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允鵬和以往記者采訪的陶瓷藝術大師不同,他是陶瓷界的多面手:從陶瓷的裝飾設計、器形塑造、材質研究到陶瓷的工藝技術、經營管理,他樣樣熟悉。也正因如此,他給記者留下非同一般的印象:出生陶瓷之家,帶著情懷和使命從事陶瓷事業,他關注的已不僅是一件作品或一個項目的得失,而是將視野放大到中國陶瓷的全面復興,他認為中國陶瓷應融入更多的現代工業設計理念,從產業設計的高度考慮,才能更快地重返世界更美的舞臺。
出生陶瓷之家 一生與瓷為伴
任允鵬出生于陶瓷之家,兒童時代父母都是淄博瓷廠的職工,可以說他童年的記憶多半與陶瓷有關。“父親很敬業,晚飯后經常帶我去廠里轉轉,我也常跟著母親去彩繪車間看大人們畫瓷器。”陶瓷從泥土神奇地變為精美瓷器的過程成為任允鵬兒時記憶中最深刻的片段,也注定了他與陶瓷一生的情緣。
任允鵬回憶說,大學報考志愿時,父親語重心長地告訴他:“陶瓷行業很缺人才,就學陶瓷吧!”父輩的囑托加上自己對陶瓷的熱愛,他選擇了山東輕工業學院的硅酸鹽專業。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期望,他學習非常努力,曾兩次獲一等獎學金,畢業時還獲得了學校優秀畢業設計獎。
1990年大學畢業后,任允鵬被分配到山東省硅酸鹽研究設計院(后改制為山東硅元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從事陶瓷研究工作,開啟了他研究陶瓷的漫漫征途。“起初,我對陶瓷可能更多的是記憶和職業,但1995年的一段特殊經歷,讓做好陶瓷變成了我的使命!”

原來,1995年任允鵬在日本一企業進行陶瓷技術研修。“有一天我看到五星紅旗在企業上空飄揚,知道有中國代表團要來訪問了,有點小激動,訪問期間中方代表團向日方贈送了陶瓷產品作為禮物,結果第二天日方的技術部長就找我說,任先生,這是你們的陶瓷產品,在日本這就是次品,應該扔掉,作為學習,你應該把它寫在研修日記里。”任允鵬拿過來仔細看,瓷器上確實有明顯缺陷,他無力辯解。
此時,此地,此景,作為一名陶瓷人、一名中國人,不禁激發起強烈的愛國情懷,一個瓷器發明國,一個以瓷為英文名的國家,如今卻如此尷尬,于是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做中國最好的陶瓷,做世界最好的陶瓷!

梵華凈界-金果
研發設計“國瓷” 增彩“當代國窯”
回國之后,任允鵬開始帶著使命去奮戰。
知恥而后勇。“中國陶瓷文化源遠流長,瓷器曾絕對領先世界一千多年,為什么現在卻跟不上世界的腳步?因為中國的現代陶瓷在設計、管理、技術與藝術融合上都存在不足,我們要改變現狀,必須從短板著手。”任允鵬本人是學技術出身,同時又有藝術功底,他的理念很快在分管的部門落地生根。

新常委杯
中華龍系列國宴用瓷的橫空出世便是最好的例證。
1999年,國慶50周年之際,任允鵬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貽謨先生、劉凱民總工等為釣魚臺國賓館成功開發了中華龍系列國宴用瓷,后來部分產品進入中南海紫光閣,成為當代國瓷,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好評,這套國瓷系列產品可以說是技術、藝術與文化完美融合的典范。
“這套餐具采用的是高溫快燒釉中彩技術,造型和裝飾上選取了中華文化的形象代表龍,色彩雍容華貴,材質則是原創高石英瓷,高石英瓷的剛健氣質賦予了中華龍獨有的皇家氣派。”任允鵬說,這次技術與藝術的完美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中國當代日用陶瓷設計創新的新風尚。
之后,2004年他帶領團隊開發出了星光美鉆、梵華凈界、晶花釉等陶瓷藝術品;2012年他主持設計開發的新常委杯被中央領導人選用;2013年他被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授予“有突出貢獻的陶瓷工作者”榮譽稱號;2015年他主持設計的“有鳳來儀”系列國宴用瓷在釣魚臺國賓館重要國事活動中使用。

紅釉-昭君瓶
同時他自己也沒停止創作的腳步,紅釉《蘋果尊》、星光美鉆《水滴瓶》、藝術花釉《梵華凈界》系列、茶具《蝴蝶泉》、餐具《金色維也納》等一系列精品,造型獨特,風格清新,設計巧妙。他被評選為山東省特級陶瓷藝術大師,淄博市首批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山東理工大學、齊魯工業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他還筆耕不輟,撰寫了《骨質瓷生產技術》、《簡明陶瓷技藝》等專著以及幾十篇專業論文,執筆起草了《高石英質瓷器》國家及地方標準……
正是因為這份深深的陶瓷情懷和執著的愛,任允鵬一直不斷學習,在陶瓷之路上不斷攀登,從技術到工藝美術,從工藝美術到工業設計,圍繞陶瓷產業,不斷跨界學習實踐,每一次跨界都有一次小小的超越,在帶領企業發展的同時他能發現問題、洞察先機、找準方向,并不斷尋求陶瓷突破之路、復興之路。

蝶-茶具
中國陶瓷應有文化自信 發展必須融入現代設計
對中國陶瓷的發展,任允鵬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也有深深的憂患意識。
“我們經常遇到同樣的問題,中國的陶瓷品質越來越好,但同樣品質的外國陶瓷價格卻是中國產品的好幾倍,我們缺的是什么?是先進的理念、良好的設計、精細的做工和高端的品牌。”他認為,現代產業設計是突破中國陶瓷尤其是日用陶瓷發展瓶頸的關鍵因素。

惠通八方
陶瓷產業設計是面向廣大消費者日常生活用瓷而進行的有一定批量的產品和服務設計,區別于手工業時期單件制作的手工藝品創作,產業設計從一開始就強調技術與藝術相結合,強調產品的實用性、藝術性、社會性、經濟性、文化性和生態環境性,使它們在設計中得到和諧統一,以滿足人們生理與心理雙方面的需求。
因為注重產業設計,所以對于現代流行的柴燒等一些工藝方法,任允鵬有著獨特的見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藝術嘗試,這些工藝有著獨特的藝術價值,但整個陶瓷行業的振興與發展,必須將目光轉向現代工業設計、產業設計。”
為了實踐這一理念,經過山東硅元同仁的不斷努力, 2010年省經信委授予硅元公司“山東省工業設計中心”稱號,任允鵬任設計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心一直堅持‘創意、創新、創造’的理念和‘材美工巧’造物思想的傳承。我們要求技術人員要懂一點設計,設計人員要懂一點技術,尤其是日用陶瓷的設計必須將功能性、藝術性、經濟性和文化完美融合。”任允鵬說。
據了解,硅元設計中心目前設有工藝美術設計室、數字化設計室、快速成形研究室、陶瓷材料研發實驗室、大師工作室等等,正在向更高一級的平臺建設邁進,目的只有一個:為中國陶瓷發展做點事兒!
將工業設計應用于日用陶瓷,做好陶瓷產業設計,善于鉆研的任允鵬并不是紙上談兵,他研究開發出了設計公式,提出設計是技術、人體工學、美學、社會學、生態學、心理學、哲學、時間、簡潔性以及展示方法等要素從功能到形態的函數,公式非常清晰地表達出了諸因素與設計的關系,對設計師的設計起到了引導作用,為智能化設計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用科學技術和藝術創新去展示陶瓷的無窮魅力,用設計思維去驅動陶瓷創新,用科學藝術文化及精益管理去振興現代中國陶瓷產業,這就是任允鵬的使命。采訪最后,任允鵬再次語重心長地說:“中國陶瓷歷史悠久、門類繁多,曾璀璨輝煌,不乏經典和佳作,因此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但中國陶瓷要發展不能光靠傳統,必須用現代設計思維和科學的方法及流程去提升并發展日用陶瓷產業,作為陶瓷人我們有義務、有責任盡自己的微薄之力。”(淄博晚報 記者劉洪霞 沙紅翠)

蘋果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