,因為這反映出該館對展陳的重視,而這一點不僅反提出其對歷史的敬畏,更彰顯了其追求專業的工匠精神。由此進一步可以說,展陳設計也能反映一個博物館應有的面貌和氣質。國內的博物館如果要想擁有持久生命力,單單依靠建筑體或收藏品本身是遠遠不夠的,還要不斷創新展陳理念,開拓展陳方式。穆拉諾玻璃博物館的展陳設計做得專業有序,這對淄博的琉璃展陳具有學習參考價值。淄博琉璃界應該吸取和借鑒他們的長處,以全球化視野筑戰略,看技藝,辟市場,謀發展,以達到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4、不斷追求創新與卓越

      意大利的手工琉璃工藝儼然已成為意大利的驕傲。通過深入了解得知,威尼斯琉璃工匠的手工工藝,早在公元十世紀時就有記載,而經過千年的發展傳承,現在已經成為一種獨具魅力的文化現象。不但意大利政府每年都從穆拉諾島訂購一批琉璃藝術品送給來訪的外國友人,而且意大利琉璃早已走出國門,行銷世界。意大利琉璃之所以能夠久負盛名,獨領風騷數百年,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筆者認為還有一個原因不容忽視,那就是其不斷追求創新與卓越的精神。穆拉諾工匠具有祖傳的靈性,往往須經數年的嚴師調教和刻苦練習方能練就嫻熟的技藝。時至今日,穆拉諾工匠們依然采用穆拉諾的獨特配方,而配方構成始終是一個嚴守的秘密,口耳相傳,世代沿襲,體現了工匠們對于傳統的可貴傳承與堅守。同時,他們還非常重視對于工藝的不斷改良與創新,如他們還發明了將足金融入玻璃中,以制作金紅琉璃的秘制配方等,由此折射出其追求卓越的精神。這些也是值得淄博琉璃界學習的。淄博作為我國重要的琉璃產區,應該積極學習和借鑒他們一些先進的經驗和做法。近些年來,盡管不少淄博的不少琉璃企業越來越重視產品設計,并有了大幅度的改進,但與威尼斯琉璃設計相比,尚存在較大差距,一是改進不夠大膽;二是對琉璃材料和工藝技術研究方面也相對滯后。特別是專業機構和人員的缺乏,更應引起政府和企業的高度重視,以突破琉璃企業走高端發展路線的瓶頸。

      三、走近法恩莎國際陶瓷博物館

      最后我來到本次考察的最后一站意大利陶瓷重鎮——法恩莎。法恩莎(意大利語:Faenza,就有“豪華的陶瓷”之意,)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一個富有歷史文化遺產的小城,更是意大利陶瓷的重要發源地和生產地。陶瓷在法恩莎已有數百年歷史,特別是這里錫釉陶器的制作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筆者主要參觀了法恩莎國際陶瓷博物館(MIC)。法恩莎國際陶瓷博物館始建于1908年,是最重要的世界陶瓷藝術博物館之一,永久藏品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分為前圣馬格洛里奧女修道院古建筑內的回顧性區域和近15年來新建筑內的現當代兩大區域。這里收藏并展出了來自中國、日本、伊朗、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世界各地主要產區不同時代的代表作品。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命名為“見證文化和平的紀念碑”。參觀MIC的起點是書店,所有由MIC策劃的出版物和大量關于陶瓷的書籍在這里都可以買到,旁邊還有法恩莎工場制作的陶瓷作品銷售。

      重點參觀了四個部分的展覽。

      第一部分是亞洲(遠東)部分作品。這里集中展示了從馬可波羅時代到東印度公司時期,來自中國、日本和泰國等的400多件陶瓷產品,它們通過“瓷器之路”被運往西方世界。歐洲陶工正是通過對這條“瓷器之路”,才認識、欣賞到了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陶瓷藝術的魅力,并模仿了其精湛的陶瓷制作技藝。

      第二部分是前哥倫比亞時期作品。這部分展出了200多件前哥倫比亞時期的作品,它們均是來自中美洲、加勒比海、地中海、亞馬遜、秘魯、南安第斯和潘帕斯地區的稀有陶瓷,雖然來自不同國家,但是都具有濃郁的前哥倫比亞風格。

      第三部分是古代近東地區。該部分收集了地中海地區從青銅時代到羅馬時代最重要的陶瓷產品。包括Attic黑釉陶器、古希臘陶器以及古羅馬生產的日常使用和交易用的大容器等。還有數千年前來自波斯和安納托利亞半島的產品,包括屬于公元6世紀阿舍曼尼德時代的一小塊來自伊朗的陶瓷片和蘇薩達里奧宮的琉璃瓦等。

      第四部分是伊斯蘭部分。陶瓷收藏提供了一個古老的伊斯蘭世界陶瓷生產概況,包括塞爾吉德時代迷人的波斯光澤陶器,法提米德埃及豐富的裝飾和阿育比德和馬穆盧奇時代敘利亞-埃及生產的陶器,直到陶瓷伊茲尼克幻想的創作和西班牙摩爾容器等等。在64個抽屜中展示了1000多個陶片。

      此外,還觀看了法恩莎產區代表性的馬爵利卡錫釉陶器、瓷磚展示等。

      參觀法恩莎國際陶瓷博物館,仿佛步入了時空隧道。使人們進一步了解了陶瓷的歷史,更近距離觀看到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時期的古老陶瓷品種(其中也有大量中國陶瓷),還欣賞到了當今陶瓷藝術家的作品。參觀的時間雖短,但感觸頗深。

      一是該館豐富的史料和細致的整理展示,給人很多震撼和啟發。就世界范圍來看,陶瓷制作歷史悠久,陶瓷文化內涵豐富,底蘊豐厚,同時陶瓷的牽涉面非常之廣,它與人們生活休戚相關,與經濟生產、社會生活、文化藝術、外貿交流等方面亦關系密切,并對人類的進步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經過數千年的積淀、傳承與發展,陶瓷藝術已經形成一筆豐厚而寶貴的文化遺產,這筆遺產是人們了解歷史的一面鏡子,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應當繼續很好地挖掘、整理、利用和傳承。特別是作為瓷器發明國的中國,中國陶瓷不僅對很多國家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甚至改變了一些國家的人民的生活方式,更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之一,因此,對中國陶瓷發展史和陶瓷文化遺產進行系統梳理、挖掘、研究和利用,不但有利于研究中國陶瓷發展史以及世界陶瓷歷史、技藝和文化,而且對于現代陶瓷技藝和文化的發展頗具積極的現實意義。而法恩莎國際陶瓷博物館在史料收集、豐富方面,以及在展品的整理展示方面的有益做法,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二是該館重視文物文化內涵研究、挖掘與傳播的做法,值得中國博物館學習與借鑒。法恩莎國際陶瓷博物館中設有一個歷史圖書館,對公眾開放,其中有超過6.6萬本有關陶瓷的書籍和評論,為學者、學生、陶瓷愛好者、批評家、藝術家和科技人員等提供免費服務,這不僅有助于公眾全面、深入地了解相關知識和資訊,還能激發他們的認知興趣,進而增強其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近年來,我國的博物館建設工作越來越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但在博物館建設方面,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建筑輕功能、重外觀輕內容、重硬件輕軟件的現象,從而影響到博物館教育和研究功能的正常發揮。因此,在新一輪博物館建設熱到來之際,我們應學習法恩莎國際陶瓷博物館在文物藏品的研究,以及文化內涵的挖掘方面的有益做法,加大學術研究等方面的文化軟投入,在強化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方面多做文章,使躺在博物館里的國之瑰寶真正“活”在當下,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進而對于激發其文化自覺、提升其文化自信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三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借鑒該館重視世界陶瓷史的研究和陶瓷工藝研究的做法。法恩莎國際陶瓷博物館內的圖書館,有相當一部分是有關世界陶瓷史研究以及世界陶瓷工藝方面的圖書,這一點讓我感觸尤深。作為一名陶瓷工作者,筆者也參觀過不少陶瓷產區,考察過不少陶瓷企業和高校(尤其是藝術類專業),從整體上講,我們對世界陶瓷史的研究還是非常欠缺的。從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盡管少數高等院校也設置了世界藝術史的課程,但對世界陶瓷藝術的相關介紹卻少之又少。從材料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有關世界主要陶器工藝方面的課程也是鳳毛麟角,介紹幾乎沒有。法恩莎國際陶瓷博物館重視世界陶瓷史的研究和陶瓷工藝研究的做法,值得我國的陶瓷類博物館和高校學習。從現在藝術圈流行的“柴燒”來看,不顧環境,靠老天爺的恩惠,靠神來之筆的“落灰”來提高藝術性,這些做法顯然對陶瓷技藝和文化理解是片面的和單薄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們更加重視對世界陶瓷史的學習與反思,更加重視對于世界優秀陶瓷技藝的學習、傳承與創新,就完全可以厚積薄發,創造出更多的精品。

      總之,此次歐洲之行的確是一次難得的學習和提升的機會。然而,收獲愈多,愈覺任重而道遠……沒有胸襟開闊的交流與融合,就不會有豐富繁榮的文化和技藝的更大進步。古代文明如此,現在文明亦是如此。就像過去古人沿著古老的絲瓷之路以及其他道路,走向世界,把中國的產品及文化傳播到全世界一樣,今天我們陶瓷人也應該以博大的胸懷和世界眼光多走走,多看看,多交流,博采眾長,砥礪前行,吸收古往今來全人類的偉大智慧,讓中國陶瓷再次閃耀世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貢獻。(原載于《山東陶瓷》2019年第2期有改動)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