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允鵬創意設計 領尚琉璃制作 《璃彩紛呈 五洲合和》
淄博是齊國故地、陶琉之鄉,陶瓷琉璃產業久負盛名,是著名的產區。淄博博山琉璃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行銷各地,聞名全國,在國際市場上也享有很高的聲望。元末明初博山琉璃制造業蓬勃發展,明清時期在國內達到了高峰,“雞油黃”、“雞肝石”、“套料雕刻”、“內畫瓶”等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的產生和發展,讓博山琉璃成為當時一顆閃耀的明星,博山曾為清宮廷用琉璃制品的重要供應產地,雖歷盡滄桑,至今依然璀璨。
生活中,我們常說“琉璃花球”、“琉璃花瓶”、“玻璃杯”、“玻璃窗”,那么“琉璃”與“玻璃”是什么關系呢?有什么異同呢?讓我們先看看詞典如何釋義。
一、詞典釋義
1、琉璃
根據《漢語大詞典》琉璃有五層含義:
1) 一種有色半透明的玉石。
2) 指用含鋁和鈉的硅酸化合物燒制成的釉料,常見的有綠色和金黃色兩種,多加在黏土的外層,燒制成缸、盆、磚瓦等。
3) 指玻璃。
4) 詩文中常以喻晶瑩碧透之物。
5) 指玻璃燈。
2、玻璃(glass)
1) 古為玉名,亦稱水玉,或以為即水晶。今指一種質地硬而脆的透明物體。一般玻璃是用含石英的砂子、石灰石、純堿等混合后,在高溫下熔化、成形、冷卻制成。
2) 比喻平靜澄澈的水面。
3) 比喻明凈的天空。
4) 指酒。
5) 指玻璃酒杯。
6) 玻璃江之省稱。
7) 指某些像玻璃的物質。如:有機玻璃;玻璃絲。
對比詞典關于這兩個名詞的解釋,除掉比喻及借指等內容,從材質方面來講,相同的部分:一是在過去都可以指寶石;二是部分琉璃是玻璃。不同的地方是琉璃過去還指有釉的陶器(陶瓷),如琉璃瓦。過去琉璃的范圍更廣。琉璃瓦表層的釉就是一層琉璃(玻璃),古籍中把琉璃瓦直接稱為琉璃。
從專業的角度來講,“玻璃”是指非晶態的無機非金屬材料,一般是用多種無機礦物(如石英砂、硼砂、硼酸、螢石、碳酸鋇、石灰石、長石、純堿等)為主要原料,另外加入少量輔助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經高溫熔制而成。其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和其他氧化物。如我們的窗玻璃、玻璃杯、玻璃瓶罐等。
而“琉璃”一詞主要有兩種主要含義,一是古代玻璃的稱謂之一,指非晶態無機物質,現在多指藝術玻璃,我們常說的“博山琉璃”就是指這類制品。大學者孫廷銓出版于1664年的《顏山雜記》是我國一部主要記載琉璃制造技術的著作,曰:“琉璃者,以石為質,硝以和之,礁以煅之,銅鐵丹鉛以變之”,這里的“琉璃”是指“玻璃”。我們常把多色的或純色半透明的玻璃藝術制品稱為“琉璃”。直到今天,在淄博當地仍然把傳統玻璃工藝品稱作“琉璃”。
二、源流
從源流來看,“琉璃”一詞最早見于西漢,桓寬在《鹽鐵論·力耕》中有“璧玉、珊瑚、琉璃,咸為國之寶”的記述。琉璃一詞由梵語 Vaidurya音譯而來,當時指天然玉石、仿珠寶玻璃,西漢前古詩文傳志中出現的“謬琳、球琳、璇珠、珂玻、火齊、瑯殲、琉琳、流離、玻臻”等即指琉璃,唐代以前也寫作“流離”或“壁流離”等。唐代以后仍有很多稱謂,如藥玉、瑾玉、罐子玉、硝子、料器等。“硝子”這個名詞流傳到日本,至今仍用。“琉璃”一詞沿用時間最長,意蘊深厚,應該是這些詞匯逐步淘汰選擇規范出來的。博山的琉璃產業,有元明清幾百年的繁榮,底蘊深厚。技術和品質受到皇帝的賞識,為朝廷生產祭祖祭天的“青簾”和“藥玉佩”等。建有專門的爐神廟,清代大學者孫廷銓撰有《顏山雜記》專門介紹琉璃制作技藝。淄博產區至今仍在沿用琉璃這一名稱,將一些傳統玻璃藝術品和裝飾品稱為琉璃,或料器。
三、琉璃瓦
說起琉璃,就不能不提建筑琉璃制品,如“琉璃瓦”。琉璃瓦等建筑琉璃其實是陶瓷,而不是玻璃。建筑琉璃制品是用于建筑構件及藝術裝飾的有強光澤的色釉陶器,它是我國陶瓷寶庫中的古老珍品之一,是我國古代建筑的一大發明,主要有瓦類、脊類、飾件類等。琉璃瓦有光潔的琉璃釉層,阻力小,降雨后雨水流動順暢,迅速減小因雨水而增加的屋面荷重。建筑琉璃制品色彩絢麗、耐風雨浸蝕,不易褪色剝釉,因此用以建造亭臺樓閣既實用又美觀,顯得格外典雅壯麗,富麗堂皇,光彩奪目,富有特色。早期的建筑琉璃制品主要用于宮殿建筑,后來隨著技術的進步適用范圍不斷擴大到陵寢、寺廟、王府、園林庭院等。建筑琉璃構件幾乎成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在世界建筑史上獨樹一幟,極具中國特色。
我國商代就有瓦的制作,到漢代有了上釉的瓦,北魏年間(公元 380~534年)已有琉璃瓦生產,隋唐時期建筑用琉璃瓦有了飛速的發展,琉璃瓦這個詞就已經出現,如唐代元稹的“匠正琉璃瓦,僧鋤芍藥苗”,歐陽炯的“水晶宮殿琉璃瓦”等,唐三彩的發明更豐富了琉璃瓦的色彩。
據《魏書·西域志》記載:“大月氏國于世祖時,其國人商販至京師,自云能鑄石為五色琉璃。于是采礦山中,于京師鑄之。即成,光澤乃美于西方來者。乃詔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徹,觀者,人見之,莫不驚駭,以為神明所為,自此中國琉璃遂賤,人不復珍之。”這里的琉璃是指琉璃瓦,并由此開始以山西為基地,在全國推廣開來。琉璃瓦釉色種類也在“唐三彩”的基礎上,發展到翡翠綠、孔雀藍、葡萄紫等數十種之多,在建筑中,特別是宮廷建筑中廣泛使用、發揚。北宋李誡著的《營造法式》(1103年刊行)一書對琉璃瓦的制造有較詳細的記述。
明、清兩代琉璃瓦的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無論質量、數量、種類、規格都超過過去任何朝代。像明十三陵、故宮等,都是最有代表性的琉璃瓦裝飾建筑。北京著名的琉璃廠,最早是做“琉璃瓦”的,也就是說是做陶瓷的,不是做玻璃的。后來做琉璃瓦的窯場遷出,在原地保留了“琉璃廠”的名字,后逐漸發展成了有特色的文化商業區。
四、文學作品
琉璃和玻璃這兩個詞匯,在古代文學作品中都多有出現。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琉璃出現的更早一點。比如著名的漢樂府《孔雀東南飛》一文中有“移我琉璃榻,出置前廳下”,唐代白居易的“雙瓶白琉璃,色若秋水寒”等。“玻璃”一詞現在能查到的則出現在唐代以后,如唐代李賀的“羲和敲日玻璃聲,劫灰飛盡古今平”。宋代蘇軾的“光圓摩尼珠,照耀玻璃盆”,辛棄疾的“香浮乳酪玻璃碗。年年醉里嘗新慣”等。如宋代范成大著《吳船錄》的“黔江乃清泠如玻璃,其下悉是石底。自成都登舟,至此始見清江。”等。
在南宋周密于元滅南宋之后的寫成的《武林舊事》(卷二)著作中,有“堂內左右各列三層,雕花彩檻,護以彩色牡丹畫衣,間列碾玉水晶金壺及大食玻璃官窯等瓶,各簪奇品”的記述,此處將阿拉伯傳入的琉璃稱為“玻璃”。
因為把古玻璃也稱琉璃,很容易與上述“琉璃瓦”相混淆,所以為了避免與制造琉璃磚瓦的琉璃廠相混淆,清代康熙皇帝令內務府建立“玻璃廠”,產品稱“玻璃”,名稱上與制造琉璃瓦的“琉璃廠”分開。從此,由官方到民間,琉璃與玻璃兩個名詞有了較明顯區別。
五、材料工藝
從材料工藝來看,玻璃是物質的一種結構狀態(玻璃態),不論是琉璃瓦上面的釉還是琉璃器皿,本質上都是玻璃態。
作為工藝品的琉璃是一種玻璃,而琉璃瓦則是陶瓷。琉璃花瓶可以叫玻璃花瓶,但琉璃瓦不可以叫“玻璃瓦”。
琉璃瓦制品上的這層釉其實就是薄薄的一層玻璃質。玻璃和陶瓷都屬硅酸鹽材料,研究陶瓷的人都要學習玻璃工藝學,我讀大學的時候雖然主攻陶瓷但也學玻璃工藝學,課程設置是科學合理的。工作后研究陶瓷釉時需要經常查閱玻璃工藝技術資料參考。現在有些陶瓷藝術家用琉璃粉料加工后作為陶瓷釉使用進行創作,也常達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所以,我們陶瓷人常說的陶琉不分家并不是一句客套話。
因為琉璃一詞多義,新中國成立后,除中國傳統手工藝品還繼續沿用“琉璃”外,新開發的或外來的一般用“玻璃”一詞。從制作技術來看,琉璃多為手工制作,玻璃則多為機器制作。作為非晶態物質的來講,玻璃材料的內涵更寬,更現代,玻璃制品的種類更多,用途更廣泛,有建筑、光學、航空航天、光電子、激光、生物等材料。建筑玻璃制品有窗玻璃、玻璃幕墻磚、玻璃纖維等;日用玻璃有玻璃餐茶具、玻璃罐、水晶玻璃飾品等;光學玻璃有玻璃光學鏡片;特種玻璃有玻璃基片、防彈玻璃、導電玻璃等等。美國工程院2002年度報告中指出“20世紀影響人類生活和世界20項最偉大的技術成就中有一半用到玻璃,四分之一不能沒有玻璃”。
綜上所述,琉璃一詞多義,是個古老而有豐富內涵的詞匯,不論是指用傳統工藝制作的玻璃藝術品,還是指有釉的陶質建筑制品或雕塑制品,都應該保留下來,而且要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計去提升與發展,并賦予更多的文化內涵。而對玻璃應該賦予更現代、更廣闊的內涵,玻璃產業將有更廣泛的應用領域和更大的發展空間。不斷發展的玻璃科技將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本文作者:任允鵬,山東理工大學教授、碩導,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會員,山東省特級陶瓷藝術大師,淄博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
在山東硅元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東省硅酸鹽研究設計院)工作期間,主持或參與了國瓷、國禮的設計研發創作工作。“魚子藍梅瓶”“梵華凈界”等陶瓷作品多次獲得國家及省市級藝術創新獎勵,獲發明專利授權、版權多項。著有《骨質瓷生產技術》、《簡明陶瓷技藝》等專著,為《高石英瓷器》國家及地方標準起草人。
長期從事陶瓷技術研究和國瓷藝術設計開發工作,專注于陶瓷科學與藝術的融合,致力于陶瓷技藝與文化的傳承發展及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