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粉彩繪畫始于清康熙年間,是在五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至今有300多年的歷史。雍正年間粉彩十分盛行,技法達到了成熟。粉彩繪畫表現的特點為色彩柔和、畫面工整、粉潤雅致。粉彩繪畫在藝術效果上更多地吸收了中國畫的表現方法,在裝飾構圖、表現手法、設色效果上比傳統的古彩藝術更接近現實,易于表達生動自然的形象,同時它又以畫、彩、填、扒、吹、點等傳統工序和材質應用的表現力而保持自己的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粉彩繪畫藝術煥發新生,成為謳歌時代的一種有效藝術形式,比如“建國瓷”和“7501毛主席專用瓷”,許多表現社會主義建設的大型粉彩陶瓷裝飾壁畫等,都成了時代經典。改革開放之初,粉彩畫更是納入現代新藝術思潮,成為純藝術表現形態,比如首都機場壁畫中祝大年創作的粉彩繪畫《森林之歌》。進入21世紀,粉彩繪畫寫實精神應時而生,無不體現著當下的盛世之景象。寫實精神不同于西方的寫實主義,它不是客觀對象的完全模仿再現,而是建立于客觀、真實的物象基礎之上,融入了畫家的情感,強調對物象自然形態的改造、超越與提煉,最終是為了表現事物的本質和傳達人的情感意志。陶瓷粉彩是借助粉彩裝飾陶瓷的表現媒介,以自然為宗師,結合陶瓷與繪畫的理論方法與表達手段,來創作繪畫題材的藝術種類。自產生以來陶瓷粉彩就崇尚師法自然,在圖式構造上就講究優雅巧妙,追求生動自然,用色上崇尚自然真實,反對加工造作,意境上更是追求情景交融、天人合一,從而形成了中國粉彩畫形神兼備的寫實風格特征。直到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

風壑云溪雅集圖(局部)
饒曉晴29歲時遇到了他人生的另一半—徐碩,徐碩的父親是著名陶瓷美術家徐煥文,時任景德鎮藝術瓷廠美研室主任,年輕的徐碩跟隨父親在藝術瓷廠學藝。饒曉晴經常去藝術瓷廠看望徐碩,同時很留心地去觀察藝術瓷廠保留的傳統陶瓷技藝,對景德鎮傳統陶瓷技藝充滿了興趣,藝術瓷廠展廳里的粉彩很漂亮,它的件數、材質在當時是全國之首,呈現出中國陶瓷有史以來的文化博大。陶瓷藝術展現的是跳躍式的精神領域,幾千年的時空與文化的概念落實到具體的作品之上,充滿了氣韻。藝術瓷廠有一批傳統制瓷老藝人,他們本著對傳統充滿敬畏傳承的使命來創作作品。饒曉晴感覺傳統工藝更接近文化的傳承,反思自己曾經在大學期間學習的前衛文化、現代文化在現實當中學非所用,加上經濟壓力要改善生活環境,就開始搞陶瓷,作品也開始進入陶瓷買賣市場。
饒曉晴作品的燒成方式,也只有長期實踐思考的藝術者、對傳統深入學習的人才能做到。通過控制溫度和氣氛來實現表現意圖,這就意味著作者和作品之間存在著時間和空間上間接參與的過程。火,這個特殊的力量間隔著人與作品的直接關系,往往帶有非人力所能控制的偶然性,造成這種偶然性的原因很多。因此,對饒曉晴的創造而言,構思時必須確定一種適合表現意圖的泥以及適合這種泥的燒成溫度和氣氛。而在運作中則增加了控制火的溫度和氣氛的環節,這需要他一方面必須依靠技術手段來把控,認同工藝條件技術運作下泥火的偶然美學價值;另一方面要依靠藝術修養和藝術感悟來發現,挖掘蘊含其中的審美潛能和表現契機。這是一個既追求構思完美呈現又始終在泥火的作用下發現、感受的過程。

天韻圖(局部)
饒曉晴的粉彩作品從藝術本體角度出發論述陶瓷作品的用筆、用料、分染、結構、寫真、傳神等問題,以獨特的文化陳述方式,建構其人文性、歷史性、創作實踐和接受美學實踐的生動效應,從而成為砥礪藝術精神和營造人文氣象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陶瓷文化交流的廣泛開展以及現代化需求的日益高漲,饒曉晴的粉彩作品逐漸融入了新的學術理念,在情景立場和研究方法上發生了多種方向的變化,這一變化使處于世紀之交的中國粉彩創作與探索研究顯得更加豐富多彩。
首先,饒曉晴的粉彩作品的視覺表現手法是常用的工筆手法,畫法豐富,細部的夸張是要講筆意、尋氣勢、重力量、講線條、重賦色、講氣韻、重生動,相比寫意而言是工細,但工細并非粉彩目標。饒曉晴的粉彩作品的創作首先需要熟悉物象結構、規律。饒曉晴的粉彩作品在傳統的裝飾性表達基礎上有所改變,逐步向臨摹、寫生、創作三位一體緊密結合的方向發展。在臨摹經典傳統粉彩作品的過程中,深入體會傳統陶瓷粉彩作品中的創意、結構、空間、打料、點染等方面的技巧,領會陶瓷粉彩畫獨特的風格與形式、審美與觀念。這種過程應是循序漸進,從簡至繁的過程。
其次,饒曉晴的粉彩作品注重對人物表現的描繪,這需要他熟知人物表現視界的物理、物情、物態。物理即是粉彩主體的生長規律及內部構造,物態即粉彩表現對象四時的面貌及狀態。粉彩表現對象的生長結構和基本形態清楚明了,力求將形象畫準、畫美。生活之中有著千姿百態的人物之美,是藝術創作永不枯竭的源泉。藝術家需要重視生活,在寫生的基礎上如何去提煉形象,塑造典型,鑄造經典,是現在的藝術家們面臨的一個課題。新世紀粉彩作品面臨百花開放之盛期,陶瓷藝術家們創作的對象也由原來的粉本摹寫走向廣闊的外部世界,逐步去高山、湖泊、雪鄉等實景處寫生。這需要對自然景象的基本知識達到一定的掌握,用科學理性的眼光來認識人物表現規律,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有不同的形態特征和組織結構,從整體屬性上要分清,在粉彩人物表達中下筆才有數。要分析人物身體比例的構造,對其生長特征了然于胸。要用社會學的知識,分辨不同特征和細微差別。季節性與地區性對人物和形態影響極大,寫生時要注意體會,把握人物特征在不同的環境里呈現的各異奇趣,千變萬化的形態、顏色、氣韻。
再次,饒曉晴的粉彩作品取材于生活,他善于觀察真花真鳥,體會古人怎樣提煉概括自然生活中的形象,把它們加工成藝術形象。這需要深入大自然中,對花鳥的生活習性、生長結構和運動狀態做深入細致的觀察了解,通過粉彩作品對景寫生的訓練,將花鳥形象進行概括加工,創作出自然生活中更集中、典型、完備的藝術形象來。選擇那些鮮活、生動、美麗的花鳥,在寫生時要同時組織加工,在合乎生長規律和符合構圖美的原則下,加以運用。
最后,饒曉晴的粉彩作品在掌握物象準確形體造型之上,注重表現對象外在特征與內在的精神。饒曉晴的粉彩作品的展現方式是對表達特征、體現意境、挖掘題材、體悟美感等諸多內涵的營建。粉彩花鳥畫寫實精神的藝術價值是建構在構圖位置得宜與層次分明,捕捉花鳥形象的比例準確與姿態天然,感悟花鳥形象的性格特征與精神風貌等基礎上,借形立意,來達到形神兼備的審美意象品格的追求。
觀看饒曉睛的粉彩作品,最大的收獲在于如何用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去發現、捕捉自然界中所蘊藏著的美,去領悟這些自然結構美的含義。在具備一定的表達物象的能力之后,在形象正確的基礎上藝術加工,重造典型。正是因為觀察、提煉、概括、夸張都是在面臨物象,面對最生動的形態和最新鮮的感受過程中完成的,所以能反映自然物象的生命精神。

饒曉晴 2012年作品《歡天喜地》
饒曉晴的粉彩作品中典型形象的塑造,首先要選擇好合適角度,主要以結構清楚,造型美觀,符合審美習慣為創作目標。逐漸形成了開朗、明快、生機勃發、典雅、剛勁、挺秀、暢達的個人風格,給人以外柔內剛的感覺。在具體造型上多是寓方于圓,方圓結合。從外形形態來看是飽滿深厚的,以圓為主,而內部骨架是方正的,挺秀有力度的。在具體的造型手段上,他又長于以線造型。提倡粉彩畫家對社會生活、對自然界的直接觀察與體驗作為創作的重要依據,在此過程中完成信息的轉移與物化,創造出與之相適應的粉彩藝術形式語言。創造藝術語言的過程是饒曉晴直覺的思維方式,是對生活中直覺的判別、想象和啟發,是在大自然感染下的迅速反應,是認識過程的飛躍,饒曉晴著重表達當時最生動的感動。饒曉晴作品的最大優點是真實性、原創性。并且注重線條的力量和視覺張力的魅力。